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时间:2022-11-21 10:17:28

导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看似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却是引导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前进的一面旗帜。文章在此基础上,就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人文关怀、科学辩证、实践原则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充分落实。

关键词:音乐教育;马克思主义;人文内涵;辩证思想

音乐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唱词的美,传达一种情感和精神,能够有力地影响人们的内心。音乐的本质就是如此,其内涵的重要性要高于表面之美,但是相对难以被人们所捕捉。音乐是脱胎于人类生活的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延续至今,音乐的形式、韵律、风格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其独特的、作用于人类内心的育人特征。音乐可以直接对人产生某种激励,进而使人潜移默化地感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音乐乃至艺术的魅力所在。人类需要音乐的抚慰,以发掘自身存在的意义。自教学改革以来,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强调要普及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表面上看来,马克思主义与音乐教育并无关联。马克思主义是经历过历史考验,融合了人的思维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而音乐教育则是当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音乐艺术为根基,遵循着哲学的基本要义。因此,音乐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微妙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引导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前进方向,为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像音乐那般以节奏和韵律直达人心,给予人类最强烈的震撼。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当铭记音乐的艺术与价值,并将之传递下去。”音乐不仅是音符的简单组合与演奏技巧的展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所蕴含的音乐创作者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类情感的探索。音乐教育不应该只注重音乐的艺术美,更应该关注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实践。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的“乐”泛指的就是音乐教育,当代教育体系也提倡素质教育。可见,音乐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当代大学生普遍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大学阶段是青年塑造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所以,高校需要通过音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抚慰。音乐是人类对于美的规律和本质的不断探索,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理,能够指引人生的方向。音乐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艺术的平台,同时,其也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发掘音乐中的人文内涵是当下音乐教育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于音乐教育中的哲学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由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它为社会发展绘制了美好而实际的蓝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括,其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及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就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文关怀、科学辩证、实践原则”,对音乐教育展开分析。

(一)音乐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渗透

音乐教育时刻渗透着对人性的思考,即关于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关系的处理、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等。人的自由是建立在独立、自我的基础之上,这种精神独立在人的内心意志和行为处事上得以体现。人只有具备了对内心的感知和自我意识的掌控,才有能力感知外界。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个体而言,音乐教育意味着审美情趣的提升及人格的升华塑造,音乐的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人对客观事物的敏感程度。“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似乎别有一番意趣,这就是音乐教育带来的审美视角的变化。其丰富了人对于音乐的感观,有效促进了独特审美情趣的形成,进而使人以一种更加严苛的标准去审视自己的心灵、规范自身的行为。就音乐的内涵而言,音乐教育相当于载体,其通过在高校中有效地传播音乐,使学生深刻地感悟音乐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情感思想。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主体的关注。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普遍个性活跃。如果对所有的学生运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万物皆是从变化中获取进步,音乐亦如此。音乐的本质是人类情感的共鸣,拘泥于形式将会滞后不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在具体落实上,教师首先要做出改变,既要加深对音乐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还要提高对学生个性的认知。前者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音乐素养,后者则是为了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只有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灵活地掌控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地融入音乐教育,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其审美能力和人格品质也会在持续的艺术接触中获得显著的提升。

(二)树立科学辩证的音乐教育观

历史证明,事物始终在重复着变化、发展、稳定、矛盾的历程,客观环境的异同,使固定时期的正误有了特殊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到,哲学具有时代性,某种哲学只有在特定的时代才有其历史意义。在这点上,音乐教育与之相同。历史上,音乐教育曾经有过各种理论观点,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彼此各有所向、互相对立。然而正是基于这种对立和统一,音乐教育才取得了今天的进步。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应是有所侧重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辩证的思维看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稳定而有效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形成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应当肯定,这种教育观念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它是基于我国国民大多缺乏艺术认识、艺术素养较差提出的教育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艺术在我国的普及。然而,时代在发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环境。这种音乐教育偏重于形式化,存在较为严重的局限性。首先,“审美”将音乐视为客体形式,使音乐教育对于音乐的理解过于狭隘,将音乐的本质和音乐作品的价值混为一谈,这意味着其严重低估了音乐创作过程中无处不在的艺术思想和创新能力。审美是对物质的感知,而不是创造。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而不是主动发掘、创造的能力,这在本质上有违当代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次,音乐的客体属性影响了学生对于音乐的主观理解和体验,原因在于“审美”总是要求学生专注于作品的曲调结构,忽略了情感的多元化,这就导致了音乐鉴赏的标准化。审美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性的体验过程。要求听众以狭隘的角度感受音乐,进而得出一致的、标准的审美体验,这种同一的鉴赏方法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生活,极大地弱化了音乐艺术的时代教育性。既然“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教育体系,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一定要审时度势,抓住时代特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当代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实践

根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代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实践。音乐是人类通过无数的生活实践创造出的情感艺术。所以,由美国学者戴维•埃利奥特创立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一经提出,就获得了业界的认可。音乐教育是在特定情境下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仅通过审美的方式理解音乐作品是不完整的,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如上文所说,音乐并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它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再现,音乐教育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解音乐的关键。此外,一旦音乐教育融入了实践因素,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因为音乐是生活情感的积累,而不仅是旋律和歌词的组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将音乐教育的实践因素积极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教育必须经过实践,才能体现出德育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时展的需要,还是音乐的本质,高校音乐教育都不应该仅局限于审美。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广大音乐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合理地把握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的尺度,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前提下,充分带动当代大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从而为其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帅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朝刚,严永福.“以审美为核心”与辩证思维[J].中国音乐教育,2008(11).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松林.推进教学论研究的突破口[J].教育研究,2012(8).

[4]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王秀萍.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的内涵辨析[J].黄钟,2012(3).

[6]舒也.价值论美学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J].浙江社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