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况与趋势

时间:2022-03-28 11:33:00

导语: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况与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现况与趋势

2O(拓年4月8日至9日“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博士论坛”在扬州个园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等地的艺术学博士和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围绕当代艺术教育中的扩招问题、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问题以及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

东南大学程明展博士:有许多老师专家就本科扩招问题进行了探讨,我沿着这个链条针对硕士研究生扩招谈谈自己的想法。研究生教育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人数成倍增加,从最初的一万多人,到98年的七万多人,再到04年的33万多人,速度迅猛发展,由于扩招带来的一系列的链条反应,研究生也经受市场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有许多高校已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从目标定位上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换。艺术专业也存在扩张问题,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应如何定位?一、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生教育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研究生的目标定位应该坚持个性化的精英教育;二、招生数量定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多会在时间精力等多方面影响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效果。三年在校生的数量应控制在每位导师十五人之内。能使导师在指导的时间上予以充分保证,指导的方法上有更多思考,从而保证研究生的质量;三、教学方法定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艺术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专业水平和素质良芳不齐的情况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不能批量生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个人特点挖掘个性潜力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保证研究生在其研究领域深人学习,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陕西师大艺术学院.lJ院长冯民生教授:美术生源基数的增大并没有使生源的质量提高反而有每况愈下的现象。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想方设法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为社会负责,为学校负责,为学生负责。从客观上讲,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这是不可能的,社会也接纳不了,这里就有分层次教育的问题,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各有所长,各尽其能。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老师研究教学规律的不多,都跟着社会潮流跑,学生四年出来后,水平没有提高。去年我们学校的就业率是68%,在陕西高校还算可以,今年管分配的老师说30%多,这是社会的问题,我们管不了,而用人单位则告诉我们说,你们的毕业生质量在下降,有两个中学到我们学校来要人,两个名额,报了二十多个人,在专业考试的过程中,基本技能不强,考试的结果我都觉得脸红,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担起责任,如何把我们的产品合格地送上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至于是社会的压力间题,管理模式问题,不可能是我们短时间能解决的。

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要办好首先要给学校进行定位,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特色,这是美术扩招以后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在这个基础上充分的把老师的责任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合格,就业率肯定会下降,社会压力,政府压力,考生的报怨,都会被引发。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教师的责任应该具有现实意义。西北大学艺术学院.lj院长屈健博士:近年来,由于艺术类扩招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实际上反映出了在一定程度上,目前艺术教育的办学方式已经冲击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对艺术的接受观念。反过来说,就是社会怎么评价目前的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中的扩招。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艺术教育是否过热?我曾经看到过有国内著名专家对艺术教育过热提出过激烈的批评,我也同意其中的某些观点。但我觉得,有些问题还可以再作一点深人的分析。首先,一个事实大家都能看到,近年来艺术类中应用型的学科如艺术设计、动画、新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招生数量的确有很大的扩大,而纯艺术专业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并没有扩招多少,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应用艺术专业具有它的市场需求,所以才会出现众多考生争报的局面,这也应该算是一个市场的供求关系。现在说过热,似乎还缺乏让人信服的证据。

二、扩招有没有好处?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扩招使一些具有特别天赋的青年人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尊重。在以前,传统的观念是学理工科是第一选择,学文科是第二选择,很少有人注意到艺术,因为艺术是弱势群体,那么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用理工科、文科的尺度去要求,他就上不了大学.而艺术类的扩招,由于在专业技术上有比较高的要求,在文化课方面的门槛上就降低了一些,就为这一批具有特长的可塑之材提供了机会。

三、扩招的负面影响在那里?扩招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扩招,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一些学校不顾自身条件,在师资、设备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也加人了招收艺术类专业的行列。

四、关于艺术类就业率的评价问题。不同于其他专业,艺术类专业是一个具有一定个体特征的应用型专业,有其特殊性,据我对所知的某些高校的粗略统计,艺术类学生本科毕业后,大约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读研,50%一6O%人选择工作,大约还有2O%左右的学生压根就不想找工作,他们在自己单干,做自由职业者,但他们通过个体劳动—设计或其他自由艺术工作,解决了生存问题。所以,仅以就业率来衡量艺术类专业是否冷热,也就缺少了准确性。上海大学艺术学院顾平博士: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在理解上是否到位,是否有偏颇,这是件耐人寻味的事。宏观的艺术教育,我们有着许多人在关注,政府官员、本领域学科专家、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全社会,人们都知道艺术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然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艺术对于人的价值。举例说,艺术也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就同文学一般。对于一个受过文学教育的人,他必定可以掌握文学语言,并用之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只是在程度上与准确性上有些差异而已。可是受过艺术教育的孩子们,有几个可以用美术的媒材或是音乐的乐符来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情感的丝丝触动?艺术教育仅仅围绕写实与架上,仅仅以单一的传统美学标准来教育影响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然而我们还是在一直这么做着。我觉得,我们的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现实与理想相脱节,表面与实质相背离。

南京艺术学院任大庆博士:在目前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暂时不会改变的情况下,我想,就从“责任”这个话题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吧。说个很小的例子,去年我在南京的一所学院兼职上美术史论课,许多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对上课不感兴趣,大家谈到的注意力不集中、打磕睡、旷课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也都有着明显的反映。其中一次上课时,居然有个学生在课桌上狠狠写下了八个字:“学校给了我们什么!”后面还加了一长串的感叹号。学生对当前国家的教育制度不满,对学院的课程设置不满,对自己生活现状不满,这绝不是一种个人现象,而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普遍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在学生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及时拉他们一把,正确地引导他们的人生追求,对于未来,无疑是有着相当意义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朵朵博士:我可以说是由中国第一代设计教育制度培养起来的学生。从以动手实践为主的设计类本科、硕士教育,再到侧重于理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可以说我自己便亲历了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成长过程。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一位德国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界提出的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我觉得其中有一点正是本人在接受国内的设计教育中所感受最深的:即在国内的设计和设计教育中缺乏对本土文化的强调;而设计类的学生,尤其是工业设计,信息设计类的学生,往往更多地倾向于关注国外的技术与动态,对自身的文化一无所知。那么国外的专家为什么如此强调设计中的文化?我想首先应该看看他们所处的社会中对于设计和设计师的定位。

在国外,譬如在北欧,设计及设计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中国要高。杰出的设计师往往如同体育明星,或电影明星一般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推崇,因为他们被赋予的是改善人们生活,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美丽的角色。而正是这些让设计师们更需要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了解潜藏于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而反观我们国内的设计及设计教育状况,情况却不是如此。我认为设计教育应该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针对纯技术类应用,侧重于电脑操作一类的职校,技校教育;对高一层次的本科设计教育,应该有一定的精英意识导向,让学生除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多了解自身文化,这不仅是在教学中设置通识性的课程,而且有机会的话,最好能通过亲身经历、触摸一些器物,培养起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文化底蕴,才会引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而这种精英意识,在国外的设计师中也是常见的。

中国人民大学薛哗博士:我以为讨论的中心己经不是该不该招的问题,就事实而言,艺术院校的扩招已是大势所趋,而且这同样也是其他院校和专业面临的现状。同样,由扩招带来的诸如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并不仅仅反映在艺术专业上,也是其他专业需要面对的。至于扩招中,什么专业扩,什么专业不扩,又涉及到一个供求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从来都是有需求就有供给的,教育也很难脱离其中。如在我们的美术专业中,这些年应用类美术在不断扩招的同时,纯艺术专业就面临很严重的缩水,我们从每年高考报名情况来看,报纯艺术类的考生人数门可罗雀,反之报考应用类的考生则如过江之娜。究其原因,无非是社会对于应用类人才的大量需求。所以,关键不在扩不扩招的问题,而是扩招之后如何教的问题。

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我认为从教者一定要清楚当下艺术院校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意识到社会对我们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本科教育目的不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和大师了。当然高标准、严要求固然应该,但在由扩招造成生源普遍下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条件下,显然本科教育已不再是阳春白雪了!十多年前艺术院校一个专业只招几个学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要求从教者要看清形势,审时度势。我个人认为,那些眼高手低、沾沾自喜只会纸上谈兵的就业竞争力甚至无法与职亚学校出来的学生相抗衡的大学毕业生,是对我们高校艺术本科教育的极大讽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lJ院长张乾元教授:讨论“当代艺术教育”首先应理解什么是“当代”。当代不同于传统,今日信息社会的“当代性”意味着各种学科的分化、差异、交叉和各种门类分支的多元、复杂、冲突等,传统观念在不断消解和转变。因此,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事物的美丑,不能用一种模式来看待事物,现代观念应是多元的、包容的。“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学习艺术不一定是量变积累必然产生质变的过程,很多人在艺术领域辛苦一辈子最后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艺术更强调灵性、悟性、才情等,这一点很特殊。再者,“艺术教育”的方法、途径也极为特殊。

一个艺术水平很差的教师,教哪一级的学生都是害人的,艺术的起点从一开始就要求很高,很专业,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当代艺术教育”存在多元、快捷、变动、通俗性、市场性等文化特点,对其现象分析和策略研究必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当下高等艺术教育的“扩招”是时展的结果,人口膨胀带来学生数量的增多这是历史的必然,不能因为“扩招”而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和不解。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扩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数量增多,质量下降,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师资水平的“浅”。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技术性严重不足等问题,艺术教师的学历、职称达到了,但没有艺术的真才实学,含金量不够,如何提高教学。第二,教学心态的“浮”。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不尽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并不是一个老师带多少学生的问题,艺术水平高又敬业的教师太少了。第三,教学的“功利性”强。教师教学以赚钱、满足工作量为目的话,师德、方法、手段等都会出现不良后果,教学示范可做可不做,具体到个体可辅导可不辅导。第四,学生也同样存在如此的情况。学生起点低,专业水平“浅”;学校管理和要求不严,加上艺术考试评分标准又相当宽泛,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学习进度缓慢,心态极为“浮躁”;学生以拿文凭为目的,以市场就业为方向,价值趋向复杂,各有各的想法,“功利性”短促而直接,就业后因实际水平有限或兴趣、环境改变而改行者不计其数。这两者互动并存而恶性循环的情况造成目前高校艺术办学的普遍浮浅和极端功利性,这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规律本身的非功利性产生极大的矛盾。艺术创造恰恰需要技术不断纯化,技法不断提升,精益求精,不能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