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思路探讨
时间:2022-10-10 11:47:20
导语: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思路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文化强国的战略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借此发展契机吸纳更多优质资源,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意人才从事具有前景的文化创意活动。产业的发展对艺术教育带来更多拓展空间,并引导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加强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本文主要分析高校艺术教育创新的制约瓶颈和面对的问题,艺术教育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用,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环境;高校;艺术教育;创新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批艺术创意人才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同时应该突出创意、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地位。高校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文化创意智囊、构建创新团队的阵地、摇篮,但一般高校乃至艺术院校的艺术创意创新人才培养陷入困境,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进而制约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艺术教育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用
(一)艺术教育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学理支
撑和核心推动要素我们普遍接受并认可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新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在挖掘学生艺术潜力和创意的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艺术产业的人才进行更高的要求。早在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发展之前,艺术教育就已经在创意、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不断地尝试和突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并从专业建设方面促进艺术教育专业性得到丰富和延伸。从学理背景以及人才基础层面而言,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二者形成相互承接并促进对方发展的关系。
(二)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
力支持和人才来源高校的人才培养阵地功能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作用,高校依然是创新型艺术人才的主阵地,发挥并承担对创新思维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魅力。从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艺术设计上的创新突破若想取好的效果,应该具有突破常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高校艺术教育创新的责任和方向也正基于此。艺术教育则是对感知能力提升的教育,将思维和实践感知的联系建立起来,艺术教育不仅能促进文化创意的形成,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促进思维能力在有意识的锻炼下获得提升。
二、高校艺术教育创新的制约瓶颈
(一)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偏失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的功利意识、效益意识以及商品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艺术教育的纯粹性,导致艺术教育呈现市场化、商品化的趋势,对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形成冲击和摧毁,并对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形成制约。多数综合类大学以及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路径上遵从“实用主义”,艺术教育的实用性被强化、凸显,在实践中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得以发展的路径依赖。在专业教育中遵从实用主义更多培养的是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而非艺术家。在综合教育中,学生只能获得艺术知识和技巧,艺术鉴赏和审美情趣未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中“技术主义”倾向严重。在课程培养中忽视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的学习,对情操的陶冶、思想境界的提升熏陶未足够重视,该模式下培养的艺术学生会存在个人修养以及情绪控制等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因而艺术教育成为技术教育,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艺术工作者。
(二)学校自身缺陷,不适应艺术教育发展规律
艺术教师未能适应艺术创意产业瞬息万变的发展局面,更多技能型人才感到无所适从,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更多需要具有创意和创新的人才,教师创新观念存在时滞,单纯培养手工型人才的观念应该转变。且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自主行为无法得到培养。此外,艺术院校或专业没有建立起一套教学和科研结合的制度以及创新实践机制。学校在推进科研创新、实践创新中科研创新活动比例少于文体艺术活动,学生的学术研究、学术活动水平整体不高,氛围不浓,且受到专业特色、学生专业素质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学校对艺术专业学生的评价标准忽视创新精神、品质和成果转化意识的传递,导致学生批判思维和能力等隐性素养未得到有效提升,反思现有评价政策,从评价思想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理清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摒弃创新艺术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的培养理念,将技术至上这一培养目标得以纠正。树立“素质本位”的人才评价尺度,引导社会企业、家庭和学生以素质定位,改变人才评价标尺。文化企业应倡导技能与人文并进、技术和管理并重的用人观念,促使学校从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进而贯彻到艺术教育创新。优化课程目标,艺术课程应该以专业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为基础进行目标设计,保证课程目标的针对性。课程目标应具有差异性,根据学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生源素质以及课程层次制定差异化课程目标,扬长避短、有所侧重,针对公共艺术课程和专业艺术课程设置不同目标,并融合不同的艺术门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审美情趣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方向的课程应该设置不同的开课程序和课程安排,设有知识、技能提升类课程,还需重视情感、能力类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课程设置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并保证课程的连贯性。
(二)完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
构建从普及到深入,由理论到实践、必修扩充到选修形成横纵补充的艺术课程体系。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注重对学生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对艺术基本感知力的培养,不能在刚开始接触艺术教育使就一味推崇技巧、技能学习,应发挥基础理论课的面向全面、普及性、通识性特点,开始与艺术审美、文化相关的课程,艺术史类课程突出学生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批判评价能力,为学生提供创造性体验的机会。其次,艺术拓展课程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专业提升,学习艺术技能激发创新性思维和艺术创造力以及艺术表现力。通过艺术鉴赏与设计史、传统技艺等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艺术理解和认识,并提升发现美、表现美、塑造美的能力。再者,补充具有地方特色艺术课程资源,学校艺术教育应紧密联系地域特色资源优势的发掘和运用,适应服务地区经济的艺术教育创新需要,无缝对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应植根于当地文化资源,培养熟悉地域文化特色和区域市场并具有创新、创意的人才。最后,在艺术实践课程构建过程中,尊重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趋向,将艺术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以艺术特长生为点,艺术团队为面,形成辐射全校的艺术教育格局。
(三)融合创新和人文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强调理论性、技能性、实用性三者的和谐统一,决定了艺术教育应该致力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将艺术创新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是保证学生艺术才能、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平衡的重要路径,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全面、协调人才。艺术教育应该不仅仅是技能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过程中,艺术门类不断细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基于综合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注重艺术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艺术实践中重视道德价值的渗透,弘扬艺术审美,凸显艺术善意的诉求,提高艺术人才的艺术活动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在艺术活动中,通过仔细观察和了解、理性分析社会市场需求,从设计、创作、演绎等角度创作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满足、引导并创造艺术社会生活。社会效益是检验艺术教育的标尺,从技术和需求的角度考虑,敏锐并深刻的把握时代精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结语
艺术创意产业以创意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产业,在人才培养要求上强调文化创新,对人才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更重视可持续性创新意识以及文化艺术素养的更新要求,应发挥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产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凸显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罗怡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2]于丽燕.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3]洪霞.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思路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6):150-152.
作者:务海涛 单位:开封大学
- 上一篇:西盟佤族舞蹈艺术教育的创新
- 下一篇:高校美育教育与学生音乐审美素质提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