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意识形态研究

时间:2022-04-15 04:17:47

导语:高校艺术教育意识形态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艺术教育意识形态研究

一、社会转型期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在市场经济、复杂的社会现状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下,面临被消解、被弱化甚至被改造的严峻考验,也面临信息网络化、全球化、阶层分化的挑战。高校艺术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这些复杂的问题,如何与时俱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地开展工作是社会转型期高校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社会意识形态现状

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现状首先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原有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某些内容和实现形式的消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利益格局使大学生对自身物质利益追求成为正当权利和正常的人生追求,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己负责的态度,使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以更实际、更理性的态度衡量、分析、评判一切的现实问题。“这些使传统意识形态控制力有所弱化,导致大学生对过去接受教育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统一而权威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由认同开始走向迷惑和部分的质疑。”[1]其次,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异常复杂多变的现状。当前,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既有封建主义意识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回潮,也有外来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演变;既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也有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所谓修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出现了“全球化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终结”等言论,这些实质上是以融合和消亡意识形态为面具的隐蔽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式,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向全世界扩展和渗透的工具。当前国际利益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社会意识形态较量形式的间接性、隐蔽性也给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很大威胁。“意识形态斗争往往与复杂的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等问题相交织,在国际交往中很难清晰地分辨出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线索,而且社会意识形态之争往往以文化或文明的差异与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错综复杂,难以定性。”透过国际利益关系就能发现,这些在文化交流中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战略,实质上是指在实现对中国民众民族传统意识的消解、原有生活方式的改造、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

2.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度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转型使文化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交流与发展,艺术教育与审美欣赏以强大的物质保障为基础,同时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生活与思想认识的多元,使单纯娱乐成为较为推崇的休闲方式,大众文化内容“快餐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有相对应的精神文化生活来衬托,而客观地说,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艺术并没有较为及时地与社会发展相同步。高校艺术教育在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认识肤浅片面的大环境下,面对接触新事物较为敏感的青年学生群体,它所承受的困难与责任是较大的。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社会大环境给其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带来了强大的挑战,它所背负的社会责任从来没有现在这样艰巨,也从来没有这样困难,因为它面临的不只是国内社会转型的强烈变化,它还背负全世界面临的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与阶层分化的影响。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传播的跨时空、持久性、探索性、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隐匿性以及生动的表现手法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在思想动态上的把握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发挥艺术教育在受众人数、控制权、主宰权上的优势也是当前高校应考虑的重要问题,高校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上要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给予更多的信任与支持,整体提高高校在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全球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互动过程,全球化本身同时是伴随着强势的西方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的过程,从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带来冲击。全球化的影响考验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原有的高校文化环境已被打破,高校在开放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也就更强。社会阶层分化也使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来源更复杂,在毕业生就业的分配中也要面对阶层的进入问题,这些都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抉择,这些也间接影响着高校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的导向。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拓展,“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正发生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化和分层。由原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成十个阶层,已经产生剧烈分化”[2]。“各阶层之间在利益追求、政治参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产生一系列的冲突,不同的群体在价值认知、价值评价、利益认同上会存在明显的差异。”[3]这些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矛盾和冲突最终一定会被反映和表现在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中,并且呈现复杂加剧之势,这必然对高校艺术教育意识形态引领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社会转型期高校艺术教育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主要目标

意识形态具有对社会成员的协调性、整合性、教化性和疏导性,以及调节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倡导共同道德规范等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借助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整个社会当中确立起核心价值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指向”[4];高校艺术教育应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价值共识,从而用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来引领学生勤奋学习,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增强和谐社会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艺术教育应弘扬宣传和谐意识形态,以理论为基石,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统摄与激励,在学习生活和校外实践中指导和建设和谐的意识形态,在学生中产生正向合力,使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成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先行者与感知者。

三、社会转型期高校艺术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意义

知识分子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探索主体,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是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探索主体,是因为他们肩负时代的使命,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品性:他们是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相统一的政治责任意识群体,不断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他们担当道义和社会创建相统一的政治使命,是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分子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的群体,他们也是社会的良心、人类价值的守护者,高校是知识分子生存成长的基地,艺术教育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表现形式和新颖别致的艺术表现力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社会转型期高校艺术教育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具体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这些论述是今后高校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形势下,国家在教育领域所制定的新的意识形态,高校艺术教育也应遵循此指导,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1.高校艺术教育应坚持关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人的主体性得到初步的释放,“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其意识形态引领的主旨。高校是国家、执政党及社会意识形态执行的主阵地之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实阵地,贯彻并实行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是高校最重要的社会责任。高校艺术教育应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各种知识论坛、社会活动,促进艺术教育在全校的传播,使学生在专业精通的基础上掌握更多专业外的知识和技巧,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知识结构更合理,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青年人才。

2.面对社会多元化,高校艺术教育应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社会转型期社会多元化的积极影响在增强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难以回避的消极现象。经济成分、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高校艺术教育应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艺术教育在具体的专业教学、学校艺术思想的普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中要利用艺术教育广泛、生动的特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国家与执政党坚守的意识形态思想,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发挥艺术教育的特有魅力、生命力和强大的指导作用,并以足够的自信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3.高校艺术教育应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转型期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人民带来灾难。同志指出: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高校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高校艺术教育应根据接受对象的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高校艺术教育应坚守其社会责任,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高级知识分子,在高等院校范围内以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背景、专业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表现形式,向教师、学生传授知识并展现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宣传国家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高校艺术教育应坚守的主要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高校艺术教育在传播的内容方面不仅要注重文化内涵,还应考虑受众高知群体的具体特点,“善于运用大众文化中许多对理想人格的养成、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扩展阵地、发挥作用”[7],坚守责任。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要形神兼备,更要有深度、有品位,反映高知群体的社会责任与知识分子对社会强大的良心,关心社会、关爱学生、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在知识传承的过程中,抒写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教育历史。

作者:杨晓华工作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