幼儿的音乐感知与表达研究

时间:2022-02-18 09:53:08

导语:幼儿的音乐感知与表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幼儿的音乐感知与表达研究

摘要:幼儿期是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家长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期的音乐能力培养。但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学校教育“重技能轻素养”,许多幼儿没有能够在音乐中感知和欣赏真正的美,缺少表达音乐美的能力,从而导致幼儿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只有回归到音乐本身的各个要素去感知,才是帮助幼儿培养持久而良好的音乐感的有效途径。对音乐的感知主要有节奏节拍的感知、旋律和声的感知、力度的感知、音色的感知和音乐风格的感知这几个方面,从这些角度出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音乐感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感知;幼儿音乐教育;音乐表达

音乐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时出现的,音乐最早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但最初的音乐形态只有简单的节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音乐的表达方式愈渐丰富,音乐的节奏和织体也越来越复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对音乐感知的要求是要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对音乐表达的要求是:乐于模仿自然界中有特点的声音,会用多种工具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和他人配合,也能独立表现。

1音乐的表现特征

要想感知音乐,首先要理解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表现特征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于其他多数静止的艺术作品,音乐是流动的、有组织的、通过时间来运动的声音,它包括时间(表现为节奏)和音高(表现为旋律与和声)的相互作用,因此从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速度上来理解音乐的表现特征尤为重要。1.1节奏与节拍。节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文献典籍之中,其本意是“均匀地进行”。后来出现了引申含义,即指世间万物均匀、整齐地交替进行。例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轮回、白天与黑夜的更替,都可称之为节奏。人体的生理机能本身也存在着节奏,例如每分钟的心跳、脉搏和呼吸等。从音乐的角度解释“节奏”一词,它囊括了不同时值的音的长短与强弱关系,包含了音乐中与时间相关的所有因素。节奏是音乐作品的脉搏,是旋律的骨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的样式决定了乐曲的类型与风格,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鲜明的节奏。节奏有着多样的形态,在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节奏型有平均型、切分型、附点型、连音型等,这些节奏型在不同的节拍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组织形式[1]。1.2旋律与和声。如果说节奏是一部音乐作品的骨架,那么旋律就是乐曲的血肉。旋律是一系列音高的排列所组成的一个有凝聚力和令人愉悦的音乐线条。旋律为音乐提供了一种抒情的声音,节奏给这种音乐以活力,而和声则为之增加了深度和丰富性,就像绘画中的透视深度为艺术增添了丰富的背景。1.3力度。力度是音量的不同程度,包括强音和弱音,音响由此产生出来。力度和音色结合在一起影响着我们听音乐和对音乐做反应的方式。同一个乐器在不同的演奏力度下可以发出较强的音和较弱的音,对力度的控制不仅能帮助幼儿感受自身动作强度和音乐响度之间的关系,也能恰当地让幼儿进行音乐的表达。1.4音色。音色,即音乐中的色彩,简单地说,就是由人声或乐器发出的任何声音的音质。不同的乐器根据其自身材料和发声方式的不同可以发出完全不一样的声音,多样化的乐器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音色刺激。1.5音乐风格。音乐中的风格指的是音乐的诸多因素———节奏、旋律、和声、色彩、织体和形式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特殊的音响。所有这些因素表现出的独特方式建立起一种风格。在浩瀚的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每一位音乐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另外,音乐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有着各自的音乐风格。

2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感知与表达

2.1对节奏的感知与表达。2.1.1节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节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主导作用。“伊利英曾这样写道:“节奏是儿童对音乐的最初印象,儿童能够重复他对音乐的这种印象,两岁半至三岁的幼儿已经具有对划分均匀音乐片段的最简单的节奏感。”有研究结果显示:3-5岁的儿童在歌唱时,主要是重复音乐作品的节奏轮廓,甚至6-7岁时,他们首先重复的也只是力度和节奏要素,而对音高(和声和旋律)的知觉较差。”从上面的一段材料不难看出,幼儿阶段孩子的节奏感优于其他的音乐形式。节奏学习较容易,孩子们听到音乐以后,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节奏,以节奏感觉的训练入手,从感受最单纯的节奏声响和拍子敲击声音开始,我们慢慢将生活中的节奏带进音乐教学中。很多资深的幼儿园老师,当他们还不是很明白这样一个理论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已经在进行实践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谁坐的最整齐”,这是我在幼儿园见习时,一个小班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由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这种有节奏地进行常规训练,孩子无意识的情况下,节奏感也被加强了。节奏感的培养是无处不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说明了节奏的学习,在幼儿阶段很容易地进入[2]。2.1.2体态律动中的节奏感知与培养律动,是指有规律地运动或搏动。律动的概念千姿百态,在幼儿阶段,可以简化为听到音乐后,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动作的表达。律动是以音乐为载体进行的运动。由达尔克罗兹音乐课程中的节奏运动发展而来的“体态律动”幼儿音乐课程,就是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个优秀的教育例子。“幼儿律动就是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韵律性活动,其特点是动作简单,容易被幼儿掌握。活动过程是:幼儿随音乐的节奏,反复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例如拍手、点头、腕花或者个别模仿动作(吹喇叭、刷牙等),这些动作可以分别在站、坐、走的姿态中做。”这一概念界定充分清晰地呈现了幼儿律动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幼儿律动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模仿律动和自由律动。不管是以模仿动作进行的律动,还是自由运用身体的动作和表情进行的律动,在教学中都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保证律动的趣味性,而非一味简单机械的律动。2.1.3语言念诵中的节奏感知与培养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表达情感、沟通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拥有着独特的丰富美妙的节奏,它是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将语言和音乐节奏的培养联系起来,可以达到非凡的效果。德国音乐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语言的节奏进行音乐教育。在运用语言进行节奏感知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材符合幼儿的生活,例如用幼儿自己的姓名、熟悉的事物、食物、动物名、花草树木等作为词的起点,进行节奏朗诵训练。2.1.4打击乐训练与节奏感知与培养节奏打击乐的教学是培养幼儿音乐活动兴趣的有效途径,打击乐乐器的音响丰富,音色各异,演奏方法简单,幼儿只要会拍手就能掌握。无论是歌唱活动或韵律活动,配上节奏乐后,声音动听、气氛活跃,十分能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音乐配上打击乐之后,节奏鲜明,可以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性质和节奏。幼儿园经常使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铃鼓、串铃、三角铁、钹、锣、木鱼、双响筒、响板、沙球、木琴、大鼓、小鼓等。对节奏的感知是感知音乐最为基本的要素,因此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对节拍节奏的感知是最为常见的,小班阶段就有了简单的音乐律动类的活动。打击乐活动是有效地帮助幼儿感知和表达节奏的方法,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正是专注于幼儿对节奏节拍的感知和表达来进行的。2.2对旋律和声的感知。和声是音乐理论中的概念,幼儿音乐活动中选用的音乐一般不会涉及和声的概念,但也有少许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活动中会出现和声,旋律和和声是音乐元素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幼儿园中教师通常采用图形语言来将这两个元素进行具化,方便幼儿进行理解。北师大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在表现音乐旋律、曲式结构方面使用图形语言的频率明显高于对音乐力度、速度、音色和音乐情绪的表现。教师多会运用线条的空间位移象征音乐的旋律走向、运用图形图解来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图形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更能帮助幼儿获得更为深刻真切的审美体验和愉悦[3]。2.3对力度的感知与表达。力度是音乐元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常常不被重视。实际上,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关注音乐力度的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进行传达可以给幼儿不同的、新鲜的感受,在幼儿年龄阶段,对抽象的事物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重复地感受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重复不是单调的重复,可以是力度相差较大的重复。例如,教师用不同的力度在钢琴上弹奏同一段旋律,强的力度能够引起幼儿的关注,弱的力度可以提示幼儿安静下来。在音乐的表达过程(例如打击乐活动)中让幼儿学会用不同的力度去表现音乐也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他们通过控制力度来简单有效地感受到音响在自己的演奏中产生的变化。2.4对音色的感知与表达音色是由乐器本身的制作材料和发声方式决定的,这也意味着要增强幼儿对音色的感知,就要增加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配器数量。材料和发声方式不一样的乐器能够发出相似或者完全不一样的音色,这种多样化的感知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到音色类型的多样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启发幼儿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多样化的声音,将幼儿对音色的感知从课堂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去。2.5对音乐风格的感知据笔者对幼儿音乐活动和相关研究的观察发现,幼儿音乐活动中对音乐风格的感知与表达是较为欠缺的,实际上,音乐风格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音乐时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幼儿音乐,可以将视野拓宽。国内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也有不少值得传达给幼儿的部分;国外有优秀的古典音乐和别具特色的部落音乐。这些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不仅拓宽了幼儿园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更能丰富幼儿对音乐的体验,加深幼儿对美好音乐的情感。

3结语

随着人们对儿童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发展,幼儿的音乐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音乐教育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家长和老师会从不同的出发点看待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表达。“音乐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为人生、为审美。音乐的立足点是人,是人的活动,是通过音乐活动达到的生命的沉醉。”因此,要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表达,应该回到音乐本身,遵从音乐自身的各大要素,从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音色、音乐风格这几个方面出发,确定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音乐素材,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建立整体的、综合的、丰富的音乐感受以及初步的音乐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付虹靓.整合性音乐教学与5-6岁幼儿音乐节奏感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陈美含.幼儿视唱练耳教学中节拍节奏的训练[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3]闻雪昆.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图形语言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陈东月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