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之艺术教育的意义研究

时间:2022-09-08 10:40:46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之艺术教育的意义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之艺术教育的意义研究

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有各自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但二者都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的,教学目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我们希望将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激发艺术类专业高校和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对于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的思考。

一、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联性

(一)两者具有相融的基础。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和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净化心灵,真正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其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方案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和必要性,艺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功课。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教学目的与思政教育完全相同,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二者导向作用完全一致。这就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二)两者融合的意义。关于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说:“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③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是经过多年科学论证和实践后得以不断完善的。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类高校的各门课程也必定要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与本专业的教育相呼应。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下,各国综合实力竞争激烈,各专业领域的人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所以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培育人才?这些都关系到将来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和人才竞争。所以,无论是对于思政教育还是艺术教育,二者相融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两者相融的方式。关于艺术教育课程,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等学校理应开展艺术限定的选修课,根据擅长的硬件资源与师资成果开展任意性选修课程。”④那么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思想政治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⑤从字面意思上看,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关联的地方好像不多,但是二者在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上却存在很多共性。艺术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共情”,即情感的共同性。例如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影响人的情绪,眼鼻耳心等身体器官得以畅通,从耳动到心动。我们系统学习中国艺术史等课程内容时,当亘古璀璨的艺术作品与广博精深的艺术理论跃然眼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由得被激发出来,思想信念由此受到影响,此时,由“倾听”这一生理活动引发的心理审美与道德责任等相融汇通,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外部条件。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⑥新的国际形势、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对我国高校和大学生都明确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出更加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时代之需。我们说,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尤为重要。要想培育出更多新世纪人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需要更多更灵活的探索与实践。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⑦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总体背景下,艺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也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直接诱因,如重视本专业学习而轻视文化和政治理论、思想信念和观念素养等方面的错误倾向。因此,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在渗透过程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审美教育,更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的重要着力点。而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发挥艺术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通过经典作品赏析、排演创作等方式,能更灵活地落实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和思路。同时,依托艺术课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的创作更具社会性,不仅有机融入了思政教育的思想,也拉近了大学生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距离,使得艺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二)思政元素在艺术学科中的内在作用。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人提出“课程思政”概念,笔者认为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独立的课程或实践活动,而是将思政元素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艺观。首先,思政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⑧思政教育可以为艺术教育各门课程提供政治引导,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培育合格的文化艺术人才。艺术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艺术创作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时具有完整的、科学的、正确的文化艺术创作理念,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贡献力量。其次,思政教育具有升华作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存在着重视本专业学习、轻视其他课程和凑学分的现象。艺术类专业学生中这种现象更甚。学生看重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却忽略思政教育和思政素质养成的必要性。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其艺术创作主题与内涵不能达到应用的高度和深度,不能准确、深刻、生动地表达艺术作品的题外之意、画外之音。所以,思政教育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升华艺术教育的政治内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加强思政素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再次,思政教育具有深化艺术教育的作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以思政引导专业课教学的思想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合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深化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教学内容不流于知识、技能、技巧的层面,而是深化到专业知识中去,深挖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专业领域深层次的规律性和内涵,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备一定思想高度的文化艺术优秀人才。

三、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意义

从大局而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成长极其重要的阶段,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更担负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的重任。政治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素养,做好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也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更多更高水平的栋梁。艺术与人的内在情感有“通感”,直接又有意蕴。每一种艺术所蕴涵的社会基础又都存在于一种文化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中,符合有关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使学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运用好课堂教育这一重要渠道,有利于艺术类专业或大学强化思政教育课程的建设,以及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极其重要的举措。传统的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可以规避刻板和抽象而更趋真挚、新颖和具象,并因此呈现出更多理性与求是的特征,同时艺术教育的介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表达媒介,学生更易以此整合艺术形象中的美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时,艺术教育通常都只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而缺少知识方面的价值导向支撑,作品因此少了灵魂。缺乏灵魂的作品是无法于历史中长存的,没有背景就不会衬托作品的价值,没有价值就终究会消失,背景内涵就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线。总之,只有将这两者充分结合,才能使二者的价值充分表露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而他们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更加积极、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方法

(一)教育教学理念可以共享。从古至今,艺术教育在人们的教育理念中一直具有独特性与特殊性,而且较其他教育而言更独立。其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塑造人的智商、情商、道德、洞察力、判断力等方面的独特,随之地位建立起来。以“孤立”“不可融”来理解艺术教育的独立地位是肤浅片面的,丰子恺曾指出过艺术教育不是音乐、图画可以阐述出来的,而需要与各类科目相互融合。换言之,艺术教育是开放和共享的,和其他教育一样可以在各科中实施并辅助教育本身的发展。或者,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展开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如在影视鉴赏课中选用顺应时代思想潮流的热播节目进行思政疏导和教育等,“使德育实践活动过程转化成为一个追求美与创新的过程”⑨。(二)课程内容特色化。在教育部颁布关于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指导文件后,多数大学开设了艺术公共选修课,但为了尽快开展工作,有些高校仅以应对态度授课,并没有充分落实文件中的要求,以至于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授课过程无教案、无计划、无教材,开课内容不系统、不科学。在面对缺乏专业教师、团队,甚至没有时间来开创与众不同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时,只有不断地借鉴反思历史才能走得更远。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无数成就,究其根本都是围绕中国特色来讲,因而在开放的艺术教育中也可以做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纵观历史,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经验中有太多可以借鉴,同时结合思政教育特色,公共艺术选修课也可以凭借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维导向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课程主题大格局。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曾被批评缺乏“大格局”,侧重对知识理论的传授。通识教育不能在所有大学获得认同,甚至在大学生眼里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凑学分科目”。应倡导以“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为出发点,开设一系列中国特色课程,以中国特色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以中国方式、中国思路来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更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公共艺术教育的教材编写可吸取如思政教育等不同科目中的精华,编著具有“大格局”主题的教材。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与社会机构合作获取实践机会,形成互动机制。如此,才能更好地将个体课程的精华融会贯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生机,其他科目更具内涵和价值支撑,二者结合才能达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在艺术类与非艺术专业的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应该贯穿于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联结机制契合对当代大学生“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育人课程的构建,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对二者融合的进一步探究和实践也将使我国的教育体系迈上一个更高的新阶梯。

作者:杜江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