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当前舞蹈艺术教育
时间:2022-07-13 10:33:19
导语:反思当前舞蹈艺术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牧养心灵空间
艺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扮演着心灵牧师的角色。在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外表下,蕴藏有艺术家深邃的思考和人生感悟。回溯历史,过去的人们虽“物产不丰”,深居简出,但却能以一颗澄明之心来发现“一花一世界”的道理,有些甚至了悟终道、得证无上正觉,且为后世留下无数之经典。而对比今日,当下的人们虽“应有尽有”,但却总是手捧“经典”仍心浮气躁、无病呻吟,甚至在经历了一点点挫折之后竟发出“世无净土”的感叹。现代人的精神状况拿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讲,就是“人失去了他自己的世界”,“在机器跟前的工人只专注于直接的目标,无暇、也无兴趣去整个地思考生活。”失去了对于“意义”的关注和思考,逐渐使人们从最初的苟且偷生到玩世不恭的冷淡麻木,最后进入“世无净土”的焦虑惶恐之中。这种人之“物化”、人之“情变”和人之“心异”的状态,正是现代人灵商低下的主要表现。孔子说:“游于艺。”在过去的时代中,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是在生活秩序中做“稍息”,去舒缓日常“立正”的紧张。超越利害的纯粹性,对于精神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净化,正是艺术的“无用之用”。教育活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出拥有充分的个体自我的人,艺术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我们在充斥了理智、物质的心灵中开辟一块净土,使精神得以修养、栖息。泰戈尔曾高呼:“在我的心坚硬焦躁的时候,请洒我以慈霖。当生命失去恩宠的时候,请赐我以欢歌。当烦躁的工作在四周喧闹,使我和外界隔绝的时候,我的宁静的主,请带着你的和平与安息来临。”这慈霖和宁静的主,就应当是艺术教育。艺术的各种样式,如诗歌、音乐、舞蹈和绘画等等皆源于人内在的精神思考,及情志表达的需要,只是在表达情感的直接性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创造者还是审美者,在与艺术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生成一个与心灵联合和交流的窗口。这一窗口的建立,不仅给予了我们一个洞悉和澄明内心的体验,同时也能够使我们的行为起始于内心的意欲,从而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艺术是心灵栖居的一块润土,艺术充满灵性的视野是来自内心世界,因此而激荡起的高峰体验,就如同一剂良方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追问意识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求得生存的同时必须具有一种“关于个体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超越”的智慧。而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追问和一次又一次的释疑中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从求索、追问到表达的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同样也是一样。艺术所张扬的精神,从来都是独创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批判的精神、求新尚异的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在他们的创造过程中都体会过某种灵感的“感召”,而正是这种“感召”使得他们能够“创造”。显而易见,这种“感召”不是由智商或者情商“发出”,而是通过灵商获得。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数的时间花费在被他人要求获知的理性知识上。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也都是在测验和培养我们掌握“知识”的技能。但是,从当下人类所面临的众多心理问题和社会异象来看,理性知识的获得并不代表我们正在迈向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之路。事实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充满了各种矛盾,我们在他人鞭策下所拼命获取的“知识”,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进程,仍有太多的疑惑需要我们去追问、体悟和表达。“美是自由关照的作品,我们同它一起进入观念的世界。然而……我们并不会像认识真理时那样抛弃感性世界。”2席勒的谏言,告知我们大可换一种方式看待世界,换一种与心灵更加贴近的艺术的方式去完善自我,并探索世界。面对现代人因心灵需求被长期搁置所产生的灵商危机,理论的说教和客观的宣讲只会显得异常的苍白和无力,此时最有效的修正途径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予以激活。当在欣赏格莱姆的舞作《编年体》时,作品并没有试图展现任何战争的真实场面,而是通过唤起人们脑海中对于战争的印象,描绘战争的宿命的开端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精神摧残,并暗示着一种回应。观者的内心会不自觉的感到窒息和恐慌,从而激发出对和平的渴望。生命,只有在触到自我最深的底层,彻底释放且得到共鸣时,才可能热泪盈眶,才有可能在没有任何场面暗示的情况下感知到恐慌和窒息。试想,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热泪盈眶”、这样的“窒息恐慌”,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被摆放在思维运转的前沿,那么必然求索的欲望将被激活,追问的意识也定会被唤醒。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建构通感型思维
著名的《牛津文学术语词典》将“synaesthesia(通感)”定义为:Ablendingorconfusionofdifferentkindsofsense-impression,inwhichonetypeofsensationisreferredtointermsmoreappropriatetoanother.(几种不同的感觉印象的混融或整合,亦即一种感官的感觉特征可以由其他更多的相应感官的感觉特征来所指”)。其中Syn—意为“一起”、“一样”或“熔合”,—(a)esthesia意为“感觉”,整体直译为“感受之共产”,即“共同感觉”。将“通感”的概念引用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范畴,就是要对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艺术活动中之所以存在“通感”,就在于人在运用审美实践能力时,在艺术作品的启发和诱导下能够把各种感受器官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材料进行审美综合、重组,并在这些外部信息的调控下,把各种感知成果整合为一个可供多方面感知的审美话语形式。早在唐代,张彦远就针对绘画欣赏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论述。可见,艺术欣赏既是审美主体精神高度集中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想象高度活跃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主客体融合无间。对于艺术的物质媒介及所构成的富于表现力的形式,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和艺术创造中感到一种特殊的兴奋和愉快,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如此。耳听音乐有节奏的音响,眼观绘画和谐的形色,自然产生悦耳悦目的兴奋和愉快。通感型思维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探究问题本源的能力。“朝向更高灵商的自然行进,通过反思,通过理解,达到智慧。以心灵智力的方式来解决任何问题———无论是实践性的还是智力的,就是把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去,在这个视野中可以把它看得更为清楚。”3通感型思维对于提高灵商的帮助就是在于它拥有比单纯的逻辑或理解更为宽广的视野。而艺术所架构的,建立在感性与理性统一基础上的,以强烈体验为表征的深层次洞见,为各种知识的融合和汇通提供了心灵的力量和对话的机会。
四、舞蹈教育的责任
“高灵商要求我们对自己具有深层的诚挚,深刻的了解我们自己。”4艺术教育绝不等同于技能教育,而是一种灵魂教育;艺术教育绝不仅是阶段教育,而是一个终身教育。舞蹈作为一切艺术语言之母,必然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北美舞蹈家露丝•圣-丹尼斯认为:“跳舞就是去具体的把自己感觉成为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并植根于内心精神存在的现实之中,用动作去揭示精神的美,是生活与艺术中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过程;舞蹈家这个词应该当之无愧地意味着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存在的欢乐和力量的人……”5舞蹈艺术表达生命的使命,要求舞蹈教育在面对人的生命之时,首先就是要承认和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本质,并且为实现生命独特的本质去创造条件。发现、爱护、培养、彰显每个学生的个人才能,意味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都应该把尊重和发展个人尊严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当下流水线、简单复制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阶段学生的个体需求。长远来看,被动式的学习反而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感知力。得“道”的正解,依靠更多的是“致虚守静”式的独自体会。即使是在教师的示范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学生学会了某项技术技能,但仍然需要思考和感悟才可体会出其中的“韵”和“意”,包括那些连教师本人也不外显地知道的规则。而这些恰恰是形成自我表达风格的精要所在。给学生留一片自主的天空,享受寓居心灵而思考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转化为整体传授与个人体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体会和感悟舞蹈语言中不可言传的内容,进而积累和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思考,并探索出个性化的舞蹈语言表达方式。舞蹈是一种生命的经验,我们的舞蹈教育本应该就是如此。艺术本与生命血脉相连,借助教育的途径让人能够返本归灵、让审美实至名归、让艺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类才能够真正的“认识自己”。
作者:夏静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英]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英]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42-
- 上一篇:成人教育档案特征和优化管理对策
- 下一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