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文化艺术教育变化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12 04:53:13
导语:大数据下文化艺术教育变化与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数据时代,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发生了众多的变化。“硬件”方面主要体现在认知、场所、方式上,“软件”方面主要体现教育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平台上。面对这种变化,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打造“集成式”文化教育团队,精心锤炼优质的文化艺术教育项目,使文化艺术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相融共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文化艺术教育;传播媒介;传播平台
现今社会,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彰显它的优势,它占领的领域也越来越大。不仅有我们常接触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还有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涉及的司法领域的“互联网法院”,或是在养老体系中试行的“X区网格中心”,也有在公安系统中广泛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人类采集、存储和处理数据能力的大幅提升,使数据的应用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2014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北京举行的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上说道:“人类正从IT(InformationTechnology)时代走向DT(DataTechnology)时代。”而今天DT时代已然到来。
一、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性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Schwab)曾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和挑战,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尖端材料、量子计算机,即我们所拥有的强大而先进的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1]大数据时代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四个英文字母V,即更大的容量(Volume)、更高的多样性(Variety)、更快的生成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个“V”的组合推动的第四个因素价值(Value)[2]。我们简单地用P、E、Z(大数据计量单位)来衡量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庞大,还不足以说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特征。究其本质,大数据之所以可以“精准”地应用到各行各业,量大还只是其一,更加显著的特征是这些庞大的数据并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也就是“人为全体数据”。同样,大数据时代所拥有的巨大数据量也体现在文化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这些数据不是随机的,是可以“类化”的,因此显得价值更高。大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各类艺术行业白皮书对行业整体运营所起到的前瞻性指导意见,小到通过大数据提供的“经验值”来获取一门成功的线上课程的规划等,庞大且具有客观性的数据量都为其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距离感,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是一些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有温度的数据,它可以是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PPT、地理位置信息等。在百度上搜索“中国传统艺术”,我们可以找到近90,900,000个相关数据。它涵盖了网页、视频、图片、文库、地图等各类形式,可以全方位地让你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搜索“体态律动”,可以找到近892,000个相关数据。无论作为学习者还是传授者,都可以从这里获得海量的国内外信息。反向思考,这些数据也是大数据平台的获取物。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一个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你“利用”着大数据,大数据同样在“采集”着你。大数据时代的高效性与价值的低密度性是并存的一对特性。正因它的快速处理和收容能力可以让信息在瞬间形成,因此在未来“大数据智能化”势在必行。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对大数据的“精选”“提纯”,除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外,还能为文化艺术教育宏观导向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这是文化艺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亟须解决的难题。处理时效性高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例,一名教授大学公共课“音乐基础”的教师如果想迅速了解理科类学生与文科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如何?完成率如何?学习过程成效以及学习“耐受点”如何?只需通过数据的快速处理便可以知道。教师不仅可以获取单届学生的“纵、横”信息,即学生的个人信息、班级信息以及对比班级信息,还可以通过若干届学生的信息量汇总,实现网状立体的信息储备。通过这种数据的有效累积,教师将拥有一手资料,而这一切又源于自我累积的基础。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至少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拥有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二、大数据驱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改变
(一)“硬件”的改变。1.教育场所的改变。之前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学校教室、运动场、图书馆等。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的模式和教育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比起坐在教室里或在计算机前学习,利用移动设备等科技手段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这种方式在成年人或是职场人员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强大的移动科学技术使人们学习的场所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发展成多元模式。咖啡厅、餐厅、上班路上、旅游观光地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2.教学方式的改变。随着网络数据的扩大化、普及化,在线教育、数字化教育快速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教育场所,更改变了教学方式。一方面,在认识层面上,一些固有思想下的教育方式被打破。例如,逐渐升温的器乐陪练教学平台。在人们固有的思想里,器乐或是美术这类艺术教育强调的是“口传心授”,但是在强大的科技面前,人们在惊叹的同时又不得不折服。另一方面,在实质层面,原来课堂教育“一对众人”“一对多人”的方式被“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来课堂内容重难点消化的时间被无限地延长。一遍、两遍、十遍……依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数字化教育反复对知识点进行学习,这种情况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二)“软件”的改变。1.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其实也是教育对象多元化的产物。科学技术支持的平台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需求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测定。而正因为有差异的区别,才有了需求的区别,所以教育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教育内容多元化的改变不仅是单方面地由于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下知识的有效期限越来越短,观点的多样性受到尊重,绝对真理被时代不断地打破,正确答案可能不再是唯一,而是多种答案的并存。此外,随着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知识的生产者、传达者、消费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无论是谁都可以生产并传递知识,这一事实也直接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2.文化艺术及教育传播媒介的改变。传播媒介本身作为一种媒介生产力的表征,在历史上是不断进步、发展的,随着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跳跃式发展[3]。关于媒介,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使得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与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在文化艺术教育项目推广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最大化是项目推广的关键。现在除了学校,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实施的主力军还有剧场、图书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到的往往是风向标的作用,而剧场、图书馆往往又是学校校外的有效补充。这种延伸会带来怎样的效应呢?(1)以剧场为主体收音机、电子广告牌、电视等电子媒介至今都还是企业、政府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是鲜有教育或是教育项目的推广采用这些方式。传统的教育宣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纸质宣传品为媒介,如海报、宣传单、手册等。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教育项目各个环节的开展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即SNS平台)推进,特别是在宣传和评价这两方面依托科技的作用更显突出。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向大众推广各类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已是各大剧院对外宣传的首选。天津大剧院官方微博至2020年2月关注人数为12,650人[4],这些人大部分是天津大剧院的铁杆粉丝,又称“原始会员”,而通过这些原始会员传播的信息量却可以是惊人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6月的报告,中国目前拥有8.54亿互联网用户。依据中国微博用户总数显示,2018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人。因此,天津大剧院的粉丝群体在微博平台上能引发的蝴蝶效应可想而知。天津大剧院2018年上半年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的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共13个。这13个艺术教育项目都可以让用户通过官方微博与微信申请免费参与的名额。每一个项目参加人数限定为100人,13个项目就能产生1300名参与者。而这些参与者在社交网络平台扩散出的“扇形效应”不可预估的。从图1可以看出,区别于传统的宣传手段,利用SNS平台可以使“宣传”面呈扇形发展,并且提升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的认知度,发挥多效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项目的宣传手段主要是利用了信息化3.0时代的科学技术,但是项目的开展都是“实体式”的运作模式。剧场本身承担了项目实施的载体,科技手段起到的是“媒介”的作用,这正是基于艺术教育与科技发展的融合。(2)以政府机关为主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人。以往提及政府机关相关信息,我们所能想到的是各类通知、报告、规划、总结等纸质文件,而这些是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或了解到的内容。但是今天构建的以科学技术为媒介的政府信息公开,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便捷地接触到国家及时的各项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政策动向及政策方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官方网站为例,在页面上同时附有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的二维码。最权威的文化艺术类教育咨询都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平台获取。教育部官方微博主页上显示关注人数为7,422,757人[5]。教育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传播各类文化艺术教育相关信息,包括国家对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总的方针、政策以及规划方案等,还包括最新的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的动态、实施情况等。这样可以使关注人群及时、便捷地获得一手相关资料。以科学技术为“媒介”,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在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前提下,有关文化艺术和文化艺术教育的各类咨询、最新动态、实施项目等信息可以最迅速、最广范围地传播开来。3.文化艺术教育传播平台的改变在DT时代,平台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作为世界顶级博客作者之一,自媒体营销教父迈克尔•哈耶特在《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一书中反复强调了各类人群、企业等是如何通过一个优质平台构建双赢局面的。他在书中提及的“在当今市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两个战略资产: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有效平台”这句话,在文化艺术教育平台的构建中也很受用。用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产品”结合优质有效的平台,形成的双赢效果可以预见。(1)以MOOC为主体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MOOC。美国《纽约时报》把2012年称为MOOC元年。因为世界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有两个都是在2012年建立的。世界三大MOOC平台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其以强大的互联网为“平台”,“产品”则是汇集的全世界优秀学校得优秀课程资源。例如,MOOC平台Coursera的合作学校除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外,还汇集了中国的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全球性合作院校。至2016年年底,这三大MOOC平台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3700万,超过中国这一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这个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除了国际上的三大MOOC平台,在中国也已有了像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尔雅等比较成熟的MOOC平台。其中又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内容涉及最广泛、服务对象最多。中国大学MOOC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一个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2018年2月至8月,该平台开设了1250门课程,为7,702,751人次提供了服务。而到2019年,这一组数据上升到了5419门课程,共为35,159,319人次提供了优质的线上课程。在该平台中,艺术类课程共计303门,在开设的12个门类中数量位居第7位,在此期间共为1,732,461人次服务。良好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平台”有机结合,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或是学识之间的差异受“硬件”或“软件”的约束将越来越小,并且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个人对于学习的热情或是说学习热情的持久性和耐受性。学习者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需要通过4~16周的课程学习才能参与考试或是认证。也就是说,学习者登录后的每一次操作都会被记录,并且成为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记录。(2)以on-line直播为主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庞大的用户量为on-line直播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在线音乐会以互联网为主要宣传平台,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的推送,网页广告,论坛热帖,多屏联动等多种宣传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覆盖率,达到宣传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网络用户人数的急剧提升,在线音乐会的内容也逐渐地由流行音乐扩展到古典音乐领域。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早在2011年就正式上线了,并于2014年4月6日同步直播了在瑞士举行的节日乐团音乐会。据国家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视频技术组组长孙洋介绍:“所有的音乐会全程采用了H.264直播编码技术和HEAAC音频技术,为用户提供了16∶9的‘宽画幅’视觉体验,而高质量的‘立体声’音频编码技术为网络观众们呈现了最清晰、最动听的音乐会临场效果。”[6]无独有偶,乐视音乐在2015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对6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会进行直播,成为国内首个对古典音乐会进行现场直播的视频平台。乐视音乐在此次直播中采用了PHONE、Pad、TV、PC、影院、户外大屏这六种屏幕之间的联动,更大范围地传播了古典音乐。数据显示,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通过乐视音乐观看的累计人数超过100万,远超线下演奏会本来的观众辐射范围[7]。
三、大数据时代下文化艺术教育的应对
(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技术最终是为人类服务并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而我们所需要的技术一定是“以人为核心”的。这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打破地区、语言之间的隔阂,构建了一个共享、共有的文化艺术教育平台,为更多的弱势地区、弱势群体享受教育平等提供了可能性。今天,“数字鸿沟”已被打破,未来最大的鸿沟是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主体的“积极性鸿沟”,也就是人主动学习热情的差距。大数据技术与文化艺术教育之间的联手,最重要的功能不应只是改善人的技能、拓宽人的眼界,关键是让人具有更强的自我识别能力,具备自我分析学习效能的能力,从而让人更全面地发展。这才应是大数据时代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还将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体现为更加有针对性的“定制化”。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PersonalizationEducationAssociation,简称IPEA)将个性化教育定义为:“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培训方法、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管理策略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受教育者突破生存限制,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8]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9]在DT时代,每一次学习都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体现在课程选择、在线学习时间的连续性、作业反馈、讨论群发言等方面。通过分析、汇总这些痕迹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也就一目了然了。(二)着力打造“集成式”文化艺术教育团队。一方面是专业技术团队与专业教育师资的结合。人们大多对科学技术在文化艺术教育上的应用持怀疑态度,而专业技术团队与专业教育师资团队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对熟悉的或是有好感的学校、团体、教师等的文化艺术教育更加容易接受。而专业、优质教师侧重的是教,也就是“软件”的构成,但是在多项科学技术面前,还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团队提供“硬件”支持。因此,组建科学技术背景下衍生的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名师、名家”和强大成熟的科技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专业推广团队与专业教师团队的结合。人们对科技背景下文化艺术或是文化艺术教育所能带来的成效也存在质疑。这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有关,也与人们的认知程度有关。在这样的前提下,除了要有成熟的科学技术平台、优质的教师团队,还需要一支专业的推广团队,或是一个专业推广团队打造的平台。其实,推广团队的职责就是对“累积成效”进行推广,个体的成效性很弱,但是“集中性”“阶段性”的成效很强。利用“集成式”成效推广消除人们对艺术教育成效的不确定性的顾虑。(三)精心锤炼“优质实体”的文化艺术教育项目。一是以科学技术为推广手段,打造优质实体项目。科学技术是“实体”艺术教育项目的重要推手,利用科学技术“虚拟”媒介手段可以对实体项目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但打造优质的“实体”项目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因为从长效来看,吸引人的永远是本质,包装只能吸引一时不可能吸引一世。脱下科学技术包装下的“实体”才是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的本质。二是以科学技术为平台,打造优质虚拟项目。科学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选择综合征”不仅仅出现在购买方面,也体现在各类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的选择中。因为教师、教室的局限被打破,用多如牛毛来形容现下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的信息一点也不为过。构建积极、合理的“导向性”文化艺术教育项目是科学技术角色担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技术既是海量信息的提供者和媒介,也应是大数据下的分析者和整合者,更应是优化者。大数据时代最可贵的是人的创造力,而文化艺术教育对人类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各类科学技术产物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优势,弱化、消除其劣势,可以让大数据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更好地为人类“获取”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一种工具,也不是最终答案,而是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好的遇见还会在不久的未来。
作者:郭鑫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上一篇:艺术教育中综合艺术教育分析
- 下一篇:高校学生法制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精品范文
10大数据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