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2-01-07 02:53:06

导语:艺术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将作品、产品、商品意识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板块贯穿始终,通过三品模式的贯穿,对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发生质的改变,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水到渠成的得到锻炼,也是强化高校职能,深挖课堂内部的更大潜力。

关键词:三品促两创;课前;课中;课后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至此,将“双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本质和引领,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延伸和载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担当与责任也随着市场的需求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过渡时期,就业更注重数量扩张后的质量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也勇担创新创业先锋,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品是指作品、产品、商品。作品原指文学艺术创造的成品,产品是被生产出的物品,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将作品、产品、商品意识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板块贯穿始终。课前准备阶段将“三品”思想融合到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授课大纲等环节中,课中实施阶段将“三品”思想落实到每一个45分钟,课后检验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要求检验标准也不一样。通过三品模式的贯穿,对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发生质的改变,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水到渠成的得到锻炼,也是强化高校职能,深挖课堂内部的更大潜力。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1.政策因素。总理指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创业者提供法律、金融、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场所等便捷优惠服务,以湖北省为例,早在2015年就积极推出包括“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28条意见,大力保障创新创业的发展。2.学校因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现阶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思想意识的激发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思维方式、资源整合能力、资金融通能力、方案设计及实施能力、市场的把控、政策的理解、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经营管理策略等一系列的能力。这些美好愿景需要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创新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比赛、企业合作交流、成功创业者交流学习、分享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植入创新创业基因。3.个体因素。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个体也有较大的差异,如独立思考及决断能力,不依赖外力,也不接受外力的限制;抗压抗风险能力、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强大毅力以及抗挫折能力;创业之前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创业行为的各种知识及学习能力;积极心态、对自己有强烈的自信;自身是否有过创业经历及家庭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力度都影响创新创业事业的成功。创新创业案例的成功,从高校、政府、企业、家庭、个人是一个全方面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部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立足于专业培养,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培养目标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全过程。特别是课堂组织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练好内功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内动力。1.课前大纲体系设置是前提。课程教学计划及授课大纲是整个教学安排的指导意见,对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过程、教学环节、具体授课内容、课程衔接都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是教学方法得以实现、教学效果得以保障的前提条件。从教学计划及授课大纲中能鲜明的植入创新创业能力所需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叠代在一起,起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课中教学方式改革是关键。授课计划的执行效果需要具体教学方法的落实,创新创业能力的点滴培养也需要在课程中逐一贯穿,也是作品提升到产品、商品阶段的核心。(1)模块式个性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也是因人而异的培养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性格、特长、爱好、专业知识、家庭环境、自信心、耐受力等有明显的差异化,用同一种方法来教授不同的学生取得的效果也不同。在授课计划中提供不同的授课模块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同时授课大纲中也有不同的课题模块,针对不同的课题模块要求达到的课程目标、培养能力也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各种课题模块来完成。以《导视系统设计》课程为例,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解决的问题不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侧重加强标识项目系统规划设计方面的优势,补充导视牌版面基础方案设计的短板。视觉传达专业加强导视牌设计的优势,补充项目系统规划设计的短板。课题模块中可提供商城、会展、医院、学校、公共交通枢纽、公园等多种课题案例,可选择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假做等多种形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模块式个性化培养不同的学生。(2)多维度共性培养在应用转型本科教育之初,就奠定了双师教育模式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学与科研的能力优良、理论水平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优势于理论知识的总结及传承,但在实践方面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市场瞬息万变的材料工艺技术等不能及时在反应在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是企业具有丰富实操经验、动手能力强的工程师,优势于技术的迭代更新快、设计方案的落地实现更有效,但在教学方法、理论水平方面未能和学生及时达成良好互动。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并驾齐驱如同教师的理论高度与企业工程师动手实践的结合,也是高校应用转型改革的重要手段。在这个基础上,以《导视系统设计》课程为例,除理论知识、方案设计有任课教师完成,实践课题有企业导师指导外,在课程完成过程中,市场的考察、专业领域行情的体验、企业实操的观摩、企业项目的跟进、项目落地的跟踪等都可以多维度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企业能积极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提供新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还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3)多领域互通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综合素养的再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创意设计由作品阶段提升到商品阶段,必然要求课堂具备多能能力要求,将课堂空间、方式手段拓展开。打通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工厂、课程与比赛、教室与工作室等多个领域,将课堂形式丰富化,取各个领域的长补课堂闭门教学的短,以企业促学、以赛促学、以课外课堂促学。多个领域的互通更能将学生的作品提升到商品高度,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在《导视系统设计》课程中,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将作品设计方案与工厂打样制作结合起来,将方案设计与全国标识设计大赛结合起来,将课堂共性教育和工作室细分培养结合起来。3.课后检验与反思是保障。课程结束并不意味着企业项目的完结,企业周期与课堂教学规律有冲突的时候,可通过其他形式跟踪企业项目,对项目分析、方案设计、方案汇报、修订方案、签订合同、施工安装、质保检修等环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反思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使学生保持活跃的学习气氛,开拓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作品、产品、商品不同的阶段训练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升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兰奎.《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3月.

[2]刘海明.《新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与提升》.生产力研究,2018年4月.

作者:刘晓英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