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02-26 09:28:41

导语:高校艺术教育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艺术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在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发展与传承民间美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只有积极汲取民间美术的文化精髓,将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出适合国情发展的本土化艺术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文化接班人。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教育;融合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民间”二字也体现其艺术创作的主体与宫廷艺术、贵族艺术有所区别。一般说来,民间美术是指民间劳动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出于审美和实用的需要所创造的,用以庆祝特定事件、节日的美术活动与美术风格,其领域之宽让人惊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民间美术有剪纸、绣花、编织、古法造纸、蜡染、扎染等,这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范畴。民间美术是构成民族传统美术的关键因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多种文化形式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课程,或将民间美术融入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完善艺术教育体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则为高校的艺术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以往的调查来看,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设置中,西方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往往占据了主流地位,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灌输现代的、新潮的、西式的文化资源,却对本土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资源视而不见。教育者往往以西方的文化体系为重心,忽视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对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学习,使得学生对民间美术了解甚少。在现今高校开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上,应该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全方位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堂与民间美术的实践教学密切结合。

一、民间美术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现状研究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静态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其发展变化是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体现。随着“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各个方面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文化便是其中一项,作为文化重要分支的民间美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更像是一种“文化、经济相互消融”[1]的延续。民间美术的消融与再创,以文化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为标准,这种标准的实现不仅要依靠民族地区工艺传承人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当地高校艺术教育者的传播与维护。目前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普遍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体,在校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知之甚少,传统艺术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大危机”。因此,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当地民间美术发展的关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一)民间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体系较为薄弱。我国的民间美术教育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民间美术学术研讨会”说起,以张道一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开始着手于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使之成为民间美术研究的开端,再至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民间美术系,标志着民间美术与调查的概念正式进入高校教育系统。之后除国美、鲁美等传统八大美院外,全国部分综合性院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先后设置了民间美术专业或相关课程,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民族地区高校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最大限度起到传承、保护本土民间美术的基本作用。以民族地区综合院校为例,大部分的师范类院校所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学时多为32学时或24学时,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只是象征性开设了18课时的选修课程,这些“简短”的课程设置虽然涉及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但课时安排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所占比例较小,可见民族地方高校对本土民间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有的学校即便开设了较长学时的民间美术课程,也因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课程的教育内容多以“什么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基本种类、民间美术的工艺造型”等基础知识为主,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播和如何产业化则成为了边缘性课程内容被忽视。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学科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与民间美术内容相关的课程以及教材都明显不足,即使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过于简单,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教学环节单一。除此之外,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教授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高校教师依旧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给艺术类学生灌输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教学目的不是为了传承保护文化,而是为了完成学校所要求的课程设定。这种标准化的课程要求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个性与探讨艺术的自由,使得学生与民间美术实践脱节,最终抹杀了学生对于民间美术所产生的兴趣。

二、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机制融合策略研究

(一)课程融合,开阔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在艺术、哲学、经济等方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具有强烈民族文化气息的艺术类别,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群体千年来不断进步的美学观与世界观,它从更为朴实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国造物体系的美学价值。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同样也与社会文化、传统观念及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是植根于本民族土壤之上的现代教育体系,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自主自觉”[2]的文化传承,可以为教育课程提供特殊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含义深刻、创造手法丰富、操作性强的艺术门类,这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艺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们的创造力、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吸收其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造型、结构、图形、材料、色彩等艺术元素,从而达到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作水准的基本目的。此外,将具有独特性、地域性的民间美术融入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中,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和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也有益于高校艺术教学的定位,方便高校教师更好地把握艺术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与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和教学资源的互助,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传统授课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形成特色艺术教育体系。(二)校企融合,促进民族地区民间美术产业化发展。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3],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规律。作为民族文化物质载体的民间美术也同样如此。如果当一个地区的民间美术其标志性、传承性及其认同性都不存在社会意义的时候,那么这个民间美术种类就会消失,当然这种消失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发展条件有所限制,交通阻塞、现代文化差异、族群共生等原因时刻影响着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使得本就步履维艰的民间美术变得更难以发展出新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的维护和传承。如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起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呼吁当代教育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责。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发展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方高校开始积极寻求教育体制改革和民间美术保护、传承之路,并力求发展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道路。民族地区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可通过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机制的结合,更深层次了解本地民间美术的发展情况,找出推动民间美术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探索其所承载的美学思想和社会经济含义,及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外,高校通过宏观调控教师资源,提高相关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引入当地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合理有效配置民间美术教师队伍的比重,鼓励年轻师生投身于维护和宣传民间美术的企业实践活动,并建立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民间美术实习基地和文化创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使整个实践贯穿于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民间美术作品的设计、制造与创新等过程中,从而研究出既包含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又具有现代商业推广价值的好产品。

三、结语

在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发展与传承民间美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民间美术的融入,一方面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课程的开发、民间传统工艺的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信息档案的建立、学生现代设计的创新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基地模式的全新探究与构建有着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能够使现今的艺术设计创作汲取传统艺术的营养。而通过对现代设计课程的改革,对民间美术的种类资源进行文化提炼,也能使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广阔的设计视野,从不同的人文环境中思考现代设计的文化缺失问题,从而形成具有传统民族特征的艺术教育体系,促使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论全球化的影响[J].王逢振译.南方文坛,2002(2).

[2]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03-8-25.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相像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谢雨子 龚龙煜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