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2-05-23 09:25:47

导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课程体系中,如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应用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公共艺术教育要以综合素质提升为最终目的,将课程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制度建设进行保障,从而有力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发展,使其进入正确的、规范的、有制度伴随的发展道路。在资源的利用上,要积极探究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相融互通,以此推动其蓬勃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制度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通常由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实施,通过艺术专业课程训练,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才。而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针对非艺术专业的普通大学生的、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通识教育。进入新时期,我国大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均衡发展。教育部在2006年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此加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普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境界,具有重要作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总体的发展,同时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一些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相关课程匮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美育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公共艺术教育在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与正确的发展轨道有所偏离。让大学生在高校系统教育课程中了解美的真谛,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提升审美格调,最终能够“浸润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与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当今高等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国内20余所综合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目标单一、目标设计有限、课程建设滞后的现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是高校开展美育教学的关键,当前部分高校相关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培养对象调查、分析不足,没有考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基础,一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只是对专业艺术教育内容的摘录、简化,设计过于抽象,难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缺乏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识别与能力提升等综合素养的训练,也缺乏针对理工、文史等专业大学生思维特点的细致内容。这成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中,艺术作品鉴赏被视为重点。这类课程往往从艺术理论出发,缺少对学生审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审美方法、审美技巧的训练。这类课程设置使学生处于相对单一的客观环境中,难以实践美学原理及方法,从而制约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随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优化,其教学模式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其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在一些高校的教学模式设计中,教学方法相对较少,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往往局限于如美术史论等通识课程的学习,导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中难以突破局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应重视课程的设计。教师在授课时应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以及民族、地域等差异,并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借此进行学生性情的修炼与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沟通,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不脱离民族背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摆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增加互动与探讨环节,剔除过于循规蹈矩、脱离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方法和手段,设计出符合大学生实际成长生活需要、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授课方案。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形式,还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二者是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一个批评、选择和怀疑的过程。课堂中教师的传授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带领学生进行探索、分析与想象。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挖掘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从创新角度出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设置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相匹配的实践环节,透彻了解艺术的具体与抽象关系。通过独特性、愉悦性、浸入式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系、人文与科学的关系、物质与文明的关系等,将抽象的形式深度挖掘出来,再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设计课程结构是渗透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与灵感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劝导教师,教师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让学生参与。”事实上,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和需要传授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和增加新的实践内容,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信息,使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课程。在内容上,教师只有正确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必须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程内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当代大学形成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权威意识”。艺术作品鉴赏类课程固然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少艺术大师及其名作,但同时也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介绍大师名作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指出那些大师如何超越前人成为大师、那些名作怎样脱颖而出成为名作。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打破“单一结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提出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后得出各自的答案;告诉学生“创新没有终点”,得出答案后,还会有更多的答案。教学的重点不是“求同”,更不是用统一的成绩评判,而是“求异”,让学生以“彼此不同”为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避免过多地给学生做“好坏”“是非”的定性。课程内容应充分重视审美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审美内容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选择美。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在目前的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美塑造自己的未来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美的原则,选择知识和信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成果,包括最新的科学与文化成果,以充分体现时代性。不能把科学与艺术割裂,更不能有学科专业之隔,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艺术是统一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理念的更新,艺术思维也促进了科学发展和技术应用。此外,还可以在公共艺术课内容中添加积极、健康的国内外人文理念,从艺术作品欣赏中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需要改革评价方法

以正确理论为引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确保艺术教育的科学性。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审美教育的课程,它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艺术的学习探讨和逐渐理解,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一些作品的赏析、艺术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以及参加一些艺术展览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该类课程实际上是教书育人的结合,既传授学生艺术的相关知识,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等美德、精神,继承德育为先的优良传统。教师在教育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条例,坚持现代化教学,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坚持对大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身体情况,达到品德与美双丰收、素质与理想双实现的教育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要以机构设置为起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高校应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水平,有必要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等相关机构,完善相关制度,从而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针对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做出针对性、全方位的管理: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明确分工,具体任务具体实施,展开教学、科研、交流等相关活动;负责学校艺术选修课的具体工作,包括选课、开课、出勤、考核、教学文件的检查归档、教研记录等;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学习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中心是师生交流的窗口,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工、科学调度、综合协调,协助教学评估室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检查和管理,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同时,保证艺术教育网络畅通和内容丰富,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高校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厘清艺术教育现状。

从实际出发,提高艺术教师的待遇,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做到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保证艺术活动专项经费及时到位,加大对艺术活动的投入,如,投资建设图书馆、绘画馆、艺术活动展览馆等场馆,完善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设备、图书、视频资料。高校要充分调动全校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服务,特别是在师资准备、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使学校各方面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相信通过高校人事、教务、学工等部门和教师的共同探索、协调合作,公共艺术教育必将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罗健.普通高校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价值探索.四川戏剧,2007(2).

[3]刘永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新探——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运用.艺术百家,2006(2).

作者:张爽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