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在小学音乐的作用
时间:2022-02-26 09:34:16
导语:儿童音乐在小学音乐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是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史上全新的理念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物。虽然这一实验稿摒弃了过去一直以来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的知识本位、学生接受式学习等弊端,在引进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始注入和强调“学科综合”的新理念,但基础音乐教育还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非艺术化的音乐教学倾向。基础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益智等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像、创造等审美体验,忽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1]同时教学形式和手段过于注重形式化,教学过程太过于花哨,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质性的内涵。笔者在本科学习期间,曾在宁波市级实验小学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实习工作,分别担任过小学三年级和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程实习,在教学过程中看到老师们都在积极践行着“学科综合”这一新理念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她们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不同学科穿插于小学音乐课堂之中,但却并未得到应有的效应,其结果却使音乐教学内容呈现出过度综合的态势,并且愈演愈烈,最后甚至演变成了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美术课,如在介绍刘天华二胡名曲《空山鸟语》时,整堂课竟然全部采用了美术课的教学手段,从头至尾让学生听着曲子作画,俨然成了一堂美术课;还有的老师在上《渔舟唱晚》时,竟将筝曲作为背景旋律,大篇幅的讲解此曲的来历以及对于《腾王阁序》的诗句解读,成了地地道道的语文课。如此,其他学科成为了音乐课教学的主导内容,导致小学音乐课缺少音乐性。(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原则倾向。认为音乐知识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音乐知识作为音乐审美和音乐兴趣培养的基础,是无论歌曲演唱、弹奏器乐、音乐鉴赏还是音乐创造活动都必需的理论依据,甚至有人提出“编写一套行之有效的带有视唱练耳内容的音乐教材势在必行”“必须在小学阶段就打好基础”。[2]在“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呈现出学科地位偏斜的倾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显露出“喧宾夺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凸显出音乐艺术学科特性,而是采用了与其它学科相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例如在讲解像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等理论知识时,笔者就曾见到有老师仅采用语言口述的方式来做讲解,而并没有用音乐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具体音乐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伴演着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着重于传授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学生在自身技能之外对音乐的感想和表达。音乐教学模式单一,过于注重理论化的教学手段,而缺乏实践性,轻视学生的体验参与。(三)教学内容专业化的倾向。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现行的音乐教材在体例编排上强调逻辑安排;在内容要求上过分追求系统、全面,致使各类音乐知识分割成条状分布,而没有能够得到有效整合,致使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孤立的知识点;在难度上又超出了义务段学生的现有音乐水平和接受能力。一段时间内,各式各样的“音乐实验班”“音乐加强班”曾成为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主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上沿袭了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模式,大大加剧了基础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3]音乐课的教学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实施,实践的过程更要注重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综合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那么,音乐课应该如何实践?实践的过程如何安排?音乐教材又该如何选用及编排?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在摸索过程中,认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家黎锦晖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蓝本,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借助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来解决、完善和提升小学音乐教育中所面临的现状。
二、黎锦晖及其音乐思想理念
黎锦晖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音乐大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歌舞音乐之父,也是我国早期儿童歌舞音乐作曲家,他热衷于儿童音乐的创作以及儿童教育事业的研究,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推广国语教育”而创作的,他共创作了儿童歌舞表演曲24首、儿童歌舞剧共12部,这些音乐作品均取材于儿童生活,是用充满爱心和美的形式的神话和寓言故事创编成集舞蹈、诗歌、故事、音乐、游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来对儿童进行施教,因为这完全符合儿童好动的身心特征,并且充满童趣,深受儿童的喜爱,他的儿童作品在当时享誉全中国。在其儿童音乐作品中大都蕴含着“美、善、真”的教育理念,重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运用。(一)“爱”的宣扬。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通过“爱”的描述向少年儿童进行“爱”的教育,其作品中“爱”的内涵丰富,构思巧妙,用少年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形象而生动地进行表达:如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中歌颂高尚无私的母爱;《葡萄仙子》洋溢着互助友爱的精神;《月明之夜》借用神仙与人的关系来歌颂人间之爱。即便像在儿童歌舞表演曲这类内容单一的作品中也处处体现了“爱”的传达:如《寒衣曲》感人之深的母子之爱;《可怜的秋香》中对孤独牧羊女的爱怜。“爱”的主题始终贯穿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之始末,从不同侧面表现着“爱”,无不鲜明地体现了“爱”的教育这一主旨,体现了其“爱”的教育积极性。“这乃是他的作品得以在学校教育中广泛传播并经久不衰、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3](二)符合儿童特征的创作手法。为达到对儿童们的教育目的,黎锦晖在音乐创作中,从儿童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采用儿童所喜爱的艺术形式,运用儿童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在他所创作的神话故事或寓言故事,主人公全部做了“拟人化”处理,例如蝴蝶姑娘、百合仙子等,便于孩子们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更直观的认识世界。他谱写的音乐大都具有音域不宽、短小精焊,明朗流畅、简朴的旋律与节拍等艺术特点,极其富有儿童情趣,使儿童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并充满儿童所特有的活泼可爱的稚气。(三)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在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运用,如歌舞剧《月明之夜》采用了《朝天子》《进士腿》《打雁》《滴滴金》四首民间曲牌;《葡萄仙子》运用了潮州雅乐旧曲《香丝影》、民间歌曲《四季花过门》、湖南曲调《卷珠帘》;《麻雀与小孩》采用了民间乐曲《大开门》《苏武牧羊》、湖南曲调《嗤嗤令》。[5]可见,黎锦晖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民间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在内容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形式上极其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这种有歌、有舞、有说、有表演的歌舞小品的形式,通过具体、生动、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儿童,当时曾轰动一时,在祖国各地广为流传,深受成人和孩子们共同的喜爱,在今天看来仍不乏鲜活的生命力。同时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对于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和内容不但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启示
(一)构建多维式教学结构模式。根据最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现阶段首要任务是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主体”的教学结构,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教学意识和观念,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型向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也应转变地位意识,达成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多维式教学结构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标配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体系,在分级式基础教学架构之上,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灵活选择学习环境和媒介,将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有机有效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将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分解为低龄段(1-3年级)和高龄段(4-6年级)。低龄段的教学应在活动中进行,重点突出趣味性的游戏和动作的模仿中来进行贯穿学习,从而激发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相比于小学低段的儿童,小学高段的学生自律性增强,注意力较为集中,同时他们内心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相互开始形成小团体,集体合作意识增强,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更加的深刻;这时,可以选择完整的歌舞音乐剧来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另外,在诸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或校园文化等活动中加入歌舞剧的正式排演和歌舞剧表演的编创也是非常可行的,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加入歌舞剧的排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做音乐体验活动的主人,自己排演、自己组织、自己安排场景和制作道具,集体合作、协调配合排演。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表演才能、合作意识、动手能力等,还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想象能力,培养难能可贵的创造能力。其次,通过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排演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歌舞剧基本知识,在小学高段鼓励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联系生活学习实践的经验,编创出学生自己的歌舞表演剧,并定期的在校园中开展展演活动,丰富小学生的业余音乐文化生活,活跃校园的艺术文化气氛。(二)优化完善课程体系。1.丰富现行教材内容现行全国范围实施的小学音乐教材版本有人音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湘艺版等,但唯有在湘艺版音乐教材中收录了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中的《飞飞曲》和儿童歌舞表演曲《老虎叫门》。纵观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基本以歌曲、器乐曲和外国名曲欣赏的构架编成,具有知识性强、实践性弱的总体特征,与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实践为中心”的主导思想脱节,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爱好,这种有歌有舞、有说有唱、有表情的群众化歌舞形式,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本身预期达到的效果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可以在原有教材体系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充实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编排,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将黎锦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安排在低段教学,重在选择歌舞表演曲的教唱与律动性表演,此类作品词曲平易、节奏规整,特别是作品的音调和语调的高度协调性,使低龄儿童更易于接受和掌握;内容积极向上,能帮助学生在这一个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2)高段教学重在选择完整歌舞剧的欣赏和教唱与表演,这一阶段重在进行带角色的歌舞动作表演,歌舞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音乐内容丰富,一部歌舞剧中会分好几场,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的编排由浅入深、渐渐推进,既考虑到了不同学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又结合了黎锦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歌舞剧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时可以结合时下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法,将各种课型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选用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2.探索课堂内外行动过程教学行动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又要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必要,找到课堂内外教学的契合点,强化有效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经过体验活动之后,就会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切实感受到音乐的美,最终能得以使情感体验转化为理性认识,在掌握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创造性艺术实践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黎锦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形式丰富,有配合舞蹈化动作的的表演唱,也有配有生活化舞姿的表情对唱等,这些内容形式的多样丰富了普通的教唱课程,使学生在提高歌唱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学生们在体验欢快的音乐情绪基础之上,不仅掌握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对唱形式、节奏音准、音乐情绪的把握等知识技能、更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友谊的渴望、解放了孩子们的天性。歌舞表演曲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在欢乐的嬉戏中培养他们即兴表演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感受、体验歌舞音乐的魅力,并促进表现力、合作力和创造力等素养的提升。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音乐,可以通过将这种歌舞剧创设典型场景,充分利用形象,模拟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动态过程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去表演、去演唱、去感受,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歌舞的律动教学、歌舞剧相结合的情景教学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学生们对角色的扮演模仿亦会加深其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理解,是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这种音乐形式的教学可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学习动机得到持续激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学习、探索知识中,在美的情境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真正变“学会了”为“会学了”。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合作、集体意识和动手能力。任务安排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划分排演小组,可以划分为统筹的导演组、角色表演组、伴舞组、伴奏组、舞美道具组和综合评价小组等等;如组织能力强的同学鼓励他们进行导演的尝试,美工好的同学负责道具舞美的制作,歌唱能力强的同学侧重演唱,舞蹈能力强的同学侧重舞蹈表演等。儿童歌舞剧排练的基本步骤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也可按照“初步感受—了解剧情—体验角色—刻画人物”进行。首先,引导小组的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和观看表演范例,认真揣摩和研究一部歌舞剧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促进学生对剧情有完整和初步的了解;当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指导导演们引导各角色按剧情,分层次的对演唱、舞蹈表演和对白练习等。在一部歌舞剧完成后,学生也可将成果在校园内演出,可以邀请家长和老师观看,获得更多的成果体验和收获。对学生而言,参与儿童歌舞剧的排练和演出,在一个剧目中体验演唱、演奏、舞蹈和综合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也就是主动地参与了一项综合的音乐实践活动。
四、结语
笔者通过联系当下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经验,初步设想推广教学和实践排演,遵遁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可以看到音乐课充满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了黎锦晖这种有歌有舞有戏剧有情节的素材资源,在歌舞音乐的情景表演和舞蹈编创环节中,不仅训练了学生一种美的肢体语言和形态,也提高了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和欲望。教学中注重视听结合,音乐、表演和游戏融于一体,使整堂音乐课更加生动有趣,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同时也能达到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歌词与曲调的口语化和生活化,也使其音乐作品更易于学生演唱,黎锦晖这种富于儿童情趣的歌舞音乐作品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感。虽然这些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其所蕴含的无论从音乐形式也好、音乐内容也好还是音乐思想层面,在今天看来都还是非常适用的。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教学实践不仅与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宗旨完全相契合,而且也完全符合儿童音乐审美情趣,在当下的义务音乐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现实积极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2]周乔.小学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现状与分析研究——以酒泉师范附属小学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4.
[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4]孙继南.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经验——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00周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44-51.
[5]张利强.论黎锦晖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及实践[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22.
作者:王金旋 龙麓妃 单位:1.宁波大学 2.湖南省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
- 上一篇:法制教育茶学思想分析
- 下一篇:音乐教育创新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