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民族艺术发展艺术教育探索

时间:2022-03-28 11:30:00

导语:发扬民族艺术发展艺术教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扬民族艺术发展艺术教育探索

为交流艺术教育领域研究成果,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杭州•艺术教育高峰论坛”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主办,于11月6日—7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以“交流全球化语境下艺术教育经验、探索艺术教育的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四十余所艺术院校专家、学者。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说:“浙江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古越先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把教育放在国策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尊师重教成为浙江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和发达的教育事业使得浙江成为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之地。千百年来,浙江不仅大家硕儒辈出,而且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艺术领域都是代有才人,独领风骚,对于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创造与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近现代浙江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当推艺术教育。由蔡元培先生于1928年创办的国立艺术院,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先河,成为当时杭州西湖边最亮丽的风景线。”杨建新在致辞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艺术教育和整体教育事业一样,搭上了浙江文化发展的快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新时期。近年来,几乎浙江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先后创办了艺术教育专业。特别是2005年国家学科的划分,将艺术学从文学类中剥离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而近期浙江省委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则给浙江文化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弘扬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李准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选择”专题讲座中,言简意赅地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伴随着跨国贸易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生产诸要素包括劳动力、设备和市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

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个客观的情况是“全球化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其中美国有着无可比拟的实力优势和资源强势,俨然是历史上自罗马帝国以来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因此,也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政府清醒地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勇于和善于与时俱进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最近几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显著贡献。提到“文化”这一概念,李准认为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商业形式,不只是一个经济事件或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信息强权”。综观当代文化世界格局的变化,美国正在倚仗其综合实力向全世界文化市场大举扩张和覆盖,并凭借着语言优势,通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迅速向其他文化渗透。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应该主张文化多元化,维护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变化提供了根源,有益于人类的当代和未来。随着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呼声更加高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努力越来越有声势。回顾十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努力,国际上参与这项事业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此类活动逐步趋于日程化、组织化、经常化,并往往以公约的形式对活动成果加以确认,在大声呼吁、制造舆论的同时,这种努力是趋于理性和建设性的。

李准说,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但与世界文化强国相比,无论是舞台剧还是国产电影均存在较大差距。在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要进一步审视、确认、铸造我们的文化优势。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吸引力。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设立了“孔子教育奖”。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注重文化建设”,及时更新传统文化观念及思维方式,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原创能力,提高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抢占当代科技理念、理论思维和审美方式发展的制高点。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通过对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比较,认为“弘扬民族艺术是新世纪艺术教育的中心任务”。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方面的危机,这是21世纪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民族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似乎已经“全球一体化”了,这种全球一体化的文化对民族文化构成了威胁,因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建立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之上,如果全球文化一体化,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民族还能不能存在下去,便是问题了。许多有识之士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提出了“文化多元化”的口号,指出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不能变成一体化,如果全世界都只有一种文化;只穿一样的衣服;只看同一种图画;只听同一种音乐;只跳同一种舞蹈;只唱同样的歌剧……这不是人类的进步,而是人类的倒退和不幸。

杜亚雄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科技的兴起,信息技术的革命,资本的跨国、跨地区联合使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在文化方面的特点却不是全球化,而是多元化。许多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文化界提出的口号是:“消解中心,复苏边缘,反对同一,追求多元,不屈从权威,不满足现状,创造新模式,冲破旧框框。”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艺术,因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都得到发展,才可能创造人类多元文化的未来。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不但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人应当对世界、对全人类负起的一个重要的责任。因为中国的传统音乐,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他说,中国不是一个在艺术上碌碌无为的国家,古琴、昆曲等都是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只有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发展好,才能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才能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艺术。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为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服务,应该在继承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来补充营养,丰富自己。我们应当看清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潮流,认识到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上海大学蓝凡教授以“谈艺术教育的打通问题”为题,提出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环境下,现代艺术的发展问题。文化经历了第三次转型,中国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需要我们在比较中寻求发展。传统造型艺术向摄影等现代艺术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客观上要求艺术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居淮教授认为,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遭受了屈从性、单一性的威胁。文化霸权主义制约了弱国文化的发展,是世界多元化发展的陷阱。各国文化应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维护文化民族性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性,以求“多元共生”。

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教育必然要适应新形势,重新定位。许多参加高峰论坛的专家现身说法,以多年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当前艺术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振濂教授以其工作实际为出发点,认为在大学里,需要一种超越于每个单科的,抽象到艺术层面的,既包含又高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的有具体分类的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当前艺术教育的现实矛盾是,艺术学生接触的是具体的艺术门类而非抽象的艺术概念,技能行业色彩很浓,这与中文系等从基础开始的文科教育不同,并由此导致了技能开发与心智开发不成正比。他指出,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开发而忽视了心智的开发,对其心智开发的指标与要求模糊,从而造成学艺术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新时期的问题是艺术类学生缺失基本素养,这其中有体制的问题。特别是高等学校扩招后,不可避免地出现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的滑坡,从而导致学生专业能力、整体文化能力的下降。因为学术积累是相通的,所以艺术教育不能因为专业独立而狭隘地排斥基础知识教育。陈振濂认为当代艺术教育的形式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只术不学、只学不术、先术后学、先学后术”。“学”指的是思想、研究;“术”是指制作和实践。“只术不学”指的是师徒授受的教学模式,例如越剧等艺术门类现今还不可能进行学科化教学;“只学不术”指的是中国艺术研究所等机构所从事的理论、论文著作等;“先术后学”指在各类美术、戏曲、舞蹈艺术学院内所存在的教与学模式,而此类单科艺术学院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中国艺术教育的主流;“先学后术”这种类型主要存在于现今的综合性大学,此类学校具有很浓的学术氛围,因此在学生的心智开发方面占有极大优势。这四种类型构成了艺术教育的基本格局。

针对艺术教育办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的现状,陈振濂呼吁艺术教育要及时更新观念,避免办学的低水平重复,否则将制约今后艺术教育的发展。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教授提倡综合艺术教育,这是古希腊和我国先秦时期就已有的优良传统,艺术学院应注重“通才”的培养。蔡元培先生说:“所谓美育者,情育也。”但艺术教育的功能应在智力、情感和感知能力等方面全面发挥。艺术是人的文化符号、身份符号,美育民族化是不变的宗旨。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民族身份的认同上受教育,在唤起民族情感的认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刘坚教授以其学院为例,提出艺术教学应突出办学特色,凝炼学科内涵。首先,弘扬戏曲艺术的民族文化品格,坚持戏曲艺术的精品教学传统。其次,精心打造戏曲学科的品牌专业,坚持“出人出戏出成果”的教学标准。最后,要注重艺术实践的规划与运作,坚持艺术个性的开掘与发展。办学特色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充实和不断显示与时俱进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建军教授通过排演舞剧《一把酸枣》,探寻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模式。

创新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上突出“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的方针。特色是艺术职业教育的生命:艺术实践是体现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出路;艺术作品是体现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艺术市场是体现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条件。品牌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是艺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丁道希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社会意义所在。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民主性,当代高等艺术教育机构要构建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营造文化“群落”;具有实用性和互通性,艺术各门类应互相综合、互相学习;现代的艺术教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对其利弊都应有清醒认识;艺术教育还有对才能的要求,注重培养突出的尖子人才,充分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坚守民族文化。张居淮认为当前的艺术高职办学既处于战略机遇期又遭遇了矛盾突显期,要在理念上以特色立校,以品牌引路。实践是保障,市场是检验。艺术高职办学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田恩荣教授介绍了上海戏曲学校昆曲专业的中高一体化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从基本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做起,进而学习本专业的较高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艺术教学要依托市场,以人为本。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易介南教授把艺术教育划分为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育体系和以经验为中心的专业教育体系。其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为办学理念,以此指导专业设置,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是好演员。教学以“一对一”的口传心授为主,不以教材而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把实践教学提到重要位置,提倡“舞台即课堂”,文化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中国著名芭蕾舞教育家林泱泱先生通过其丰富的芭蕾舞实践和教学经验,探讨芭蕾舞教学的模式。上海舞蹈学校在成立初排练了一系列舞剧,并到大学礼堂等地作普及演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练功,保持青春和自信,一方面不断学习先进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王保华着重分析了浙江省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艺术教育的功能一为提升全民素质,即美育,一为培养专业人才。针对浙江省艺术教育现状,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应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和高超的创作能力,实现自我超越;要有特色定位,弘扬本土文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具价值性,做到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市场和导向相结合,艺术性与民众性相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显得迫切而必要,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德国考富伯伦音乐学校校长马丁•柯莱恩简要介绍了德国的音乐教育现状。德国的音乐教育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院长、功勋艺术家米凯尔N.塞亚莫夫介绍了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体系。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最初是从欧洲引进的,在悠久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柴可夫斯基等优秀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近年来,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冲击,青年一代受到杂志、电影等媒介的影响,进而导致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间的矛盾激化,弘扬本国传统艺术迫在眉睫。俄中两国都是有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度,两国之间良好的艺术教育交流必定能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署的庄耿精先生简要介绍了新加坡的艺术教育情况。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其艺术教育设定为课程辅助活动,往往在演出中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新加坡政府通过设立“艺术教育奖”等奖项鼓励艺术教育的发展。民间的艺术教育也蓬勃发展,“民众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学校没有开设的芭蕾舞、声乐、戏曲等艺术门类教学。新加坡与我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民间开展频繁。

结语

在当前全国的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大环境下,艺术教育也面临着百年不遇的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每个智者的选择。在象征收获的金秋时节,“2005杭州•艺术教育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艺术教育界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外专家学者们通过探讨和交流,奉献的睿智和远见必将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艺术教育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5杭州•艺术教育高峰论坛”的举办也为此类活动开了成功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