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研究
时间:2022-10-17 03:21:07
导语:艺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当代,追求扎实的基本功早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要素,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创新体系的建设,“创作带基训”目标的设定,有着这方面的考虑,也希望通过有诉求的思想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自我艺术体系的构建;并且以创作上诉诸作品物化形态的个性化鲜明地提出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笔者认为,就此意义而言,作为目标追求的创造性思维,是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形势所趋。
一、艺术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对于学生来说固然非常重要,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长期以来,素描教学在所谓强调基础的盾牌下,以严谨和严格为由,消解个性的历练与成长,致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缺乏个性张扬和艺术激情。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在四年的艺术学习中逐渐丧失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当前,我国艺术院校的格局和现状是,在基础训练阶段,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形成了一统天下的格局。以苏联写实主义风格为主导的具象造型法则和描绘方法似乎成为造型训练中的唯一准则,这种单一的造型准则和描绘方法扼杀了不同造型取向的多维度生发,以及个人语言非他性成长的可能性,致使学生的作业千人一面,毫无生气。更为可怕的是使学生形成毫无探索倾向、安于现状的思维定式,以及完全背离艺术认知规律的错误认知和方法论。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十八描中有18种不同的描绘方式,都注重精神性的表达及意象的造型取向且直抒胸臆。如果学生的基础训练仅仅停留在素描纸上简单的排线和造型训练,再高的技巧,如果缺少了创造和想象力的翅膀,也都只是空谈。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习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育学生要举一反三。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体上正是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宋代学者程颐、张载、朱熹也都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论述,虽未成为教育体系,但是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近代,我国有许多教育家在创新意识培养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中,陶行知对于创造性思维理念的研究,至今对教育界还有重要影响。他曾经在《创造的教育》中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朱工一也曾指出:“不要把学生推入纯技术的死海,而要把他们引入艺术创造的花园。”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独特的造型取向及艺术语言的非他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探索精神。艺术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今高校艺术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首先,艺术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证明,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不但能够让人有美的体验,并且能够让人受到智慧的启迪,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挥。此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能够让学生创造出更新颖、更美的作品。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性思维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说:“音乐的最大作用是把我们的情感概念,组织成一个感情潮动的非偶然性的认识,也就使我们透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生命,了解作为主观整体的经验。”在绘画中,思维和想象是绘画艺术创造之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思维和想象能诱发并丰富情感,激发情绪,促进行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理解这种体验,它应是一种积极的迎合、创造性的体验,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活跃是艺术家的特质,在这一体验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想象的功能,依据作品提供的素材结合自己对生活的形象积累及体验感悟进行创造,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真实的态度更能体验及获得真实的情感。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和自己当下的生活发生关系。因此,要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创造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三、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观念及授课方式。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强调和重视对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教授学生唱歌、绘画或者舞蹈。因此,应该打破这种传统并且错误的观念,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学生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与方法都要按照学生的需求去制定,鼓励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大胆创新,这样才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更要研究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着力探索艺术人才培养的方法与路径。(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就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做引导。教师要能够采用开放、自由、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该围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展开师生互动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在学生的启发之下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还可以增加对学生艺术个性的了解,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适当引导,从而改进教学模式,发掘出学生更多的艺术潜能。例如,四川美术学院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涌现出如白德松、马一平、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张晓刚、高晓华、唐允明、王川、庞茂琨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以及钟飚、韦嘉、罗丹、熊莉钧、郝量、郝建涛、肖旭等青年画家,完全得益于学校优良的教学传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叶毓山就开中国美术教育之先河,大胆提出“以创作带动教学,带动基础”的理念,致力于“出作品,出人才”,鼓励在校学生投入创作;并且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多维度的可能性。精神的指向性在基础训练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基础训练中,规定动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指涉应是多维度和多样性的,而非单一的标准和手段。单一性就如同一个瓶颈,会在不知不觉中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多样性造型训练包含了个性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挖掘学生自我潜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具象素描、意象素描乃至抽象素描,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应作为不同造型取向和不同表现手法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探索、实验的空间。(三)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高校艺术教育要真正面向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存疑。学生应建构自我审美价值判断体系,真正聆听自我心灵的呼声。教师应有意识地努力改变以往教学中传授多于智力开发、技术重于思维的培养、模仿多于创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环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艺术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所表现出的鉴赏力和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与常规教学发生冲突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首先做到:第一,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第二,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第三,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第四,为学生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予以肯定;第五,给学习、实践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这五条原则,向我们提供了在教学中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人为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单靠授受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渊博、技巧纯熟并不代表其就有充分的创造能力。艺术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并对对象抑或描绘主题进行二度创作和升华,所以才有了毕加索,梵高、塞尚、马蒂斯等一批又一批的大师涌现。批评家王林曾经表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而当时四川美术学院的自选作品展,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自由度无疑是最大的,在1949年以来的艺术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个自选作品展览都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寝室积极探索的结果。可见,创作方法的单一性和个性的不突出是过去创作和教学的主要弊病。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将创作思维延伸到课堂外,拓展实验空间和积累实践经验,以创作带基训,知行合一,实现技巧训练与创造性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而自觉地不加任何限制地对自发流露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由思维实行开放,另一方面,又要对技巧学习和实际训练加以最严格的把关。唯有如此,才能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认知艺术活动中关于创造的客观规律和特质,才能在实际的训练中自觉地践行思维(大脑)和技巧(手)的辩证统一。所有的艺术活动都离不开创造力,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人类精神和文化的不断追寻与创造,将永远是艺术教育神圣的使命和天职。
作者:黄丹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 上一篇: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 下一篇:高中音乐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