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教育顶岗支教研究
时间:2022-08-24 03:12:17
导语:农村音乐教育顶岗支教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音乐基本素养
农村学生音乐基本素养普遍较低。在此基础上,亦有鹤立鸡群的佼佼者。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农村的客观物质条件及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良好,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脱节。农村音乐教师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学校和学生家长对于音乐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音乐课在农村中学处境尴尬。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课外学习一门音乐技能。
(二)音乐审美能力
农村学生在音乐审美、音乐鉴赏方面水平低下,涉猎范围较小。调研时针对问题“你主要以哪种方式接触音乐”的回答中,出乎意料的是有89.81%的学生都选择了“网络媒体”,60.65%的学生选择了“电视节目”,46.3%的学生则选择了“大街上播放的音乐”,2.78%的学生选择了不接触音乐。这反映出在当今社会学生群体中,网络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有利有弊。网络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涉猎更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缺乏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平时听的最多的是一些劣质的流行歌曲,以及当前泛滥的网络歌曲。在心智快速成长,由儿童向少年转变的过程中,听一些新鲜通俗的音乐是少年心性使然,流行音乐和网络音乐也不乏精品。在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后发现学生课余听到的流行音乐和网络歌曲显然不在精品之列,毫无美感,更没有适合其心灵生长的养料。除此之外,学生们不再有意识地听任何音乐,不仅对西方数百年音乐的精华闻所未闻,更是对我们的母语文化、数千年的灿烂的音乐宝库也知之甚少,甚至连当代的通俗音乐精品也丝毫不知。
(三)音乐感知能力
农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感知能力主要是对声音各种属性的感知。针对音乐中的诸多因素如:调式、调性、织体、旋律、和弦、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听觉上的认知过程。让学生正确的感知上述各种要素,是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教学实验将同样的音乐材料给不同情况的学生聆听。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年龄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相同音乐材料的感知能力是基本相同的。这一点证明,农村的学生虽处于较为落后且闭塞的乡镇,但是并不比同龄的城市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欣赏和感知能力,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农村的学生完全可以具备优秀的音乐基本素养,具备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材方面
农村授课所使用的大部分音乐教材对音乐全面鉴赏能力、音乐基本水平提升方面的力度较为薄弱。教材中选取的音乐片段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不能吸引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材的整体布局上,没有能够使音乐教育形成一个逻辑紧密的体系,内容上极为缺乏对农村地区学生的针对性。在中西方音乐的结合和对比上,在各种音乐风格相关知识的介绍上有所欠缺,与当代的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脱节,没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质量。在众多音乐形式上也未能包罗万象,起不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作用。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获得健康的音乐审美,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音乐修养出发,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从当前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里,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成为文明衡量的标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孩子的未来也许就是我国农村的未来。因此,农村教育任重道远,而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在调研中,根据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选取了中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审美教学。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无论是西方的古典音乐还是我国的传统音乐,当代或者古代,学生都能在引导下获得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非常突出,对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反应敏感。实验证明优美的音乐是不分国界与时期的,而具备正确的音乐审美也是如此的。例如在欣赏当代某作曲家的一首鲜为人知的钢琴小品时,学生们能够在引导下描绘出明媚春色,山野烂漫的景象。一些能力突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甚至能够将钢琴的高音旋律和冰雪消融的河水联系在一起,他们描绘的画面与作曲家构建乐思时想要表达的情绪是完全吻合的。而在城市的普通初中里,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也能得到类似的答案。可见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面对完全陌生的旋律时基本感受是相同的。而在听配器略微复杂的多声部管弦乐作品时,农村学生能够听辨出来的不同乐器不同声部明显比同龄的城市学生要少。例如在欣赏某当代作曲家的管弦乐小品时,农村学生虽然能区分诸多乐器的音色和不同声部的进行,但只能明确的说出小提琴和小号两种乐器。而同龄城市学生在此基础上则能说出更多的乐器。可见客观的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对其欣赏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影响。音乐的鉴赏、音乐审美是不分国界与时期的。其目的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提高个人音乐素养,拓宽视野。因此,对音乐的感知不应拘泥于一种音乐形态,应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音乐类型引导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条件所限不具备大量学习乐器演奏,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也不利于歌唱教学,因而建议以音乐鉴赏教学为主,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以及音乐感知力的目的,将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以专题方式呈现,内容要全面应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中外,力求让学生全面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能力。主要应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西方经典作品
西方音乐可以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着重欣赏古典和浪漫时期。形式上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单声部的器乐声乐曲到多声部的交响乐和歌剧。通过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专题式教学,使学生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的风格有所认知和了解。在西方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音乐欣赏中,由于年代久远且作品抽象,所以在对作品的理解和美感上难以让学生迅速接受。故应该放弃繁多复杂的大型作品,以精致优美的小型作品为主。器乐作品应从常见的钢琴或小提琴独奏逐渐过渡到多声部重奏作品,以达到最终欣赏简单交响乐作品的目的。聆听作品时,在演奏版本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当代音乐家演绎的跨界风格作品。以极具冲击力的现代方式演绎大师的经典作品。如当代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的《野蜂飞舞》、《格里格钢琴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当代小提琴家大卫格兰特演奏的贝多芬《谐谑曲》维瓦尔第《四季》,二人演奏技艺精湛,形象英俊,其演奏的古典作品既尊重了大师的原谱,又采用了当代最流行的电声乐队全新编曲,旧曲新歌,令人耳目一新,更易于青少年接受。
(二)民族优秀作品
在中国音乐的欣赏中,可以以著名的中国器乐曲为切入点,同时欣赏戏曲音乐中的精粹。中国音乐中的器乐曲可以由浅渐深,从单声部的乐器独奏到多声部的器乐重奏。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如诗经楚辞,加深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在民乐作品风格的选择上,注意把握中国文化中的意和境。尽可能选择旋律优美又言之有物的经典作品,真正起到音乐的美与教育作用。由于农村的客观环境,民族器乐在农村有较大的普及率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少不了吹打班子的身影。水平暂且不论,能让许多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和听到真实乐器的演奏已经是一件好事。所以,农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西洋乐器,故而欣赏民乐,更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因为所听到的东西,他们很熟悉,只是格调高雅些,演奏更精致些。教学中结合当地的特色音乐文化进行欣赏。许多村镇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中均留下了别具特色的地方音乐文化,将当地的风土民情融入其独有的音乐文化中进行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和认同感。
(三)当代流行作品
1.当代音乐的欣赏主要分两部分,声乐作品以我国经典的流行音乐和当下格调别致的民谣为主。主要是以学生熟悉的音乐风格,引导其健康音乐审美,同时了解我国并不长的流行音乐发展史。例如在摇滚乐专题中,摇滚乐的风格首先就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可以迅速与之取得情感上的共鸣,而我国摇滚乐发展史不过区区二十几年,短暂而灿烂的摇滚史很容易让学生获得清晰的信息。在其他类型的流行音乐欣赏中也可采取专题式教学,选取经典作品和某年代某地区代表人物进行介绍和欣赏。例如宝岛台湾,可以从罗大佑到齐秦再到周杰伦。香港地区可以从张学友到陈奕迅。
2.民谣作品的欣赏,是要通过“野生”状态下的民间音乐,以贴近生活的歌词和简单优美的旋律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我国当前的民谣多出自混迹市井多年的艺人之手,多年的积淀让他们看到了这世间的繁华和荒唐,也见过了美丽和荒凉。故而这类作品往往朴素大胆,直抒胸臆,易于亲近。词曲简单而深刻,随意而诗意,既有熟悉气息,又不乏对生活的独到见解,适合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观。
3.当代音乐欣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器乐作品。这一类型的作品建议选择经典电影配乐。电影配乐是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电影艺术的逐渐发展随之兴起的崭新音乐形式,在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精品层出不穷。电影配乐多以纯器乐曲为主,单声部或多声部,旋律优美,构思精巧,格调高雅。在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方向把握上意义重大。例如日本著名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为电影《菊次郎的夏天》谱写的钢琴曲《summer》,旋律质朴优美,音乐线条清晰流畅,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夏日中一个的孩童形象。此曲在我国传遍大街小巷,耳熟能详。又如其为我国鬼才导演姜文《太阳照常升起》谱写的管弦乐作品则充满了魔幻主义的浪漫气息。在欣赏这一类作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不同乐器不同音色的区别,注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塑形能力。例如使用了小提琴,大提琴,小号等乐器,且不同乐器的声部旋律线清晰。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感受弦乐的律动,在机械式的弦乐进行中,将电影中出现的火车形象和其结合。而小号这种音色明亮的管乐,学生往往能敏感的辨识,但受认知水平限制,难以准确说出乐器名称。这种情况只需要给予简单的介绍,并将小号与战争场面中必不可缺的冲锋号相联系,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电影配乐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烘托电影剧情的气氛并帮助塑造电影人物形象,因此配乐往往有一个与电影相匹配的主题。电影音乐的欣赏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结合,更加直观的感受不同音乐风格与情感表达,有助于生活和社会阅历较浅的初中学生对音乐的把握和理解。有些当代的电影会使用古典时期或浪漫时期的音乐,百年时空交错的碰撞更容易让学生获得非凡的情感体验。较为经典的例子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1812序曲》本是为一座在反法战争中被摧毁的教堂重建而写的。而在当代电影中却使用了这支百年前的曲子作为配乐。正是因为《1812序曲》的反抗精神与电影的主题非常贴切,故而有了这次穿越的合作。加入单独聆听,通常难免会感到不知所云,但电影的剧情就像这支曲子的完美解读,孩子们完全被吸引,听的津津有味、大有所获,对音乐中的各个要素达到准确感知。
三、结语
通过走进基层服务农村,顶岗支教有力的支援了农村教育,特别是最为薄弱的音乐教育方面更为突出。顶岗支教推动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农村的重要意义。我国农村虽然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在文化建设上和城市地区有一定差距,但音乐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农村的音乐教育方面,应给于更多的关注,通过专业的授课,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水平,最终达到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近十年来顶岗支教,提高了农村学生的音乐整体水平。在教学中引导农村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音乐审美观,使其获得区别美丑的能力,对某一音乐的风格和格调能够有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够甄别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和糟粕。顶岗支教使农村学校师生受益,此举提高了农村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学生作为未来城市和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素质教育是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的。而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美育作用,也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音乐素养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密不可分,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我们一次次地尝试和不断地努力,农村的音乐教育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王晶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 上一篇:放飞青春梦想助力建行发展演讲稿
- 下一篇:强化纪检工作助推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