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论文10篇
时间:2022-01-18 10:44:55
导语:高校艺术教育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会塑造良好的素质,同时舞蹈艺术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和与人的沟通交往能力。舞蹈艺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问题。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就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艺术型人才;综合性艺术;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
概述:高校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育与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依托人类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舞蹈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智能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正因此如此才更加注重在高校中普及推广舞蹈教学。
一、在高校发展高校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1.舞蹈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高校舞蹈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_种艺术形式,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创造热情、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舞蹈教育强调参与,能激起参与者的热情,舞蹈活动的一致性特点要求参与者之间密切协作和配合,在无形中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加强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集体舞蹈活动更能展示出巨大的力量和气势。
2.高校舞蹈教育在现实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在构筑素质教育的框架中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价值,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第二在硬件上存在不足,比如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这容易造成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第三,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第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此外蹈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等,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二、发展高校舞蹈教育的途径
1.广泛开拓专业领域。高校舞蹈专业,拥有—个与舞蹈教育联系紧密的多重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样的内部环境,在专业课之外,可以开设美学、文学、哲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舞蹈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除了常规的舞蹈科目以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舞蹈课目,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进行选修分班,并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从兴趣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舞蹈理论的授课也要更深一层的教学,使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能够有一定的掌握。
2.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对舞蹈教学设施的投入,要给公共舞蹈课配备舞蹈房和教学音响设施,对于一些落后的设施要及时的更换,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尽量协调专业舞蹈课和公共舞蹈课的时间关系。并且开放舞蹈教室,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进行训练和学习。可以加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提倡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
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完善舞蹈教学师资队伍,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整顿,选出有实力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执教,其次要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教师更专业,正确把握舞蹈的教育方向和教学定位,使教学经验更丰富。在提高质量上,可定期组织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舞蹈教师培训和交流,以保证舞蹈的授课质量。舞蹈教育较之其他门类的艺术教育,其作用更广泛、影响更深入,而且效应更持久。高校舞蹈艺术的教育有利于开肩大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大学生想象能力,并提升他们的素质潜能,增强体魄。由此可见,高技舞蹈素质教育为未来人才的追捧与灵感创建了一个美好的居所,为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在高校教育中重视舞蹈教学,才能使舞蹈教育既名正言顺又理直气壮地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占有本应占有的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
作者:郭琳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
第二篇: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艺术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高校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专业素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艺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高速而长远地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在普通高校的教育现状,具体分析了乐理与视唱练耳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并且着重提出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高校;艺术教育;教学
艺术教育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传统意义上的乐理教学依然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上,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模式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变革和创新。视唱练耳作为一种新兴的重实践、重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音乐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在普通高校教育现状
从我国对西方音乐教学体系的借鉴开始,尽管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在高校的艺术教学中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分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高校的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教学都是处于个体分离的状态之下,实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常常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艺术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练习并不能有机地统一并结合在一起。例如:有些高校在进行相应乐理知识的教学时,往往更加重视讲解一些理论性的音乐知识,而对学生实际的音乐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且在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时,一味地强调音高和音响等方面的知识训练,或者在实际的操练过程中过分注重具体的演练,而没有很好地融合实际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过于片面化,不能很好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示范和教学为主,学生处于出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对于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对教师的过度依赖性,也不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堂上只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解理论,内容单一而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对视唱练耳教学方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视唱练耳的教学很难在短时期内就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而且每个不同的训练模块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不牢,从而影响了总体的教学质量。
二、在普通高校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生理解音乐、表现与创造音乐
视唱练耳是一门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的课程,而基础乐理课程则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强调学生对于专业音乐知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将二者进行分离教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将二者进行融合,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出现“只懂理论,不擅操作”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或者“只会操作,不懂理论”无法将其中应用的原理讲解清楚的尴尬局面的发生,即导致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过于机械死板,缺乏实际的创造力,甚至会出现有些人认为理论学习无用的消极态度。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乐理与视唱练耳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牢固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撑下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得心应手,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的音乐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具体发展情况的需要,灵活性、创造性地进行音乐的学习。
(二)提高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资源整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这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指导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由于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主要针对音符高低、节奏长短与调性调式等一些和音乐相关的基本要素,因此一旦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等相关内容。由于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视实践演练的课程,所以在不停地反复练习中,一旦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课程的要旨,那么当学校有音乐艺术活动表演时,学生参与的质量也就会明显地被提高。
三、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在高校教育中教学所注重的几个方面
(一)提高乐理教学的趣味性
乐理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和指导,因此带有明显的枯燥性,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与视唱练耳进行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实际的趣味性。如:在对高音的视唱练习过程中,可以运用柯尔文手势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以私下带着动作进行有效的练习;在和弦的章节中,除了让学生在理论上判断大、小、增、减和弦,还要注重在实际弹奏中和弦色彩感性上的分辨。在音节练习时,可以充分地结合实际所学的乐理知识进行教学;在多声部练习时,利用律学知识将学生的声部融合度与声部的实际平衡感增强,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立体感知能力;在节奏和节拍的练习时,让学生熟悉了二者的基本类型后,通过不同音乐片段分解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音乐节拍所表现出的不同音乐情绪。通过这些常见的教学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乐理学习所蕴含的趣味性。(二)注重音高的准确性音高的准确把握是视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音高的准确把握就是非常注重音高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音高的使用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有很大分别,音高的使用力度和一些音色成分有改变的音,都是遵循着一定的定律的。当不同的音和音之间形成一种跃进的关系时,可以将其视为绝对音高,而当带腔的一些音出现时,实际的音高也会呈现一种连续性的渐变过程,如:古琴、古筝、琵琶以及胡琴等乐器。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此类音高所具有的特点,即形成渐变方向向上、向下、向下后返回和向上后再返回的渐变方式。很多教师习惯使用钢琴进行伴唱,对于还没有相对音高感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必须充分重视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我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曲调的教学,不能通过钢琴来判定音高的准确性,应当考虑到刨除平均律的其他律制的音高和音准。
(三)利用首调唱名的灵活性
唱名法指的是一种音乐的读谱手段,符合人们表达自身情感和欣赏音乐本身的思想心理。首调唱名法对于调性调式,尤其针对民族调式的调性调式感,在实际的把握过程中,在某一调性调式内音级、音程、弦级数、功能等方面的说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所使用的都是固定唱名法,同时也适当地加添一些对于首调唱名法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体系特别清晰,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如通过首调感觉来听七和弦,只需了解其中的一个类似和弦的结构即可。
(四)突出节奏训练的多样性
节奏训练在视唱练耳中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突出节奏训练的多样性,由浅入难,融会贯通,利用节奏训练方法可以多样性的优势,提高学生对节奏的兴趣,强调拍点与口读节奏相结合、相协调。利用学生的兴趣优势,所有节奏型均让学生实践参与,可以拍手、点桌子,教师拍出上半句,学生自编下半句等训练形式,还可以用听旋律记节奏、单人分手分强弱拍练习、双人二声部练习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把握。再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特点,更好地促进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例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合唱指挥技巧,针对其中存在的音准和断句、发生与表现等具体的问题,可以运用与之相对的方法技巧进行有效地解决;还可以注重融入键盘和声的内容,培养学生内在和声的感觉和多声部的听唱能力;使用即兴伴奏的弹奏技法,提高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甚至可以恰当地表现出自身的情感体会;还可以将其与舞蹈律动、民族曲调、形体表演等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的融合,结合音乐固有的属性,挑选一些比较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动作加添进行曲,从而有效地突出节奏训练的丰富多样性。
(五)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渐发达,很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中已经开始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PPT课件、动画、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将一些常见的教学内容如音色、音程、音阶、和弦、节奏、旋律、调式等内容,提前编制进入课件讲义之中以方便实际的教学。由于计算机可以播放很多种不同特色的打击乐器,而且播放文件资源在网络上下载非常方便,因此可以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感知目的。尤其是现今的数字化音乐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如:利用相应的打谱软件或者键盘图、五线谱等各种记音符号等插入多媒体的课件之中,从而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增添丰富多样的色彩,避免纯理论讲解的空洞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总体氛围。
(六)利用课外专题讲座辅助教学
要想提高实际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质量,可以多增加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如:举办一些大型的专题性的交流讲座,或者举办一些多声部的视唱比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召开大小规模的音乐会等,通过这些延伸到课外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相关学习资源,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和改变。例如:在一些讲座中所聘请的优秀讲员会针对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讲授一些具体的教学技巧以及学习的注意和事项,如:强调视唱的训练过程应该先从读音名和节奏开始,然后再加入装饰音后的读法、唱法等,会特别指出需要注意不同乐曲在不同发展时期所具备的演唱风格、演唱时应掌握的速度快慢等,甚至还有可能会提出关于在实际的艺术表演过程中肢体动作的表现要求等关于音乐诸多的细节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实行乐理与视唱练耳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突破了原有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不但符合学生自身基本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感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训练方法,学生不但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渗透过程中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也有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优质人才。
作者:刘维艳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艺术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未来社会高科技之间的竞争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所以,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高校一定要均衡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艺术教育都对素质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拆分的,互相融合与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两者并行发展,具有特色的个性情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艺术与科学同样源自于高尚的人类活动,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其追求的根本目的。
二、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由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先进条件已经被创造,所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心理能力全面发展开放的基础上,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双方面高水平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双方面和谐发展的共同结果。艺术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发展作用巨大,特别是能够极大地影响非智力因素,这都与大脑机能活动科学的规律相符。人类的大脑有左半球和右半球两部分组成,左半球主要负责处理言语,抽象逻辑思维的运作,右半球主要负责处理表象,具体形象思维运作。在美国学者斯佩里的裂脑实验研究中可以得知,人类大脑的运作是两个半球专门分工与默契合作的结果。总而言之,人类的塑造过程,不单单只是艰辛的培养过程,也是繁复与精细的艺术过程,更是一种需要伴随艺术的参与与滋养的生动过程。所有的原因都在于艺术不仅能让人充分完整的享受美,还能体现人的审美态度,陶冶情感、培养品格。
三、高等院校中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艺术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推广开来。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超过两千所各类高校开设了各类艺术类专业达800多所,艺术教育院校提供更多的课程和活动实施高质量的艺术课程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艺术和美的品味。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等院校在很多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来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和运用美。目前,很多国内的大学尽管已经设置了包括艺术、书法、音乐、戏剧和其他艺术鉴赏课程作为艺术训练的选修课程,但是课时有限,平均每周一到两节课,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最终取得的选修课程的学分有限,导致学生在艺术选修课上失去了动力。课程评价标准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基于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偏好来安排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综合性教材,导致很多艺术形式不能连贯学习,缺乏完整的教学系统。这些问题导致国内大学的艺术教育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在国外一些非艺术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的同等阶段更加强调艺术和人文课程的质量,并且作为必修课程推荐给所有学生。每一名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必须完成6到8个阶段的学习或者取得30个艺术相关课程的学分,当然这些课程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艺术欣赏阶段。一些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参加真实的艺术活动,从而使学生可以从知觉到理性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加深对艺术的感知和领悟。近些年,尽管一些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方法与之前相比已经大有改进,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缺乏特色。大部分学校仍然是枯燥的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很少有学校会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的艺术活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独自鉴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欣赏缺乏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形式,仅停留在初级的欣赏层面上。尽管很多大学提倡艺术教育很多年,但是最终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据调查显示,在高等院校中全职的艺术教师很少,在大部分的大学和职业院校艺术教师所占的比重甚至比规定的还要少。教师资源不均衡,大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是由学校团委负责的。没有正规的师资队伍,课堂上缺乏有效组织,教学语言不规范,表述不准确,不能运用艺术来专业地呈现教学内容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由于教师、教学资源和设施的缺乏法,使得艺术教育的推广障碍重重。
四、结语
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把艺术教育的方法和过程更多地转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这能提高人才的整体艺术修养水平,对人才成长产生积极而深刻的作用。
作者:杨智 单位:武昌工学院
第四篇:高校摄影艺术教育应对策略
摄影艺术作为一门图像留存技术,具有记录与表达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视觉造型语言,是通用性非常强的语言和视觉载体。高校应将摄影艺术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明确高校摄影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改变传统的摄影教育观念,开启摄影教育的新思维,寻求新时期摄影教育的出路。通过艺术讲座、社团、影展等方式培育大学生艺术人文素养。
一、将摄影艺术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高校应树立“大艺术、大人文”的观念,不仅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丰富人文精神世界的公民。人文、艺术课程同专业课程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艺术,对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乃至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同哲学、文学等社会学科一样,同样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首先,摄影艺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其次,摄影艺术也是一种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能够陶冶人们高尚情操、裨益人们纯净的心灵;同时,摄影艺术更一门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摄影课程的开展,并不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美术功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的实践过程来看,摄影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本质和实践来看,摄影艺术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摄影艺术课程专业教学内容
高层次的艺术教育方式,首先必须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此,现代化的摄影艺术教育,应当依据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专业教学内容。摄影教学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学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教学大纲设计简单,大部分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少,高校应当依据当前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补充学科中的新内容。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授课的同时,应注重把摄影理论和摄影实践相结合。应当在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学习之上,将课程内容的理论、方法、规则等知识要点设计成可实施的作业,进行实践的运用,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摄影知识去表现所学专业,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传统的摄影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教学效率。摄影艺术是关于“美”的认知与体现,同其它艺术专业一样,通过摄影作品向人们传达和展示着特定的审美内容。作为高校开展美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摄影课教学中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视觉感受力,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美育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勇于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上大胆的进行创新。
三、加强大学生摄影艺术素质的修养
(一)通过加强自学、自修以提高摄影艺术修养
许多大学生通过摄影艺术课程的学习会激起对摄影艺术的爱好和兴趣,不满足于一般课程的学习内容,对摄影艺术理论和摄影技术技巧有着更深层次的知识渴望。课堂上的老师讲授是有限的,而通过自学、自修的方式来学习摄影艺术理论和实践是无限的。在专业课堂教学和教学摄影行为以外,学生对于摄影知识的自我选择、学习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通过阅读摄影专业论文、书籍、报刊等,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摄影专业知识,从而完善摄影艺术知识结构,提升摄影专业理论水平。作为摄影教学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课后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整理一些经典艺术书籍或精彩的影视作品,从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摄影艺术修养。互联网时代,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便利性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于摄影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对学生加以引导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把握当前的学习内容,通过与原有的知识点建立联系,更好地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摄影艺术的自学与自修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专业摄影书籍还是浏览国内外摄影专业网站,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大量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包括艺术家的生平与艺术思想等。摄影与很多艺术学科之间都有相似相通之处,在摄影艺术的自学与自修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我艺术修养,需要扩大阅读和欣赏到许多其他文艺形式的理论和作品,这样无疑会对大学生人文情怀与精神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二)通过开展摄影社团、摄影会等活动提高艺术实践素质
摄影艺术学会、社团等组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学会和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首先,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作和评论。通过研讨活动,可以让热爱摄影的学生们互相交流摄影心得和体会,针对在摄影艺术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共同探讨,共同解决,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技术。摄影作品是学生对思想与情感自我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展览,通过互相交流,扩大影响,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自尊、合作、白我激励等品质的形成。在数字化时代,摄影学会、社团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微信等共同探讨、摄影相关信息。如太原科技大学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了校摄影协会,创建了“中国大学生数码影像网”,为学生摄影艺术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专业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不同的专栏,并设立下载专区,学生在阅读文章和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学习。通过网上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又加强了交流和联系,可谓一举两得。其次,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可以组织外出社会实践,进行拍摄活动,学生只有了解与亲近大自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灵感的源泉。通过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社会阅历,积累创造素材;让学生们能够把美的原理融入创作实践,从而更加关注社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感受社会,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摄影教学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出更加富有美感的作品。
作者:崔伊飞 王暠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五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新媒体对于艺术教育来讲,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以文化艺术、思想道德作为主要内容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生产、融合、传播的新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进入到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化环境。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大步转型的今天,作为教育者,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只是单纯地掌握某一项艺术技能,未必能够胜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岗位需求。反之,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高精度分工协作的实践能力、前瞻性且具个性的创新理念则更受高校用人机制的青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全方位普及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简单地用几张知识答卷来评判学生对所传艺术常识是否掌握已不合时宜。笔者在9年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使大学生融入更为开放的视野中,且越来越疏离道统地灌输,排斥传统地审美,注重实际地认知。因此,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且及时寻找相应对策迫在眉睫。
一、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开展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有大合唱比赛、舞蹈大赛、歌手大赛、戏剧小品大赛等,所涉及的艺术范畴较为广泛,出发点在于给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造更加全面的艺术展示平台。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历发现,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娱乐轻内涵
学校内开展艺术活动一般以舞台表演艺术样式为主,让学生在观赏中愉悦身心。活动通常由艺术教育中心牵头发动,各二级学院组织参与,并以班级为单位选送合适人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其努力目标锁定在全校比赛中的获奖几率。如此来讲,真正受到艺术教育的学生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加上活动过程往往前后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程突击式训练,仅限于在艺术特长生原有基础上加以整合,因而并不能使学生的艺术水平从根本上得以提升。即便是使用一些大屏在视觉审美上予以补充,也仅是满足于设备所储固定的动态背景素材,少于根据学生精神生活之需求,摄取、设计具有现实文化内涵的内容融入艺术教育活动,普遍的观赏者并未得到深入的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原本应是一个长期的普及教育过程,如此程式化的教育模式,须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是改必行。
(二)多模仿少创新
学校满足于购置一些硬件器材,仅供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活动中,挑选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加入到校级艺术团体接受传统式的日常训练,继而为学校参加省以上艺术展演等赛事储备人才。由于综合类大学艺术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专业人才配备的限制,在参赛作品的选择上,往往只能模仿现有成品,直接照搬专业技术指标,根据非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在作品呈现上,普通高校这些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法训练的学生,无法实现在技巧、情感上对作品的完美表达。因为对新媒体环境的渗透不够,也难以尝试新文化语境下舞台表演艺术多元化的创新。
(三)偏传统乏科技
现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播手段,多数还是最常见于报纸、广播、宣传板画、横幅标语等形式,规范纳入课堂的普及教育课时有限,且教育者传播手段不够前卫。对于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过于单一、平庸、乏味的传播手段无法激起其自觉地、有序地吸纳艺术的热情。如何采用生动、鲜活、具有感召力的传播手段,是教育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新媒体技术运用无疑是首选。目前已逐步被采用的有QQ、微信、人人网等SNS网络平台等,短小简易的视频短片也在一些走在前沿、经费充裕的普通高校尝试性使用。事实证明,这类手段收效显然要优于传统教育方式,它能够使教学双方得以互动沟通,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向受教者传达教育者的意图。新媒体技术科技如若更快、更多地运用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普及教育。即便学生在新媒体大环境影响下,也能抵抗“因为自由无拘的意识而受到众语喧哗的杂乱景观”之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人生观。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解决对策
(一)坚持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
所谓艺术教育导向,是运用相应手段把艺术发展趋向和师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意识、行为纳入一定规范的引导和运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可从“一个突出、两个坚持、三个结合”这三方面探寻对策的路径。一是要坚持突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题的鲜明性,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为宗旨,而不是把艺术教育简单地落实到“唱唱跳跳”、“派对狂欢”娱乐行为上,努力实现寓教于乐、乐中有教,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知识的滋润。二是要坚持在理念和技术上下功夫,将艺术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由于以往校级活动的开展习惯采用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呈现形式,仅限于获取一般的视听审美效应,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渗透和技术运用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精神需求。笔者曾尝试改变所属艺术教育中心以往开展活动的旧模式,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开展活动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围绕活动主题的原则下,要求各二级学院在宣传、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选择具有相对政治敏锐力、文化素养的优秀学生作为主要领导者,以前卫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支撑,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积极向新媒体环境渗透,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推进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进性,以顺应时代的变迁及要求。坚持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紧扣学生工作之中心,构建学生间美好的人文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使其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教化的双重功能。比如: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摄取更广泛的政治、文化信息,其内容体现对学生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具有引导的权威性话语导向”,融入艺术传播实时空间,以培养其未来选取话题和点评时政的正确判断能力,不至于“在今后的评价事物和衡量事件的认知上出现偏颇”。三是要坚持三个结合:引导与干预的结合、自我主动与被动传授的结合、纠正与克服的结合。一方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导向必须坚持积极引导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阶段检查、计划研究、舆论教育等手段加以实施。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把好政治关和思想关。对日常艺术教育工作和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要提出指导意见,并举办一些具有文化效应和主题特色的引导型大规模艺术活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定期召开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树立和宣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典型,培训好艺术教育工作骨干;利用网络、手机等宣传平台介绍艺术知识,寻求最前卫的艺术信息,及时举办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鉴赏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舞台演出,以及视觉艺术活动等;时刻掌握学生的艺术审美倾向,同时做好单个人员、单向活动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把被动传授导向与自我主动导向相结合。被动传授是指你导我跟的牵引式被动导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向形式,但不是最有效的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除少数是单个或小型集体活动,最常见的是大型集体活动,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被动传授导向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提高本科生对于艺术的自我认知、判定、审美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艺术鉴别力和欣赏力,以及抵制各种非主流、非健康艺术侵蚀的能力。再则是将纠正和克服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既要在改造、借鉴、吸收和交流上下功夫,克服校园内艺术随着社会非主流艺术走的偏差,又要对于学生的主观意向和艺术教育客观需求求同存异,满足健康合理的需求,引导有分歧的需求,从而克服盲目顺从学生艺术爱好的偏差。
(二)培养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主力军
要形成以新媒体技术为主体的艺术教育阵地优势。以提高育人质量为主旨、为广大学生服务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衡量一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好坏,不仅要看艺术团拿了几等奖,动画片展映办了几次,还要看新媒体技术在学生群体中是否得到充分运用,是否将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变为教育的推动力。学生个体对于艺术的需求和认知具有多样性,如果艺术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不能兼顾个体差异,停留在“齐步走”、“集体舞”的状态,艺术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就会受到阻碍和抑制。看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成效,工作面广不广,内容丰富不丰富,参与者普遍不普遍,教育手段科学与否,还要检验其指导思想、具体安排是否把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普遍性放在主要位置上。自认拿了名次、获了大奖就算尽到责任、完成任务,接受检查、评优后就停滞不前的做法必须摈弃。
(三)发挥主动性,挖掘新媒体优势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结合技术的飞速发展,阶段性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普及,带动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抓好新媒体技术运用普及是工作的着眼点,在普及的基础上带动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普及。同时从知识需求、教育需求、消遣需求、健康需求和审美需求等不同层次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技术为核心,拓宽工作新路子,发挥艺术教育在思想领域等方面的综合性功能,实现艺术教育工作质的飞跃。
2.加大硬件投入,重视技术开发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网络、规范、综合并存的艺术教育设施功能,让现有的教育器材和设施发挥更大效能,同时抓好软件系统的建设,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运用、开发能力,让他们对技术的运用由被动使用向主动研发转型。3.重视个体效能,发挥符合效能努力改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常见的缺乏战略谋划、组织保障不够、“基层惨淡经营”、满足敷衍了事的现象,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内涵,总结出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的先进工作方法和操作经验。最大限度发掘艺术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让艺术横向融入到各学科、纵向深入到学生工作中,增加校园的艺术活力。
三、总结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覆盖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任何一项有质量的活动都有融入新媒体环境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学科形成交叉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齐抓共管”,从上到下,纵向、横向都必须同步协作,顺应网络时代认知观念,引导学生科学应用新媒体技术。普通高校专职艺术教育部门在设计艺术教育规划时,要自觉地把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因为:“只有文化引导文化,称得上文化的才能引导社会文化”,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对于他们的培养,需要通过精神审美来引导文化积淀,高校艺术教育者须通过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及新型的艺术教育阵地,进而称职的承担起对本科生艺术的、思想的、人文情感认知教育的责任,以实现“艺术引导文化,精神追求的艺术文化才能引导文化”的理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建设中国高校新的文化艺术背景而努力。综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普通高校的9年艺术教育工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不尽人意,仅供同仁参考、指正。
作者:秦书乐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第六篇: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公司苦于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一些大学只重视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要将设计与技术相结合,而目前一些高职的艺术教育并不是教授学生最前沿的设计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最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我国的实践教育起步较晚,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高职院校转变理念、探索实践教育新途径势在必行。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实践教育环节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实践教育。
一、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实训基地这一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习等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嵌入式教学,将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和专业的培训计划结合起来。艺术教师应通过发展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公司、虚拟培训,模拟各种场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训基地可通过大量的素质教育课程、特色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借此平台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真实的训练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载体,因此,各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应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应积极争取相关企业的支持,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实训基地,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渠道。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创新建设和多渠道建设。在培训基地的运作和管理中,企业可以通过整合管理模式、资源共享等途经提高生产效率。
三、采用全程教育实践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全程教育实践法,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室内设计专业可把教学搬到工地现场,将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相结合,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短,但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模式不清晰和培养层次不鲜明等问题,教学实践无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学效率也受到影响。
四、突出职业岗位培训,实现学科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职业岗位培训可以让员工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与注意事项,提高其工作能力。职业岗位培训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职业岗位培训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激烈竞争的紧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职业岗位培训能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教师应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企业实际需要,做好培养规划,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由学科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的转变。同时,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尤其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帮助学生开发潜能。
作者:周玲 陈龙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它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们的艺术兴趣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章节首先对公共艺术教育在陕西地方高校开展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论述。首先,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不断推进的需要。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曾明确的指出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情趣”等。公共艺术教育是加强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公共艺术课程已成为高校教学计划大学生必选的一门艺术学科。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发展的需要,各大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战略方针,共同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其次,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以及促进其思维创造性。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学科,比如说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擅长的感受美、发现美,在对美的事物欣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也会对其艺术兴趣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以激发。除此之外,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开发,科学理论学科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而艺术教育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创造力,在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自己想象力的激发和创新力的培养。公共艺术教育以欣赏美、感受美为基础,不断额促进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对于美的认知能力。最后,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艺术水平。高校的人文学科以及科学学科是对大学生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而艺术学科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是对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激发,两者可以说缺一不可,我国高校向来对艺术学科重视较少,但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且在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加以重视和学习之后,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其艺术水平。我国的教育就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要的目的。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一)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经过对陕西地方个别高校的调查分析,陕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整体上是处于发展的趋势,但仍有其不足之处,整体上来讲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其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完善。各大地方高校虽然开展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其鉴赏类的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甚至有的高校鉴赏类的课程高达80%以上,这种课程的安排显然是不科学的,这种注重鉴赏类,忽视技巧类的艺术教育课程不利于学生艺术思维的提升,甚至长久以来,学生也会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不会给予重视。其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以偏于理论化。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过程,而在其高校对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这种艺术教育课程的安排过于的生硬,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进行情感体验的,课程的安排应有其创新性和地域特色来更多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三,学生的艺术活动较少。学校所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都以选修为主,对于艺术理论知识、艺术鉴赏和艺术技巧性都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而且经过调查,陕西地方高校所开展和倡导的艺术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的艺术活动,这种教育形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以上,是针对陕西个别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进行分析而总结出的几点问题,下面会针对这几点不足对陕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进行更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困境
陕西地方高校虽然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都纳入与课程体系安排中,但由于其高校没有真正的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的环节仍处于薄弱的阶段,使陕西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陷入困境,这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部分的高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
部分高校仍然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教育部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安排中,但部分的高校领导大都都是以选修课为主,校领导的不重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态度,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渐渐的变成了修学分的需要。高校领导对这一学科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对这一学科的不重视,这一学科的开展其价值和目的性不能得以实现这是公共艺术教育在陕西高校中开展的困境之一。
2.师资力量不足,公共设施不完善
于高校所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且多以鉴赏类的为主,高校所请的教师也多为兼职教师,这类教师整体素养不高,他们的专业面可以说是较狭窄的,这种师资队伍的教学会使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学科训练,也会失去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和兴趣。此外,各大高校的公共资源配置也是不完善的,虽然学校的对于艺术教育的公共设备都是完备的,但一些艺术活动的场所,专门的艺术活动教室等硬件资源是不足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公共设施不完善是其公共艺术教育在陕西高校发展的困境之二。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
在陕西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多数为老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鉴赏,然后就是基本理论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对于艺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不能达到其目的,艺术教育是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单一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使学生在沉闷的学习课堂中丧失兴趣和其想象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当单调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向,结合其地域特色及人文特色做课程计划,只是根据其教学大纲进行单调的理论知识的讲授。由于教师对艺术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其教学理念较传统,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是公共艺术教育在陕西高校发展的困境之三。综上所述,由于陕西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认识不充分等原因,使其陷入困境,使这一学科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达到其目的,应该对这一现状加以改善。
三、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的改善建议及有效策略
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也有重要的作用,使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对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加以改善是其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首先,应提升高校领导及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一方面,高校的领导要从根本上改变其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对公共艺术教育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实施这一课程的教学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在课程安排上,也应该注重比重的合理性,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出发进行课程安排。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端正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生自己专业课程的同时,不断的提升的自己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有所提升。其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公共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一方面,要加强其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校所开展的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有充足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不断的完善公共资源,对学生艺术活动的开展进行支持,使学生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身心得到释放,人文素养在多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教师应该不断的改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上,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让学生对一些美的事物进行感受和鉴赏,并且通过互动的形式对学生们的感受和认识进行了解;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参观这一形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随艺术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多样的地域特色丰富艺术教育资源,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教师结合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也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其重视。这一章节是笔者根据陕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所提出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有其借鉴作用,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公共艺术教育使艺术欣赏、情感体验和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学生们在这一学科中能够充分的感受美的感染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陕西地方高校在这一学科的建设中仍有其不足之处,但只要高校能够有其充足的重视,对课程安排、师资队伍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不断的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在陕西地方高校的开展一定能走出困境,得到长足的、理想的发展。
作者:吕博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第八篇:高校学生形象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形象越来越重视,好的形象不仅让人增加自信,提升幸福指数,而且对个人求职、工作、晋升和社交、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还在大学校园读书,即将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学生来说,了解职场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对其毕业后的就业、找工作,至关重要。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一个单位的形象不仅靠各项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条件开发,更要靠每一位员工从自身做起,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员工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单位的外在形象,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是单位形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学生选单位的同时,好的单位也会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要想打赢这场求职战,美好的形象是成功的开始。
二、形象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习惯了自由与随便,言行举止粗口讳言。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为了追赶潮流常常盲目模仿,以一种不修边幅的个人形象,叛逆、粗俗不讲规矩的个人行为作为争相模仿的榜样。甚至常有不文雅、不健康的现象,这一切都源自对正确的形象美缺乏认识。我国现行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大多以强调文化课和理论教学为主,几乎很少涉及到美育教育,更不用说个人形象与社交礼仪。在求学生涯中,小学、中学、高中期间在校中穿着的多为校服,对美好形象缺乏认识,部分家长又未能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为了省心省事在日常生活中也让孩子穿着校服,因此孩子对形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衣着整洁的单一程度,缺少对服饰文化美学的理解与认知,致使现今步入大学校门后,学生在个人形象方面要么过于传统保守,要么过度夸张,衣着装扮不合时宜、不伦不类。穿着常常不分场合、不分主次,给人一种衣不得体的印象。每当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很多毕业生为了凸显自己在形象方面的优势,常常有悖常理地去做一些迅速改变自身形象的行为,通过一些表面的甚至是很无知的途径去了解礼仪与形象方面的知识,这种急于求成的行为常常会适得其反。而部分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对市场上出现的良莠不齐的个人形象的相关资讯又缺乏一定的分辨力,我们常常会看到男生头顶造型怪异的发型,或染上五颜六色的发色,或是身着并不适合自己的服装,老气横秋的衣着装扮;而一些女生则以漂亮、性感作为追求目标,拍摄一些性感暴露的个性写真照用作自己简历的形象照,有的甚至不惜血本花费巨资去做一个“人造美女”,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例如国内2010年11月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一度引发媒体的热议,甚至连英国、美国等都对此事表示了极大关注,认为该事件反映了中国社会目前“渴求美丽”盲目追求美的现状。近年来高校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迫于求职压力,盲目整容,而一些无良商家也为了自身利益利用虚假广告吸引了一定的爱美人士前往,部分人耗费了大量钱财,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美容不成反而毁了容,甚至危及生命,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而忽视了美的真实本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在林林种种的服装风格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装扮、如何打扮得体面而有风度、如何在各种场合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品味,展现自身魅力。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作为一名在高等院校里担任了十几年服装设计、化妆造型及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深知教师的自身形象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每次课前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形象进行精心设计,除了展现给学生和蔼可亲和诚恳的教学态度外,更着重于自己专业形象的营造,这样不仅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我也常常引导学生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美,养成对周围事物怀有积极、热情、好奇、关心的态度,并善于发现它的美感,这就是对学生美学意识的开端与培养。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对美缺少发现。近年来,我常常被邀请到各大院校进行个人自我形象设计的讲座,并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设了《时尚化妆与形象设计》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我从各个方面去谈什么是真正完美的个人形象,对学生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塑造美是有规律可循和需要智慧的。在讲座中,我把许多和他们同龄人的造型前后照片进行比较并铺以讲解,时常引起了阵阵惊呼。在讲述的过程中,使学生们逐渐明白:美不是盲目的、花巨资就能买到的,她不需要依靠整形外科手术、也不需要追求名牌的服装,她需要我们具有美的智慧:在高雅的品位和有限的金钱之间取得平衡的智慧、了解人的智慧、了解自己的智慧、选择服饰的智慧、色彩搭配的智慧、衣橱管理的智慧、掌握彩妆技巧的智慧,凭借这些再辅以恰当的形体仪态、言语艺术、礼仪知识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就能从内到外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些都激发起了学生对自身形象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触动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这样的讲座和课程通常座无虚席,这也是普及形象美知识的一个绝佳机会,作为高校教师我常感到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三、形象设计的内容与特性
形象是物体外在的形态和相貌,设计就是计划和创作。形象设计是集美学、心理学、造型美学、服装学、美容学、发型化妆设计学乃至礼仪、语言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象设计涉及面非常广,它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形象设计主要是针对生活中的人或物的外表进行包装和塑造。这里所说的“包装”不是“伪装”,而是通过适当的修饰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并根据本人的角色需求、职业需求和场合需求来建立和谐完美的个人形象。在自然人成社会人后要对自身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包装与塑造,其中包括体型要素、发型要素、化妆要素、服装款式要素、饰品配件要素、个性要素、心理要素、文化修养要素等方面。个人在生活中的形象完善和提升是个人形象设计的本质,这样有利于帮助个人追求品位,提高自信,找到真我,并创造个人风格、呈现个人魅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在个人形象方面都有着同样的困惑——面对新环境和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装扮上应该如何进行从学生这一角色到职场中人这一角色的转换。这是一个对自我形象认知度把握得好与不好、适度与否的问题。身穿名牌或是穿得漂亮就是美好的形象吗?其实不然,形象设计不等同于简单的穿衣打扮。她是以形式美、情感美相互融合来作为评判标准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对自然美进行分析、研究和利用。形式美主要包括了色彩、造型、比例、均衡、视错、节奏、韵律等几方面。人的美是由内及外的过程,美是在自然基础上加入人为修饰,她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完美个人形象就是让个人的内在与外在实现和谐统一,把个人风格、容貌、行动、礼节与声音等方面有机协调,从本质上讲就是变化和统一的协调,并在视觉上寻求一种和谐。情感美的基本原理是求真求善,合乎礼仪道德规范、合乎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其基本原理和法则是着重强调自身仪态与道德的统一协调性,使个人精神面貌表现出一种健康、自信、积极的状态,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性和生命力的鲜活形象。如果将人的身材相貌、服饰比为硬件的话,那么文化修养及心理素质则是软件。硬件可以借助外力来塑造和变化,而软件则需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修炼,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当“硬件”和“软件”两者合二为一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后,精神方面的需求开始与日俱增。人的审美进程由最初对人的自然性的崇拜、安全的需要,发展到对社会性的欣赏,到时下注重对个人魅力修养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这种追求尤其表现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上。个人形象伴随着精神需求开始出现高要求与普及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形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拥有美好的形象不仅能让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信心,还有利于建立起与人沟通的良好平台,为将来成功就业创造便利条件。毕业生在求职时得体的个人形象犹如一份合格的视觉简历,关系到求职的成败。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形象沟通的“55387”定律:一个人的外表造型占第一印象的55%,38%是透过肢体语言,7%是透过语言表达,这在美国已经是统计证实的定论。个人形象虽然在信息传递中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却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反映了人的性格、文明程度,显示人的心理状态、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摆在现阶段大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培养其自身职业形象意识。
四、在高校普及形象设计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想要在第一时间传递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个人魅力,在职场的竞争中打好第一仗,需要得体的整体形象。现今社会,形象设计不再是明星的专利,各行各业也都掀起了为员工进行形象培训的热潮。伴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各类形象设计和色彩顾问、礼仪公司、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他们的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行为,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在一些高消费群体和在职人员,并且学费和咨询费都相当昂贵,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承担。但80后、90后的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前途和希望。他们的个人形象会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和求职的成功率,而就业率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这一人才培养基地的生存。因此,无论从发展的眼光还是战略的角度来讲,在高等院校所有学生中开设形象设计艺术教育并使之普及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更多的人能理解美的真谛,为热爱美追求美的学生做好形象设计艺术教育,将专业的、系统的塑造美的技巧深入浅出地在学生中普及。从整体形象设计的方方面面为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训练,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修养全面的优秀人才。既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实力,也为培养大学生的完美人格、提升日后生活品质乃至创建和谐社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结束语未来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国家宝贵财富,还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生力军。因此,在大学生中开设形象设计艺术普及教育课程,尤其是开设能适应各个专业的形象设计公选课,是十分必要的,各大院校应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建立和巩固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当大学毕业生们拥有了良好的外形和优雅的谈吐举止,在面对竞争激烈并日趋白热化的就业市场,能在个人形象上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必将占有明显优势,可以大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反过来也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能增强其领先地位。在提倡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校中推广与普及形象设计艺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黄焱冰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第九篇:高校影视艺术教育
摘要: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更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先缕析了影视艺术教育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尔后以云南为例,希望在进行影视艺术教育时通过少数民族电影的鉴赏和读解达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艺术教育”一般来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美育,它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所探讨的“影视艺术教育”属于广义上的“艺术教育”。
一、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
“影视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要与某种艺术形式发生关系,比如读小说,听音乐。但是当下,人们接触电影电视的机会总是远远大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收看着各式各样的影视节目,可以说他们是在影视节目的包围圈里成长起来的。其次,影视艺术是通过视听媒介传播的,并且发展迅速,冲击着人类认识世界、思考自身、传承文化等一直以来使用的传统媒介———文字,事实上它已经在逐渐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再次,影视艺术作为综合艺术。它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它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它看似轻松,仿佛就是生活的简单模拟,其实它非常复杂,需要通过编导演摄录编等多个部门通力协作,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它的构成方式十分复杂,完全不同于文字,需要人们建构新的思维方式才能透彻理解。影视艺术教育起步较早的是美国。它在60年代就已经有205所大学开设了3000多种不同的电影课程。70年代随着电视业的异军突起,1000多所美国大学相继开设了电影电视课程,学生达到10万人,但其中电影、电视专业学生仅有3万人,可见影视艺术课程已经成为广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基础选修课。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许多国家,也都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教育。瑞典甚至将电影艺术教育纳入艺术和社会科学的教育体系中,中小学即开设电影课程,而且作为第三外语来选修,甚至要求全体公民都必须掌握这个媒介。①与国外影视艺术教育发展情况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影视艺术教育大多还是针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远未达到将其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程度。1985年随着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原国家教委1996年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强调大学影视鉴赏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影视艺术鉴赏课程这才逐渐成为高校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即便如此,我们仍应看到差距。首先,课程教师欠缺专业水平。许多高校的影视艺术教学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担任的,其中以中文专业居多。这或许是造成学生看电影只听对白、只关心故事的原因。影视语言与文学语言千差万别,其表意系统完全不同。简单来说,文学叙事只有通过文字表意,而影视叙事则可以通过声、光、色等等,其表意系统丰富繁杂,文字只是作为一种元素包含在其中。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曾说,作家写作是在使用语言,而电影导演每次创作都是在发明语言。其次,教学手段存在误区。很多教师认为影视艺术教学就是随便给学生放放电影。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学习声音语言,接着开始学习文字语言,学了那么多年,仍然不能理解许多历史文学名著的真正意涵。可为什么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影视语言就不需要学习呢?文盲并不是指瞎子,文盲指的是不识字的人。面对涵义丰富的影像,又有多少人像欧美人阅读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瞎猜瞎想呢?再者,文学教师向学生推介阅读书目的时候总是推荐一些历史名著,并交代用心耐心地阅读。可为什么在影视鉴赏课上放的都是一些娱乐电影呢?难道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也能成为供学生拜读的经典?再次,课程时数有限。大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文章。面对影视语言,很多学生都是在进入高校后才开始学习的。面对视觉信息主导的现代社会,如果不加以教育引导,其结果就是一个视觉文盲,终将被时代淘汰。如何改进?首先,注重影视艺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专业了,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不会走弯路,才能优质高效的学习影视艺术。其次,使用专业影视艺术教材。目前影视艺术鉴赏类基础教材品目繁多,参差不齐。我认为有两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影视简史与影视理论基础,二是影视语言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才不会在单向度的光影面前错过正确解读电影的密匙。再次,增加课时数,培养学生实际感受和操作的能力。多看的同时,教师还要多讲,引导学生理解影视作品的主旨意涵、欣赏影视作品的妙言绝句。第三,提高影视艺术课的电教化水平,毕竟影视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第四,选择专业的考核办法。必要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就像学习外语多听多读的同时还要多说多写一样。无论是平时的形成性考核还是学期末的终结性考核,都要注意专业化。比如,写影视评论绝不是写写主观感受就了事,而是要以影视作品为本体,结合专业理论来谈好坏。作品的好坏绝不等同于个人的好恶,它是有标准的。第五,培养影视思维。当今时代视觉文化充斥整个世界,没有影视思维便难以理解这个世界。最后,建立从中小学,到大学逐步加深多层次的影视艺术教育格局。这是我们目前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世界各国重视影视艺术教育,不仅在于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美国就是凭借其强大的好莱坞将他们的文化推介到了世界各地。美国电影虽然有着七彩的外壳,但无论何种类型影片都有着稳定的精神内核———精致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被电影多彩的文本层层包裹,而这文本则包括了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美国好莱坞横扫全球电影市场,不仅攫取了大笔财富,更推销了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振兴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五千年来56个民族共同铸就的。中国拥有无比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民族习俗、民族艺术、民族语言等方面,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城乡逐步现代化,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不要说汉族的孩子,就连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对待自身的文化都表现出一种不关心和没兴趣,这是令人痛心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不应只挂在嘴边,而应采取行动。下面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通过少数民族电影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目前,云南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云南民族文化概论等课程,这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对书中所描述的各类民族文化,学生们常感困惑,毕竟光靠想象是不行的,去到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实地体验又不现实。这时,有些教师会选择播放一些民族歌曲或照片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可少数民族电影为什么不常被选择?除了电影时长与课时长短的矛盾外,电影内容的解读讲授与学习领会也并非一件易事。但如果将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课程相结合,其效果可能不错。根据赵仲牧先生的“文化构造理论”,文化可以分为三层结构: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观念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作此划分,具体来说,“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是指少数民族通过劳动加工、制作和创造的一切可观察的感知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人造景观以及少数民族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行为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少数民族观念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特有的情感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②。影视艺术作为时空艺术,正是全方位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但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由浅入深的编进电影却并非一件易事。“云南作为我国拥有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少数民族电影的摄制工作。”③“首先,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在云南各时期少数民族电影中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从开创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辉煌的《山间铃响马帮来》到如今献礼十八大的《阿佤山》都很好的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以及旖旎的自然风光……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漂亮服饰等都没有落下,如《五朵金花》中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春祭》中傣族姑娘身着的窄小胸衣,花色或深色长筒裙等。其次,少数民族行为文化在此类电影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同时也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少数民族歌舞和以少数民族独特恋爱方式为代表的各种风俗习尚是电影中行为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花腰新娘》……着重表现了花腰彝的歌、花腰彝的舞以及花腰彝的各种习俗风尚……最后,少数民族观念文化……《阿诗玛》、《孔雀公主》等……他们分别改编自撒尼人世代相传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和傣族的叙事诗《召树屯》。……语言不仅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发展变迁更是民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婼玛的十七岁》中民族成员之间的对话采用哈尼方言倒是显得自然‘有味’。”④由此可见,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许多电影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但同为电影,却有优劣之分,同为少数民族电影,却也有不同层次的民族特色之分。教师在给学生播放少数民族电影时,既要注重电影的品质,也要注重民族特色的层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才能把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电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除了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还可以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种鲜活积极的形象,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民族认同、唤起民族自豪感,因为少数民族自身才是其文化传承的最佳主体。
三、结语
过去,书面文学很好的记载了各族文化,传承了文化精髓。现在,影视正在发扬和传承着各族文化。加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不仅将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人起到应有作用,更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怀强 李倩 单位:云南开放大学兴义 民族师范学院
第十篇: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教育
摘要:实践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分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原则、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置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教育;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公司苦于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一些大学只重视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要将设计与技术相结合,而目前一些高职的艺术教育并不是教授学生最前沿的设计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最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我国的实践教育起步较晚,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高职院校转变理念、探索实践教育新途径势在必行。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实践教育环节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实践教育。
一、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实训基地这一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习等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嵌入式教学,将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和专业的培训计划结合起来。艺术教师应通过发展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公司、虚拟培训,模拟各种场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训基地可通过大量的素质教育课程、特色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借此平台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真实的训练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载体,因此,各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应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应积极争取相关企业的支持,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实训基地,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渠道。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创新建设和多渠道建设。在培训基地的运作和管理中,企业可以通过整合管理模式、资源共享等途经提高生产效率。
三、采用全程教育实践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全程教育实践法,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室内设计专业可把教学搬到工地现场,将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相结合,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短,但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模式不清晰和培养层次不鲜明等问题,教学实践无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学效率也受到影响。
四、突出职业岗位培训,实现学科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职业岗位培训可以让员工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与注意事项,提高其工作能力。职业岗位培训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职业岗位培训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激烈竞争的紧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职业岗位培训能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教师应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企业实际需要,做好培养规划,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由学科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的转变。同时,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尤其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帮助学生开发潜能。
作者:周玲 陈龙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成本管理分析
- 下一篇:浅析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