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3篇

时间:2022-12-23 02:57:01

导语: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3篇

蒙古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

一、蒙古民族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蒙古民族唱法的艺术特征可以说就是蒙古的“长调”,因为蒙古民族的民族唱法深受“长调”的熏陶。演唱的方式分外浑厚豪爽,意境悠远,音域辽阔,音色嘹亮。用蒙古语来说长调的意思就是“乌日图道”,它的特色是高亢嘹亮,字少腔长,自由自在,很容易的表达出故事,更能表达出它的情谊。在蒙古民族音乐中歌词一般会分为上下两句,歌词中一般描述的都是蓝天、草原、骏马、白云、牛羊等。蒙古长调的演唱方法非常的独特、鲜明,同时蒙古长调也表现出了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蒙古长调的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都会穿上传统的蒙古长袍。除此之外,演唱的时候还会有马头琴进行伴奏,歌中一般表达的都是对生命的赞美、对爱情的诉说。蒙古长调在演唱中都是采用真声演唱,演唱的旋律绚丽多彩,有后依音、前侬音、回音、滑音等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演唱方式。蒙古语叫“诺古拉”,意思为波折音,在发声时,还要根据口腔与口之间复杂的表演方式,产生抖动的颤音,一般情况下抖动的频率是2-3次。在蒙古长调形成的过程中“诺古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长调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每个演唱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演唱方式存在差异,但是长调中基本表达的内容都是草原、白云、牛羊、骏马等,歌曲中歌唱最多的就是骏马。蒙古长调进过三代演唱家的传承与改变,逐渐形成当前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蒙古长调第一代演唱蒙古长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哈扎布,哈扎布演唱的蒙古长调中主要表现的是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演唱的内容与自身自身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哈扎布对长调的皮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代演唱长调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有金花、拉苏荣,他们演唱的长调具有一定的差别,有的是纯民歌的演唱方法,有的是在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加进去科学的演唱方式。第二代演唱长调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阿拉泰、那顺。这个时期的蒙古长调不经传承了原有的特点,还进行了创新,主要是在长调中融入了西方美声演唱的特点,这样不仅创造出了新的演唱方法,提升了长调的感染力。

二、蒙古族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在蒙古族民族唱法中,歌唱家们通常运用长调的诺古拉旋律在演唱技巧上,而美声唱法的歌唱家演唱技巧与民族唱法大致相同,着重了呼吸的科学性和音质的纯净饱满等方面,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声乐艺术的特征。蒙古声乐在中不仅继承了原有的优势,还是将西方的美声融入到蒙古长调中,促进了蒙古声乐的不断发展,这个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有朝鲁、德德玛以及和阿拉坦其其格。在这里我们以德德玛为例进行分析,德德玛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草原夜色美》、《我是蒙古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德德玛的演唱风格别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呼吸用气与美声混合共鸣方面,德德玛的演唱风格融合蒙古声乐与西方美声的共同特点。德德玛在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中充分地将表现出其演唱的特点,如呼吸深、换气活和气息通的特点。令欣赏者感受到歌唱家整首歌曲一气呵成,中间似乎没有任何的换气和停顿,演唱出最悠长的歌曲。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草原游牧民族的发信号或举行重大礼仪和集会时,要用洪亮的声音传送给每一个的人,而草原的歌唱家都能用洪亮的声音将歌曲传达四方。

三、蒙古族流行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蒙族流行声乐演唱时也体现出了蒙古音乐文化中的特点,如蒙古流行演唱歌手斯琴格尔勒在演唱将“真假声”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以及齐峰运用了“诺拉古”演唱技巧。他们的演唱也是音域辽阔,气息宽阔,真假声相结合的特征,同时他们也用了“诺古拉”“、哈呀拉嘎”等一些演唱的方法。比方说齐峰的《祝福妈妈》这一首歌当中就用了这些技巧,并且结合了一些流行唱法。腾格尔是蒙古族著名的歌手他更能表现出蒙古族的传统的声乐特色,腾格尔在演唱中经常会运用到不同的蒙族声乐技巧,如发声技巧“哨日郭拉胡”、“诺古拉”、“浑第日胡”等,尤其腾格尔在歌曲《天堂》中运用了很多的长调演唱技巧,腾格尔的演唱方式是粗犷嘹亮的,他把民族唱法跟流行唱法相结合起来,不要求其具有华丽的外表,只是希望在音乐中将草原的音乐更好的呈现出来,他用他嘹亮宽广的嗓音唱出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对世间的赞美。还有一位蒙古族的女歌手是值得提的,她演唱的歌曲一直保持着具有沉重的蒙古特色。她的一首歌曲《胡伦尔大草原》这首歌曲情感十分浓厚,具有很强烈的情感。这种深情来自蒙古族的“长调”又有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两者相结合出来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蒙古音乐。

蒙古族的声乐得到了很高的成就可以和国外的美声唱法一较高低了。蒙古音乐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它的发展中融合了流行音乐和美声的唱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很多种演唱方法,造就了蒙古音乐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

作者:阿木古楞 单位:通辽职业学院

蒙古族声乐特征

一、蒙古族民族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蒙古族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其长调的艺术技巧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长调的艺术特征也正是蒙古族民族唱法的特征之一。现代很多学习蒙古唱法的歌唱家都非常注重长调的应用,比如说被称为“长调歌王”的哈扎布以及乌拉托噶等众多音乐演唱家都充分借鉴了蒙古长调的演唱技巧,使其的音乐演唱上极具蒙古音乐气息。蒙古族的长调传人拉苏荣是一位杰出的蒙古族歌唱家,他演唱了上百首的具有蒙古民族风格的当代原创歌曲,他所演唱的这些音乐曲目中不光展现了蒙古族的民族唱法技巧,同时也夹杂了蒙古族传统的艺术风格。从拉速荣所演唱的众多歌曲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蒙古族的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音质干净饱满,其中真假音之间的结合较为灵活自然。比如他所保留的优秀曲目《敖包相会》中,就采用了蒙古族声乐中的发声技巧,利用气息冲击制造出类似于打嗝的发声方式,同时将长调的发声技巧使用的淋漓尽致。现今蒙古族民族唱法技巧已经得到众多声乐演唱中灵活掌握。

二、蒙古族流行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在蒙古族流行唱法中,也有蒙古族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特征。韩磊在演唱流行歌曲时,将蒙古族特有的“换气活”、“呼吸深”等演唱技巧运用起来,演唱出来的歌曲恢弘大气,歌曲的意境非常好;齐峰将蒙古唱法“诺古拉”运用到流行音乐的演唱中,体现出了蒙古族的文化气息。他们的演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演唱过程中气息非常宽广、音域也比较宽阔,真假声能够自由的转换,这是蒙古族特有的声乐特点。另外,韩磊和齐峰在演唱技巧上,也运用了蒙古族独特的“哨曰郭拉胡”、“诺古拉”、“哈亚拉嘎”等技巧,与歌曲的曲风特点都非常相符,能够非常完美的展现歌曲的意境,并且蒙古气息非常浓厚。腾格尔是比较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他的演唱充满了蒙古族气息。腾格尔在不断的演唱中将蒙古族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在传统的蒙古族声乐唱法上进行创新,编制演唱了很多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歌曲。比如《蒙古人》、《天堂》等,都是传唱频率非常高的歌曲。《天堂》这首乐曲,虽然采用汉语进行演唱,但是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蒙古族气息,表现出了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与传统的蒙古族歌曲在风格上有一些差异,但是在加入流行元素之后歌曲反而更好听,意味更深。这也是腾格尔的演唱特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共存。《天堂》中运用了非常多的长调,比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唉依呦”这一句中“空”就运用了“柴曰郭胡拉”技巧,“水”运用了“哨曰郭胡拉”技巧,,这些技巧都能够让演唱者的声音体现出一种粗狂、苍凉的意味,让人们在听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大草原的空旷,似乎处于天堂中。

三、蒙古族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从艺术特征上来说,蒙古族的一般民族唱法主要表现在旋律和演唱技巧上。蒙古族美声唱法声乐的艺术特征从唱法上来说,其技巧性同蒙古族的声乐艺术特征是一致的。美声唱法在演唱中,较为关注科学的呼气、纯净的音色、饱满的音质以及真假声的转换和结合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蒙古族歌唱者在以美声形式进行演唱时,在蒙古族的风格歌曲中所展现出来的唱法艺术特征就是注意演唱中的呼吸气息的科学性、音色要干净饱满,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真声和假声之间的转换结合等。当前很多歌唱家在演唱中将蒙古传统唱法和美声唱法相结合,进而使所演唱出来的歌曲艺术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比如说我国少数民族歌唱家德德玛,其代表曲中《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呼伦贝尔大草原》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著名乐曲。其中这些曲目中就能看出德德玛的演唱艺术风格,主要就是科学呼吸和美声混合共鸣两个方面,进而将这些音乐作品演唱的别具魅力。蒙古族声乐艺术上的优势主要就体现在呼吸气息上,这点同美声唱法是一样的。很多歌唱家在呼吸及其它方面的科学性都极为重视,比如德德玛在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时就将这种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带给我们优秀的歌唱作品。蒙古族美声唱法和传统声乐其呼吸气息的一致性还表现在喉音技巧上。从长调和呼麦的演奏技巧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除此之外蒙古族的歌唱家在演唱中的穿着和姿势对呼吸用其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综上所述这也是蒙古族歌唱家在演唱方面的优势所在。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的音乐已经广为流传。蒙古族的声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登上音乐高峰,从音乐价值上来说,其声乐艺术已经可以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一较高下。蒙古族的声乐之所以发展得的如此成功,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主要就是因为蒙古族的音乐一直在不停地与时俱进,其歌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当代的流行音乐和美声的优秀唱法,在其的融合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唱法,同时也成就了蒙古族音乐在国际上的音乐地位。

作者:金花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民族歌舞团

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1概述

信息素养一词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的具体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1999年,由王吉庆主编的《信息素养论》中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提高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和社会共同的评价[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培养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追逐的热点。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对于计算、逻辑等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但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使用计算机的强度并不亚于理工科学生。面对计算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计算机课程更是普遍存在着较多的厌烦情绪和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2我校艺术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步比较晚,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大力度有意识地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不容观,艺术类学生的情况尤为突出。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对大学一年级的679名艺术类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情况如下表: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教学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在培养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停留在对计算机技术的常规运用上,对大学生信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3培养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的研究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需求与特点,以实现一个可以更好地培养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总体目标。我们不断地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针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艺术类各具特色,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多元化教学,即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进一步培养艺术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中的基础”。“基础中的基础”是指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主要、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们掌握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存储、处理、应用和检索的基本素养。2)根据学科差别,合理分类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中的基础”。“专业中的基础”是指专业课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为满足某些专业课程的先修需要。构建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以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Dreamweaver网站开发、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安全维护技术等选修课程为辅的结构科学、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3)不断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考试中的基础”,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中的基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等级考试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做到简单题得满分,中等题得高分。只要超过60分,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获得等级证书。

4培养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实践

实践是创新的根本。认识源于实践,又由实践来检验;能力在实践中养成,又由实践来衡量[3]。1)只有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各艺术类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才能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思维和计算工具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和做法。我们通过与艺术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去向。同时,在与艺术专业的座谈中了解到他们的专业课程中就包括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电子音乐作曲软件等。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对专业有帮助的计算机课程。2)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经过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项目组一致认为“边讲边练”是最好的授课方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马上动手实践,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大力开发计算机教师的潜能,鼓励教师学习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不仅可以讲授大学计算机的基础课,还可以讲授与艺术类相关的选修课。逐步建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4)立体化教材建设,按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思路来编写。我部教师在认真调研之后,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自主编写教材《大学计算机实用软件基础教程》已正式出版发行,得到了学生和读者的认可。5)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合理搭配不同的教学手段,各取所长,相得益彰。6)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发无纸化考试系统和基于试题库的教考分离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性提升。

5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网络化、虚拟化,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高等院校也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为立足点,搞好信息科学的教学工作,其中计算机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一样不能忽视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很好地掌握利用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存储、处理、应用和检索的基本素养,为未来从事诸如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决策支持、企业资源规划等等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作者:刘莹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