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8 08:48:31

导语: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论文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比赛”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为了推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更好地为国民音乐教育服务,全面提高在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举办了“比赛”。从1999年至2012年,历时14年共7届,地域遍及我国中、东、南、北几大区域,各届“比赛”都显现了不同的特征。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比赛项目的设置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征,提倡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全面。第三届突出的特点是介入了学术研究,大赛期间召开了题为“钢琴伴奏教学与教材建设”和“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与建设论坛”两场学术研讨会,为大赛实践建构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四届比赛项目主要围绕“高素质”音乐教师目标而设置,评委专家不仅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评选、评点和指导,还开办了专题讲座,导入了理论教育特色。第五届强调了通过选手以合作项目方式突出“师范性”特点;突出了对选手间接关联知识的评价,注重对选手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测试。第六届比赛开始有了更大的变化:参赛选手一律限定于本科生,大赛强调由中国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协办,其导向性、权威性非常明显。第七届“比赛”正值十八大召开,在新的形势下,大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开赛目的。参赛54所院校中有26所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至此,“比赛”臻于圆满成熟,表现了目标明、规格高、地域广、影响大的特征,比赛系列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足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个别方面已进入瓶颈,主要表现为师资、生源、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毕业生出口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七届“比赛”都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即优秀与落后的选手两极分化严重。出色的选手可以唱与弹融为一体,但不少的参赛同学却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甚至还有既不能唱,也不能弹的。尤其是随机抽签曲目的考核,全部都来自于人教版的中小学教材,曲目难度系数并不高,节奏也不复杂,调式、调性多为C、F、G,但不少选手表现不佳。有的选手唱与弹不在一个调上,有的伴奏编配以一个和弦从头贯穿到尾。在150分的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中,最高分的选手是138.5分,而最低分的选手却只有41分。比赛成绩呈现梯度,本身是正常的。但上述分差,明显超出正常范畴。分析悬殊成绩的背后,会发现那些在比赛中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所代表的学校总有一个共性———关注音乐专业本质特性,注重依从音乐教育特殊规律而施教。对他们的追踪调查也显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也总是最为优秀突出的。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特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

将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性质等同划齐,是阻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原因。高师音乐教育是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必须遵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一)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注重音乐学科的特殊本质

除了艺术的共性之外,音乐还具备三大特征:

1.表达的时间性。音乐首先是一种时间艺术,它可以用节奏、强弱、速度、旋律、和声、音色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通过一段时间里营造的艺术效果在听觉上感染听众。所以,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音乐的表现受制于时间,时间是音乐的主宰。音乐作品在一定时间里展开,时间结束艺术形象便随之而去。时间是实有形无的,音乐也是实有形无的。

2.传达的听觉性。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以声音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艺术。与绘画、文学等艺术相比,音乐的材料是声音,既不具有空间造型,也不具有语义符号,它是通过声音传递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宇宙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情感世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舞蹈、雕塑、戏剧、摄影、建筑等都是视觉艺术(舞蹈稍涉一些触觉),具备一种真实可见的直观感,其形象化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判断而准确甄别接受,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

3.感知的不确定性。音乐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知的内容方面,音乐不同的旋律与节奏,会给不同的接受者传达不同的内容并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感知形象的不确定性便是音乐在各艺术门类中最为特殊的个性。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声音的虚拟想象空间,具有非语义性,没有直观画面感,没有视觉空间,理解上也就更容易纷呈万象。时间上的严格制约、不可捉摸的无形的听觉、感知形象不易确定,音乐学科的这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模式,特殊的教育内容以及知识传授方面特殊的限定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授上的限定性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下从形式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三个方面分析探究。

1.形式内容的综合性

①内容的跨学科性。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跨音乐、教育两个大学科,同时又集文学、历史、心理等多重学科内容要素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人,不但要精于本专业音乐,还必须熟悉教育,懂得心理,擅长文学、历史等其他综合知识。②形式的多样性。音乐除了专业理论以外,便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主要形式是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仅就声乐表演中的歌唱方法而言,就有通俗、美声、民族等演唱方法,这还不涉及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呼吸发声、咬字吐音等歌唱表演共性知识;器乐更复杂,高校里一个交响乐团或一个民乐团动辄就需要数十种乐器。无论是西方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常见常用的也总有一二十种。一个音乐教育专业高校生学习的专业技能,除了声乐外,还必须掌握钢琴和至少1至2样的中西任选乐器。③技术的艰深性。要熟练掌握歌唱方法和1至2门乐器的演奏方法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不是童子功,仅在大学四年内要求学会钢琴和1-2门其他中西乐器,并要达到一定水平,其艰难可以想象。知识层面的“深”和“广”,加之技术层面的“难”和“精”,提高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入学对象的招收要求。

2.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

①特殊的教学实施主体。鉴于音乐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除了有相应的各类课程师资构建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而且,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1]。按这个标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特殊的教学客体对象。高师音乐教育学生队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除要完成沉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外,还必须在短短的四年里夯实其他必要的知识。在读期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除了承受来自异乎其他专业的特别压力外,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

3.课程设置的个别性

除了理论大课设置之外,高师音乐教育还有钢琴、器乐等许多各类专业小课。大课可以由30-50人开设定班,进行集体形式授课;各类专业小课则需要按照师生比1比1、1比2、1比5、1比10,甚至1比更多的方式授课。小课授课种类繁多、所占课时多、知识要求细、技术要求高。以1节课40分钟为例,师生比在1对2以上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效传授知识内容;如何科学地将专业程度较为一致的学生列为同一节课授课对象;传授内容多少;教学时数要求;年级高低限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与课程设置密切关联。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已成为重点改革对象。哪些该列为必修课,哪些该列为选修课;专业课所占学时多少,怎样科学安排公共课课时;怎样合理调整选修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专业特征而精心处理。高师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都给该学科的教育界定了自身的特殊规律[2]。若不遵循这些特殊的规律实施教学,其后果是严重的,这也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遭遇主要障碍的关键原因所在。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一样”

遵从音乐学科个性规律以实施教学环节是目前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之关键。为此,要坚持做到三个“不一样”。

(一)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

各专门音乐高校和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均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应“比赛”成绩悬殊的学校,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入世”能力。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但对照一下各高校据此所做的培养方案和设置的课程,就不难发现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错位。在学时与课程内容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势在必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联系在一起,凡与后续毕业就业工作要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尽可删去,以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工作后的需要严重脱节;同时要兼顾音乐专业大量耗时的特殊性而考虑减免或合并某些课程;还要兼顾音乐专业的综合性质而增设某些必需的关联课程。我们随时要想到: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师,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和示范的动手动口能力。

(二)坚持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不一样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综合能力,注重精神养成。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多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品格修养的完善,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应该着力打造的三个方面。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教学热情不足,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首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换理念,准确认知师范性的标准。在高校,一般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参与;重技能训练而轻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愉悦;重课程的辅德内涵而轻审美价值。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专业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具备新的教育观念,再不能把音乐教育仅仅当成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去对待。其次,建构更为严格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督促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文化知识积淀不够宽厚,所以要因势利导将教师的热情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科研上。认真考核考评每一位在职教师,让他们随时养成对思想品行、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总结与思考的好习惯。

2.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并固定师资结构。一个常规建制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专门设置几个跨学科的教师岗位。比如,与声乐、歌词创作和鉴赏专业必修课配套设置的专业发展选修课“汉语语音”,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内容的展开;“歌词创作与鉴赏”专业选修课大量涉及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创作知识;“艺术概论”必修课大部分离不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概论”知识;“戏剧欣赏”选修课更是紧密结合了元明清和现当代戏曲文学知识。同样,音乐之于心理,音乐之于舞蹈,音乐之于表演,音乐之于传媒的相关性都需要大大加强。

(三)生源来源途径和要求不一样

1.宏观政策改变生源来源。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生源来源应该比其他专业讲究,音乐教育专业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对生源的来源具有更高要求。学生毕业后,不仅是一个音乐人才,更是一个音乐知识的传授人才。这除了对学生入校时丰富的基本功知识与能力有特别要求外,更有人品上、道德上的高标准要求。但是,由于艺术类特殊专业学习耗时多、功夫深,专业好的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较差。相关部门为此专门降低了艺术类的文化课分数线,为的是让专业水平高的考生有机会进艺术高校深造,但分数线下降就意味着学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普通专业的学生。一些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这就给音乐教师的专业教学(特别是音乐技能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些现象,从第六届“比赛”的抽签选拔赛手开始,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赛手基本功不足、自身质量不理想的事实”始终得不到改变。笔者曾对所任教的教育部直属211综合大学音乐学院200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做过一些调研,就为什么选择我校该专业报考进行了问卷调查,有些数据是令人震惊的。A.你真的喜欢音乐?准备以后从事这个专业的相关工作?答“喜欢,但不一定”占85﹪;B.你是否有童子功?何时开始学习音乐?答“不是。为了考大学,初高中才开始学习音乐”占90﹪;C.你是否真的想以后当中小学音乐教师?答“不是很想,但没办法,已经签约了”占70﹪;D.你为什么报考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答:“因为文化课要求不高,又想读重点本科”占85﹪;E.比起其他专业,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答“专业成绩不够理想,文化课成绩不算好”占80%;F.比起音乐表演专业你觉得自己怎样?答:“我专业成绩不如音表,但文化课比他们大多数都好。”占85﹪。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非同于一般音乐专业,它既是培养音乐人才,又是培养教育人才,必须把好综合素质的入门关。在文化课统考前的艺考过程中,只注重专业能力的选拔,而忽略综合素质的考核,只相信视听到的表面成绩,而不做较深程度的调查,是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所以,应创设各种行之有效的面试形式及面试过程,检测学生真实知识的集合量、真正的修养底蕴。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尊重音乐学科的个性,注重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遵从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坚持做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以及“生源来源途径与生源本身要求”三个方面“不一样”。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能和其他普通学科一样整齐划一地解决诸多共性问题,而应该特别关注解决个别之处所引发的系列问题。高师音乐教育全国“比赛”已连续开展七届,长达14年,反观那些久久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回到对音乐本质属性的思索与探究上来。

作者:赵飞工作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