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下音乐课程教学

时间:2022-10-08 08:37:17

导语: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下音乐课程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下音乐课程教学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于2010年在复旦大学开设,做为上海市美育精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一种融合的音乐文化观,把音乐置身到其特定的文化时代、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和体验。与传统的就音乐作品谈音乐分析的学习目标不同,本课程将先从文化的大视角出发,再看音乐本体,然后再从音乐中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正所谓走入人们生活世界中的音乐景观。2018年,笔者申报复旦大学本科教学与研究发展改革项目:“审美与实践”双螺旋音乐课堂教学研究。以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为例,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两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借用一种新的音乐人类学观点下的“认识音乐的模式”,并加入“实践课程”教学课时,探索“人本——交往”取向的课程范式。俗语说:“知彼,方能思己”。如何用世界性的眼光去看待全人类的音乐文化传统,从而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为出发点,寻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文化观,是本课程教学探讨前行的方向。

一、项目实施基础

(一)哲学观基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都积极开展美育教育,通过开设各艺术类别的欣赏式课程(如交响乐赏析、歌剧赏析、油画品鉴等),大幅度增加了大学生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认识了解,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随着21世纪的到来,心理学、社会学、音乐人类学、文化理学等后现代哲学思潮对艺术教育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人们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高校艺术教育的多维度再解读。具体在音乐艺术类课程的表现是对高校音乐艺术创新型课程的发展及对传统音乐艺术课程的多样化建设。而这些课程的建构与发展都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紧密相连。“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当代北美主要的音乐教育哲学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一种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范式在孕育,其主要观点是:“那些热爱艺术并对他们自身处于社会边缘的现状极为不满的人不应该成为富有洞见的文化消费者,而应该结束艺术的分离,并在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取得一种新的融合”。[1]简而言之,就是指艺术不应该脱离大众生活,音乐课程的建设不能够“为音乐而音乐”。(二)学科基础: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主张把音乐视为一种文化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一文中所说:“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对一种文化理解则需要对其音乐有所了解,而欣赏一种音乐则要求对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有所了解。”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正是这样一门课程,我们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让学生理解人类的各种音乐行为,并理解在人类生活中音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科学、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关联。不仅如此,在采用音乐人类学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也会要求学生学习一些音乐表演实践,通过对于节奏、音色等不同音乐要素的多维度实践教学,让同学们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态动作、运气呼吸等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体知识及与其相关的多元音乐现象。不仅如此,为弥补不能亲临实地考察的缺憾,本课程还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音乐人类学文献,以便了解该学科研究者的实际工作,争取在以后面对异文化对话时,可以走出“他者”的目光。(三)课程论基础:理解课程观。课程理解范式是一种“人本——交往”取向的课程研究范式,这种研究取向基于“交往理性”,以“交往实践”为特征。课程的“理解范式”表明我们可以把音乐课程理解为文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可以作为历史文本、政治文本、种族文本、性别文本、美学文本等。“体验和反思”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将扩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能力。在整个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有一堂特殊的课程,邀请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就自己的音乐学习道路进行自我剖析与社会性解读,例如:“对一首乐曲喜爱的历史故事”“对学习音乐由向往——厌烦——平静——理解(真正喜欢)的心路历程解读”“对协作音乐快乐的描述”等,从而建构起“学习者——社会——学科知识”的人本研究框架,课程可以成为一种反思性的实践。

二、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采用学习音乐的一种文化解读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本课程采用了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提顿提供的一种以文化视角解读音乐的模式,具体是指在学习和理解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音乐的观念,包括音乐与信仰体系、音乐的美学、音乐的语境等;(2)音乐的社会组织,包括传统节日、特殊的聚会等;(3)音乐的曲库,包括风格、类型、文本、创作、传承、身体律动等;4)音乐的物质文化,包括历史文献、考古、传统乐器等。例如以伊朗为例,文化解读框架如下:(二)加入实践课程的教学。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有2堂实践教学课,一堂以教授音乐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内容包括节奏的训练、非洲金贝鼓、打击乐合奏、舞蹈律动。通过这些音乐本体知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性的知识。并且,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的时候,还会进行情境再现。例如:我们会请新疆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教新疆舞蹈律动,并且作为展示讲解各种律动所在的舞蹈及该舞蹈在新疆人们生活中的部分情境作用,在最后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同学们对舞蹈的体态有很好的掌握,但我们有关于律动创编的部分,即给出一个生活场景,要求同学们用所学的律动编创符合该情境的动律动作,表达意思;另外一堂实践课程是以学生为主导,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个关于音乐方面的节目进行表演,并且要从社会性、人文性等方面,对自己所选节目进行讲解。例如:1位同学选择表演演唱一首歌曲《栀子花》,她的讲解并没有围绕乐曲的音乐性部分进行(音高、旋律、节奏等),而是讲解了关于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是在何时何地又是何时何地她第一次被打动,以及这首乐曲陪伴他从初中到考上大学的全部心路历程。通过这样的讲述,我们了解的是这首乐曲对她的社会性意义,而非音乐性知识学习,同学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听讲,感受到一首乐曲作为音乐性之外的人文力量。

三、总结

所谓文化,它并不单纯地指向某一领域的知识。相反,它表现的是一个地方(国家、民族)从古到今,融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神存在。音乐艺术不仅是艺术家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从东方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到西方的管弦;从灯光璀璨的舞台,到菁菁校园里的课堂……文化无界。从内容上讲,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是对“中外音乐审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课程的拓展,以此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除欧洲、中国以外的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民族音乐。从教学理念上讲,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是集传统听赏课、音乐实践课、艺术史论课程的综合体。课程教学既有听赏、解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对世界通史、田野调查等文化性方面的思考,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式的艺术教学尝试。

四、结语

基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通过理解范式的音乐教学,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最终期望培养学生:(1)融合不同知识的思维能力;(2)平等看待且尊重不同音乐文化价值的人文情怀;(3)树立包容理解式的和谐人生观。

参考文献

[1]DavidJ.ElliottPraxialMusicEducation:ReflectionsandDialogue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30.

作者:花白 陈瑜 单位: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