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7 03:16:39
导语: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教育承担着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一是培育专业的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二是承担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发展迅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为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促进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在高校进行法治思维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四个全面”理论整体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艺术教育担负着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文化艺术的重任,培养的是祖国未来文化艺术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加强法治思维的教育,以保证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也是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艺术生的法治思维现状
(一)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缺乏。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距离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艺术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艺术专业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时间较普通大学生更少,因此部分艺术生同样存在的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法治思维是指受法律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高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之后才能具备。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意识形态领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日益削弱,其“强制约束力”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力不足的弊端,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艺术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因此更要重视其法治思维的培育。(二)法治思维缺乏,导致部分艺术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艺术生在艺术特长的学习上耗时较多,还要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或外出写生,花费在文化课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因此在文化课考试中易发生作弊现象,在校期间,这是严重的违纪行为,轻则记过,重则开除。艺术生具有艺术感受力强,情感丰富、多变的特性,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些颜值较高,易于成为被追求的对象,因此由恋爱问题引起的纠纷或伤害事件,在艺术生中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专业。艺术生在培养过程中的高投入也对应着现实中的高回报,他们即使是在校期间也有比普通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打工、赚钱的机会,因此遇到的问题也多,由于法治思维缺乏,部分学生在利益与法律的冲突面前,选择了利益,最终导致违法。也有的学生由于法治思维缺乏,在自身的利益受到非法损害时,不能及时的通过司法救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成为受害者。总体而言,艺术生的违纪或违法行为并不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却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三)艺术教育重视专业培养,忽视法治思维教育。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育,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也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致力于提高普通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对于艺术教育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教育成果而言,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还处于边缘位置,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艺术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二、艺术生法治思维不足的原因
(一)法治教育课程开设不足,法治教育渠道单一。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法治教育依然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具有独立性,因此法治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存在先天的不足,这是大学生法治思维不足的主要原因。艺术生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以艺术专业课学习为主,文化课学习为辅,因而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普遍不足,对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法治思维的学习更是少之有少,由此导致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也就不足为怪了。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法治教育课程还是以灌输法律条文为主,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教育渠道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掌握法律条文多少为主的教育目标,更是忽视了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授和法治思维的培育。此外,法治思维是典型的逻辑思维,法律条文枯燥、晦涩,这些都与以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生难以匹配,因此法治思维的信息对艺术生来说接受率较低。(二)法治建设不完善的外部大环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我国大学生法治思维缺乏的现状与我国法治建设不健全的现实密切相关。法治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德主刑辅”的观念影响深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还很长,法治国家的建设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公民的整体法治思维有待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得以巩固的最终外在环境就是社会,在学校课堂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进入社会环境,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巩固,就会使社会群体产生对法治精神的怀疑态度。”因此,针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建设。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法治环境尚未成形,也是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的外因。(三)艺术生以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艺术类学生大多情感丰富,思考问题以感性思维为主。敏锐地感受力、丰富地情感、超强地表现力,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多数艺术生选择艺术专业,也是因为自身的个性气质中具备这些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使他们能够捕捉到刹那间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创作还要求有创造力、个性鲜明、不走寻常路,但是这种性格特征如果在生活中不加引导和约束,就会表现为自由散漫、无视法纪、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有时会做出一些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
三、法治思维渗透艺术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一)改善和完善艺术教育体制,渗透法治思维内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是依法治国的时代需求,客观环境的发展要求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的体制,在艺术教育中渗透法治思维教育的内容,这也是与国家的教育改革目标相一致的。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顶层设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对原来的法律基础知识部分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转向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澄清,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更有利于推进高等艺术教育中法治思维的培育。(二)营造校园法治管理氛围,提升艺术教育“软环境”。高校应加强依法治校建设进程,营造依法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园管理上,严格依法行政,树立以人为本法治理念,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尤其是加强艺术教育中专业教师队伍法治化建设,通过依法执教向学生传递法治思维理念。在学生的管理上弱化“人治”因素,增强“法治”手段,建立学生维权机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完善学生的申诉制度,积极鼓励学生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依法治校、依法育人的良好法治环境的形成,有利于艺术教育中学生所受的法治思维教育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促进法治思维的形成。(三)搭载校园艺术文化载体,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法治思维培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能承载艺术教育的专业内容,也能传承法治思维的教育信息,是提升艺术教育中法治思维培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专业教育成果的舞台,能够吸引艺术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还可以有效的弥补法治思维教育理论性、政治性强,吸引力不足的弊端。通过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法制宣讲、法律志愿服务、制作法制案例展板、编排法制剧等各种形式加大法治宣传,使学生喜闻乐见。艺术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特长,在积极参与法治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四)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延伸艺术教育课堂,提升法治思维培育效果。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在现实社会中的有益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渠道,也是将艺术教育中课堂传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思政课实践环节的投入,艺术教育教学也应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积极鼓励艺术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搭建艺术教育与实践融合的平台,提高艺术学生关心政治、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艺术教育中法治思维培育也要搭好社会实践这班车,将经过法治思维教育获得的法律知识、法学精神、法治理念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消化、吸收,内化为个人的法治信仰和依法行为的法治原则。结合艺术教育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通过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将艺术教育的专业优势,与法治理念、法治宣传、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提升法治思维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加强艺术教育中的法治思维的培育,是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有力保证。针对艺术教育对象的法治思维培育,应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健康、有效的进行。培育艺术教育对象的法治思维,让他们养成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的习惯,适应时代的需求,有利于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
作者:李红玲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蕴.法学论坛.2013(5).
[2]申自强.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4]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10-29(3).
- 上一篇: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应用
- 下一篇: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