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探讨
时间:2022-05-10 03:33:44
导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通常由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实施,通过艺术专业课程训练,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才。而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针对非艺术专业的普通大学生的、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通识教育。进入新时期,我国大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均衡发展。教育部在2006年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此加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普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境界,具有重要作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总体的发展,同时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一些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相关课程匮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美育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公共艺术教育在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与正确的发展轨道有所偏离。让大学生在高校系统教育课程中了解美的真谛,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提升审美格调,最终能够“浸润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与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当今高等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国内20余所综合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目标单一、目标设计有限、课程建设滞后的现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是高校开展美育教学的关键,当前部分高校相关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培养对象调查、分析不足,没有考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基础,一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只是对专业艺术教育内容的摘录、简化,设计过于抽象,难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缺乏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识别与能力提升等综合素养的训练,也缺乏针对理工、文史等专业大学生思维特点的细致内容。这成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中,艺术作品鉴赏被视为重点。这类课程往往从艺术理论出发,缺少对学生审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审美方法、审美技巧的训练。这类课程设置使学生处于相对单一的客观环境中,难以实践美学原理及方法,从而制约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随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优化,其教学模式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其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在一些高校的教学模式设计中,教学方法相对较少,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往往局限于如美术史论等通识课程的学习,导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种情况导致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中难以突破局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应重视课程的设计。教师在授课时应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以及民族、地域等差异,并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借此进行学生性情的修炼与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沟通,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不脱离民族背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摆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增加互动与探讨环节,剔除过于循规蹈矩、脱离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方法和手段,设计出符合大学生实际成长生活需要、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授课方案。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形式,还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二者是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一个批评、选择和怀疑的过程。课堂中教师的传授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带领学生进行探索、分析与想象。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挖掘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从创新角度出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设置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相匹配的实践环节,透彻了解艺术的具体与抽象关系。通过独特性、愉悦性、浸入式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系、人文与科学的关系、物质与文明的关系等,将抽象的形式深度挖掘出来,再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设计课程结构是渗透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与灵感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劝导教师,教师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让学生参与。”事实上,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和需要传授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和增加新的实践内容,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信息,使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课程。在内容上,教师只有正确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必须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程内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当代大学形成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权威意识”。艺术作品鉴赏类课程固然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少艺术大师及其名作,但同时也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介绍大师名作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指出那些大师如何超越前人成为大师、那些名作怎样脱颖而出成为名作。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打破“单一结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提出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后得出各自的答案;告诉学生“创新没有终点”,得出答案后,还会有更多的答案。教学的重点不是“求同”,更不是用统一的成绩评判,而是“求异”,让学生以“彼此不同”为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避免过多地给学生做“好坏”“是非”的定性。课程内容应充分重视审美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审美内容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选择美。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在目前的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美塑造自己的未来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美的原则,选择知识和信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成果,包括最新的科学与文化成果,以充分体现时代性。不能把科学与艺术割裂,更不能有学科专业之隔,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艺术是统一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理念的更新,艺术思维也促进了科学发展和技术应用。此外,还可以在公共艺术课内容中添加积极、健康的国内外人文理念,从艺术作品欣赏中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需要改革评价方法
以正确理论为引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确保艺术教育的科学性。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审美教育的课程,它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对艺术的学习探讨和逐渐理解,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一些作品的赏析、艺术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以及参加一些艺术展览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该类课程实际上是教书育人的结合,既传授学生艺术的相关知识,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等美德、精神,继承德育为先的优良传统。教师在教育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条例,坚持现代化教学,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坚持对大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身体情况,达到品德与美双丰收、素质与理想双实现的教育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要以机构设置为起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高校应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水平,有必要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等相关机构,完善相关制度,从而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针对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做出针对性、全方位的管理: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明确分工,具体任务具体实施,展开教学、科研、交流等相关活动;负责学校艺术选修课的具体工作,包括选课、开课、出勤、考核、教学文件的检查归档、教研记录等;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学习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中心是师生交流的窗口,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工、科学调度、综合协调,协助教学评估室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检查和管理,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同时,保证艺术教育网络畅通和内容丰富,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高校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厘清艺术教育现状。从实际出发,提高艺术教师的待遇,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做到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保证艺术活动专项经费及时到位,加大对艺术活动的投入,如,投资建设图书馆、绘画馆、艺术活动展览馆等场馆,完善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设备、图书、视频资料。高校要充分调动全校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服务,特别是在师资准备、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使学校各方面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相信通过高校人事、教务、学工等部门和教师的共同探索、协调合作,公共艺术教育必将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罗健.普通高校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价值探索.四川戏剧,2007(2).
[3]刘永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新探——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运用.艺术百家,2006(2).
作者:张爽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上一篇: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论文
- 下一篇:茶文化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应用
精品范文
10公共卫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