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下音乐教育模式的转变
时间:2022-12-19 03:22:50
导语:文化生态下音乐教育模式的转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另一方面也使本国的电影界看到了自己与国际电影在艺术和技术上的差异和差距,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和寻找出路。其次是文化的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依靠人民大众创造鲜活高质的文化产品;一方面反过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不再是稀有资源,特权资源,而是要成为人人可建、可享的公共资源,文化建设和发展终归是为了“服务人民”。这是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许多“草根英雄”、“平民明星”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的大众化给了许多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不竭的源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放宽了对外来文化、思想的准入标准,一些不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品也涌入国内。思想解放了,眼界开阔了,可是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由于我们保护意识不强、开发举措不完善、传承宣扬不及时的缘故,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许多珍贵的的民间艺术、习俗和文化传统都被淡忘了,甚至消逝在现代文明的大潮中。第四,文化生态发展愈发功利化、低俗化。多年来我们的发展是偏重经济利益的,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我们的思维方式都功利化了,可以不计代价,不思未来;同时也深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文化走向越来越低俗,越来越没有底线。致使一些地区为发展经济,不惜拆毁数百年的古建筑;一些车展模特、网络“红人”为出名不惜上演低俗“表演”。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开展深受当前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面临着民族音乐传统消逝,发展功利化、低俗化的巨大挑战和冲击。当前许多年轻人,一味的求名求利,希望迅速成星成腕儿,而且盲目的崇拜外来音乐艺术和形式,忽视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传承,认为民族音乐都是陈旧的,落伍的,不合时代和潮流的;同时一些音乐院校的培养教育模式也迎合学生的心理,甚至迎合那些低俗的、世俗的市场需求,牺牲文化教育的课时来进行技能性培训,更有包装学生,引导学生走“星路”,可谓功利满满。面对当前的音乐教育乱象,我们不得不做出必要改革以促进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音乐教育要理性对待外来音乐文化,更加注重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和传承。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我们发展音乐文化,开展音乐教育也必须坚持贯彻这一基本方针,要以坚持发展富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为中心,还要注意引进世界一切优秀的、有益的、积极的音乐文化成果。这样一来一方面促进本国音乐文化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丰富了音乐文化市场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能够接触、了解更多异域的新鲜事物和风情,这样既保持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保持了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其次音乐教育要摒弃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再单一注重音乐技能的培育,而是走素质教育的道路,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开展音乐基本技能的教学,还要严格保证文化素质教育的课时,同时加强对孩子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培育出的孩子不仅音乐技能过关过硬,同时也具备了感知音乐美,传递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孩子是真正的有文化、有素养、有思想、有品位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才有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三音乐教育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艺术,不能再任由低俗的、低质的、无营养的音乐垃圾充斥音乐界而无所作为。因此音乐教育在开展时不能再一味进行课堂教学,要适当安排增加室外教学课时。室外音乐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定期开展音乐讲座,定期参加音乐会、歌唱会,以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提高音乐品味,有助于日后创造出高质不俗的音乐作品;也可以走出校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例如高等院校音乐学生可以参加中小学音乐教学实习,以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增加社会阅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笔者相信音乐教育如果能够根据当前的文化生态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能够培育出更多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和传统,同时又与时代、与世界接轨,融合,发展。
本文作者:马军红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 上一篇:民族地区法制教育实效性探究
- 下一篇:职校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