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幼儿视觉艺术教育探析
时间:2022-10-20 09:33:03
导语:人本主义幼儿视觉艺术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视觉艺术教育在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价值观的习得、自我创造的满足、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培养、解读图像获取信息能力的获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视觉艺术教育的内容包含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节日和娱乐活动、博物馆等公共艺术空间等,以视觉艺术为媒介传承文化、开发幼儿创造力。
关键词:视觉艺术教育视觉文化人本主义
1.视觉艺术
所谓视觉艺术,是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创造视觉作品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绘画、摄影、雕塑、舞台表演、导演艺术、光影设计、动画设计、舞蹈、建筑、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园艺、室内装潢、广告画、明信片等与视觉空间相关的门类。它不仅包含传统主流价值判断中的艺术文化,更包含了影视、广告、设计、服饰、卡通、动漫等大量当下流行文化的视觉影像。视觉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是人的视觉所接受的艺术化信息均可归入视觉艺术。
2.视觉艺术教育
视觉艺术教育中的“视觉”,指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艺术作品、视觉符号等,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大量的视觉艺术作品以及从中理解所蕴含的文化。关注点从视觉符号转变为符号背后暗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关注人们是如何看的、看到了什么。随着社会的变革,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逐渐模糊,艺术界限的打破使视觉艺术的概念不断扩大,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视觉影像、产品等均可视为视觉艺术。幼儿通过接受视觉艺术作品的刺激,同时整合已有的经验,体会视觉艺术品表达的社会意义。视觉艺术教育以视觉艺术作品为载体,增强幼儿与社会的联系。
二、幼儿视觉艺术教育的意义
1.培养幼儿自我概念
幼儿视觉艺术教育注重幼儿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模仿而建构作品与自我的关系,促进幼儿确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态度。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艺术技艺的学习,更是带领幼儿探索视觉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幼儿把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投射”到自己身上,同时也把自己的情感“放射”在作品上,在与视觉艺术作品交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概念,学会理解外界的情感及表达自身的情感。
2.社会价值观的习得
教师引导幼儿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视觉文化现象、视觉艺术作品等,理解其暗含的社会价值观,将审美体验放在当前的社会时代背景中,接受视觉艺术作品中所传播的意识形态,获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幼儿在对众多视觉文化的解读中形成一种理解和变革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更好地确立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
3.使幼儿获得自我创造的满足感
幼儿反复感知和接受周围的艺术作品或视觉符号,并在大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便想把头脑中事物表达出来,绘画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幼儿创造出一幅作品时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自我意识的崛起,从而产生兴奋感。随着创作的增多,幼儿会获得更多的自我创造带来的满足感。
4.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大众传媒的流通和视觉影像的全方面覆盖,使幼儿的视野不断扩大,获得更丰富的审美资源,教师与家长可以从众多的视觉艺术作品中选择出符合幼儿审美倾向、价值判断的作品。视觉作品丰富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可以容纳幼儿更多不切实际的想象。但是过多的视觉刺激会抑制幼儿对作品的细致观察,导致其没有耐心深入感受作品的魅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观察的仔细程度。因此,教师在幼儿视觉艺术教育中要注意作品的呈现方式,当视觉信息浮于表面,幼儿不用理解便可获得信息,其便会形成惰性,没有认知和深度理解就被动地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因而失去锻炼观察力的机会。
5.解读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
每件视觉作品包含着不同的信息,同一图像在不同的语境下传递的信息也可能截然不同。幼儿的年龄决定他们并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含义,教师除了引导他们研究艺术形态、风格、创作手法等,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讨论视觉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关联,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视觉作品在创作时通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学会理解视觉艺术作品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幼儿而言必不可少。
6.沟通交流解决语言障碍
幼儿在作画时会出现先画后说、先说后画、边画边说的情况。先画后说即先绘画,然后根据画面讲述图画内容或给图画命名。在视觉艺术的冲击下,幼儿接受了更多的信息,美术符号与视觉现实有着非常明显和直接的关系,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有说服力,通过认知、理解视觉作品,幼儿获得了表达的资本。当幼儿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欲望时,他们可以通过绘画传递亲身体会和奇异的幻想。因此,教师引导幼儿用美术作品表达、传递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弥补语言文字的空缺。
7.本土文化的传承
人们常会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存有认知偏差,视觉艺术教育能够使本民族的人形成文化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将艺术、生活与世界连接在一起。如,苗族人把民族的历史图案绣在衣服上,衣服中蕴藏着祖先留下的印记。视觉作品更利于人们的传承。视觉艺术是人们的思想、信仰和思维模式的表达,揭示了个人和社会的印记,与此同时,创作产生出新的特征与印记。一幅视觉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展现文化差异和不同文化的特征印记,最终建立起每个人不同的艺术价值观。
三、幼儿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
1.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现象
教师可以有条件地筛选,优化校园视觉环境。如,动漫图画很受幼儿欢迎,教师可以举办活动,带领幼儿选出最喜欢的动漫作品、扮演动漫作品中的人物、绘制动漫作品等,挑选出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会鉴赏和批评,为他们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批判能力。再如,生活中的很多物品有新颖、别致的包装,吸引人们的眼球,幼儿对花花绿绿的包装爱不释手。教师选择一些幼儿喜爱的包装让他们欣赏,让他们自己设计包装。视觉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即自我建构与学会批判地看待视觉艺术作品及其暗含的文化,让幼儿以视觉艺术作品为中介,构建“社会—艺术—自我”的关联。其中涉及自我建构的包括年龄、性别认识、自我性别认同、性取向、身份认同等;包含社会认知的有家庭关系、社会变迁、文化变革、政治经济、阶级阶层、种族民族、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等。教师对于视觉艺术作品的选择不应局限于以往的花鸟鱼虫、自然景观等,而要有倾向性地选择具有人文色彩、表达人性思想、具有社会价值的视觉艺术作品。
2.节日与娱乐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的视觉文化元素,如春节张贴的“福”字、对联、门神等视觉图像。视觉符号的直观性决定幼儿更易于接受,有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意义。如,“门神”从早期的神荼、郁垒,到后期开始流传的尉迟恭、秦叔宝,不同的时期张贴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在欣赏视觉艺术作品的同时,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一些民间传说、文化传统等。随着网络电视等放映终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喜爱看电视、电影。尤其是当下一系列视频软件的普及率大幅提高,幼儿有很多机会观看电视、电影等。这些影片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一方面可以带领幼儿欣赏作品中光影、色彩、布局等形式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幼儿解读图像传递的信息及其包含的文化符号,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自己拍摄照片、创作影片。
3.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社区
在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与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幼儿可直接接触原作,更集中、强烈地体验到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审美体验。如果没有条件参观,幼儿园可以尝试将博物馆或艺术馆“请到园中”,请讲解员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解视觉艺术作品。此外,幼儿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艺术作品,拓宽视野,对艺术作品有感性的体验。在观看过程中,幼儿感受视觉作品的色彩、线条、肌理等形式因素,比较不同风格作品的表现形式,提高审美感受力。通过对形式美感、细节的细致观察,幼儿可得到多样的体验。在内容上,教师要加深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对异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包容、接纳能力。在视觉作品的刺激下,教师要激发幼儿创作表现的欲望。在视觉艺术教育中长大的幼儿,在色彩、线条、形状、质感、节奏等方面培养起来的敏感,会有助于挖掘“生命潜能”。幼儿美术教育并不要求把幼儿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引导他们识别视觉艺术作品包含的信息,欣赏视觉艺术作品的美感。教师通过视觉艺术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可为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晓明.当代美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思潮评述.全球教育展望,2010(8).
[2]朱立元.艺术美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应宜文.美国《视觉艺术教育法规》述评.美术研究,2014(4).
[4](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钱初熹.视觉文化时代儿童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变化.中国美术教育,2005(2).
[6]钱初熹.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愿景.早期教育(美术版),2008(8).
[7]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8]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作者:李畅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 上一篇:新时期背景下音乐教育探析
- 下一篇: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审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