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

时间:2022-01-03 10:13:13

导语: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

摘要:增强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热点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使公共艺术教育更接地气,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原则,同时又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使公共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南京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方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和积累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文化,是这个地区的重要标志,是其精神之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和载体。笔者认为把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找准地方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中对地方传统文化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能够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使公共艺术教育更接地气,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原则,而且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民族精神。在南京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如何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地方特色,这些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开展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向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创新能力、健全人格,最终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根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地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教育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对与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传播,还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滤,保留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育。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反思、研究,让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和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同时又是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因而,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积极的融入传统文化,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特殊内涵和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的实现途径

1.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学习渠道。目前南京地区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教育者应将眼光放远,把公共艺术教学与节日习俗、日常生活、民间传说等相结合;将教学手段放活,以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身所见、所闻,从实践中体会地方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此外,学生社团可以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通过鼓励成立和培育各种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建立公共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知识竞赛等,将公共艺术教育和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贯穿到整个第一、第二课堂体系中,促进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互联网的诞生也为公共艺术教育拓展了新的学习渠道,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者要将新媒体作为宣传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口,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将地方传统文化中具有趣味性的典故、故事等内容与公共艺术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地域文化,通过直接的接触和讲解,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对所处地域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如,参观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南京博物院、美术馆等,观看不同形式的地方传统文化演出,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反映出南京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者通过带领学生对这些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把传统文化内容有效、深入的融入到公共艺术教学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对公共艺术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程学习中归纳完善对南京传统文化的认识。3.开发因地制宜的校本教材。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并无教材,对于课程教材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教材应当既注重内在价值,又能够传承文化;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理论实践相结合,适用于公共艺术教学。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南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合理的编排,引入到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开发中,因地制宜的编写一套适宜学生层次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这将对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以及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湖南理工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巴陵艺术风情》等校本教材,吸收作为湖湘文化组成部分的巴陵文化养分,把赛龙舟、巴陵戏等传统文化艺术写进了校本教材里,并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学校建立了“基础理论教材+自选教材+校本教材”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体系。南京地区高校在教材编写方面,可以借鉴湖南理工学院的经验,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南京云锦”这一内容,使这个中国经典传统丝质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传承,使大学生对我国东晋时期即出现的这一民族特色传统工艺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春恒.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

[2]明成满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8.5.

作者:戚旸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