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艺术教育价值思考

时间:2022-04-29 10:47:33

导语:新工科建设艺术教育价值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工科建设艺术教育价值思考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和文理互相渗透越来越广泛和多元,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新工科建设中的艺术教育旨在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新工科;艺术教育;作用及意义

理工科院校注重培养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艺术素养的培养略显薄弱。《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以文化人。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学科交叉和文理互相渗透越来越广泛和多元,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新工科建设中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工科”建设及艺术教育的内涵

(一)“新工科”建设的概念。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发展路径选择,高等工程教育界达成“新工科”建设共识即“复旦共识”。新工科建设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目标,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掌握我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动权。(二)艺术教育的内涵。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狭义的讲,艺术教育是对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和艺术家进行的各类教育;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新工科建设的全过程,是实现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的整体优化,是提升学习主体审美知觉,使其具备艺术修养、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二、新工科建设中艺术教育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提出未来的工程人才应具备创新力和想象力。提升艺术修养对创新力和想象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人才的培养要立足本专业,注重跨学科,跨专业融合,激发其思辨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一)艺术教育激发工程技术人才的思辨能力。思辨的基本含义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富有辩证思维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探索精神。[1]“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思辨能力的要求较高。诚然,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离不开对作品的分析和反思,如何才能创作更生动的文字或更感人的二度创作,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理性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二)艺术教育激发工程技术人才的想象力。想象力在艺术领域和人文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作用也非比寻常。想象力是灵感的来源,能够激发出人的创造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知领域越来越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工科”建设对人才想象力方面的要求也会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在培养理工科人才想象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优势,从诗歌到绘画、音乐,都是通过对美的欣赏和训练,激发审美主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教育与“新工科”教育的融合,让学生游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不同领域的问题做分析,助力实现学科融合与交叉,协同共享的“新工科”建设目标。(三)艺术教育激发理工科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即艺术鉴赏力,即人们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目标是使人取得更多的自由,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2]理工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新工科”建设中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是全社会的奋斗目标。工业设计在追求设计感和科技美,如何让工业设计推陈出新,便是每件工业设计作品设计者自身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体现。诚然,科技美体现在设计作品上的科学价值、应用用价值和技术价值,都与审美价值息息相关。

三、新工科建设中艺术教育的意义

工科与艺术的融合,促进工科学生拓展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对艺术的理解。正如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艺术素养对于人的精神塑造有着其他学科门类不可比拟的作用,其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艺术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新工科”背景下开展艺术教育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对我国科技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将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其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中继续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张保权.论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探索,2016,(5):86.

[2]杨天民.审美教育的精神构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31-32.

[3]芳菲.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科学与艺术之路[J].《中国青年科技》2006,(12):28-35.

作者:谢颖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