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5-30 10:27:59
导语: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在中学阶段教育过程中,包括民族音乐教学在内的音乐学科教育改革得到了深入推进。这对于提升中学生群体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以及民族精神等诸多层面均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让民歌进入课堂,能够更好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剖析了当前中学音乐课现状,分析了民歌的特点及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并阐述了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中学生;音乐教育
一、引言
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十分悠久,从古到今,已经为现代人积累了十分丰厚的音乐财富。现代人怎样才能传承历代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瑰宝,已经成为当代中学音乐教师的关键性教学目标之一。民歌,是民族音乐中的一支,也是学生最易接触到门类。深入学习与民歌有关的知识,在民族音乐的大潮之中积极培养中学生群体的高尚人格。要用更加生动活泼、情趣高雅的民族音乐来唤起现代人在精神世界之中的情感共鸣,提升中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强化人和人之间在感情上的密切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各民族间在音乐、舞蹈、饮食、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彼此交流。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不仅仅要培育更多的本土音乐专业理论人才与表演人才,而且还应当培养出熟悉甚至精通民族音乐的欣赏者,这就要求对中学生们开展包含音乐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学音乐课现状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音乐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如此让人受益无穷的艺术教育课堂,学生应该非常喜欢,然而,事实上音乐课却始终处于尴尬的局面,在中学生群体中,不喜欢或者厌恶音乐课程者为数不少,这令广大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觉得十分无奈。[1]一些诸如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学生不想上音乐课等数据经常被媒体爆出,往往会让中学音乐教师们倍感压力巨大。通过调查发现,近80%学生对学校音乐课的态度表示一般或不喜欢,有的学生认为:所有副科都不重要,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有些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并不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是因为在音乐课上能说话、能玩、比较随便。但通过访谈结果显示,有98%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在边远地区,中学生们的音乐基础往往更加薄弱,音乐课堂以歌曲教学为主,条件有限,器乐进课堂的几率非常小。比如,身处内蒙古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特点,接触内蒙古民歌机会较多,但是要想接触到其他类型的民歌,机会就十分渺茫了。[2]
三、民歌的特点及所传达的文化精神
第一,民歌是通过广大劳动人民长时间的即兴创作、逐步积累、口口相传,从而逐渐形成并且发展而成的。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中国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那些经典民歌,诸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和《茉莉花》之类,均产生或者形成于宋、元之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的反复吟唱而流传下来的。《东方红》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颂的颂歌,就源自于陕西民歌《骑白马》之曲调,这一曲调传承下来之后,再由农民演唱李有源重填新词而形成。首先,民歌与其他民间文艺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民族音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其一为民歌,其二为歌舞音乐,其三为说唱音乐,其四为戏曲音乐,其五为民族器乐。这五类音乐从来都是彼此影响、吸收并且共同发展的。其中,民歌是其他四类音乐得到开发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舞就源自于民歌。比如,二人转《走西口》的曲调就来源于同名的陕西民歌;著名的云南花灯《十大姐》的曲调则出自于云南传统民歌《小河淌水》。同样,北方地区所流行的秧歌、盛行于安徽地区的花鼓灯、南方地区所流行的花鼓戏等,均和民歌之间具有极为密切之关系;其次,民歌具有鲜明的表现手法。民歌的表现手法显得简明而又质朴,十分平易近人,其艺术形象非常生动,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群众的基本性格特征、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例如,流行于河北的民歌《小白菜》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第二,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因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其在长时间的劳动生活之中产生了自身所独有的思想、感情以及意志,就必须以艺术化的方式加以表达,而民歌正是这样一种很好的艺术开发工具。民歌能够传达民族情感。因为民歌会受到各个不同民族及地区的语言、文化、地理、民族人口性格特征等诸多内容之制约,从而体现出十分浓厚的民族特征以及民族色彩。因此,有的民族音乐理论工作者将中国的汉族民歌划分为若干色彩区,除汉族民歌外,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风格独特的民歌。中国作为了拥有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以万来计数的大量风格不一的民歌作品,同时还有大量品种花色不一而足的民族歌舞、器乐、曲艺等作品。从内容极其多样化的民族音乐之中,能够感受到各民族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无比挚爱,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今后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四、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造成的影响
第一,如何在各类学校教育中普通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并不仅仅只有中国的教育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那些西方国家所开展工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将素质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来抓。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积极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歌音乐传统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唯有下定决心,真正摆脱应试教育模式,更好地推广运用素质教育,才能够让中国在愈来愈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之中占得一席之地。应试教育通常十分排斥音乐教学,以至于音乐类课程经常会被别的主课学科所取代。还有一部分学校甚至于全面取消了音乐课程,这样一来,中学生们整天都面对题海,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们疲于应付,并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非但未能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教育方式已经严重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未能全面把握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效果并不理想。[3]第二,中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所取得的成效。其一,能够了解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对于传统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学习,学习者们能够了解到各个不同民族在风格的极大差别。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包括民歌在内的大量音乐文化遗产。要继续继承与发扬这些宝贵的财富,从而能够让中学生等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掌握民族音乐的独有风格;其二,能够充分发挥乡土音乐的优势。因为各民族所形成的民歌,一般均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之特点,所以在情感接受度上和别的民族、别的地区音乐比较起来,就具备了情感投入更加真挚、更为直接等优势,在实践中也就能够更好地形成真情实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歌的发展,不仅仅是传承的过程,其中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要将民歌等族音乐视为最为本重要之资源,积极引进至中学音乐课程之中。通过实施民歌教育,能够让每一名中学生从小就沉浸于民族音乐的怀抱之中,并且以积极、开放之心态来吸收人类音乐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歌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靖添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四中
参考文献:
[1]项阳.当传统遇到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3]孙倩.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M].中国音乐在线网,2005.
- 上一篇: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 下一篇: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