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校的书法艺术教育重要性

时间:2022-02-16 09:11:00

导语:有关学校的书法艺术教育重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关学校的书法艺术教育重要性

一、中国书法艺术良性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蒙学”即写字教育是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汉灵帝于光和元年(178)设立了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学成后以其书写优劣多授予高官,成就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其间有一整套不断充实完善的方法,其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自秦汉至清末民初,有据可考的书学教学体系枚不胜举,而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则成百上千,至于碑学大家更是不计其数。仅《辞海》中以“书法家”为第一项的人物词条就有71条。其中,著名者如晋代的“二王”:唐之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而又持久的教育氛围是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的名家的。

教师如何做到“言传身教”,怎样使书法教育很好的得到体现,怎样对学生进行书法艺术审美教学,便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可见,想要学书法有成,必须从小开始,终身锲而不舍,刻苦训练。同时学校推行书法艺术教育,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评价多元化机制的重要体现,也是因材教育的要求,是提高国民书法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良好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地域环境

1.中国书法其实质是实用———审美功能的转换。“书法”,在《现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用特制毛笔写汉字的艺术。而“写”是: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写字”的含义也就是指为某种实际的需要而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书法”与“写字”的关系也就形成了很明显不同的两个概念:从狭义上分,“书法”指的是艺术,而“写字”是一种实用的需要行为;从广义的角度看,“书法”是写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属于“写字”的范畴,是从汉字的实用书写中逐步演化、发展起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再不受汉字内容(即实用性)的制约,也不对固定的客观事物作直观的再现,而是成为书作者凭借自身的功底和学识修养等因素,以汉字为基、抒发性情和对世界事物的感受遐想载体,通过点、画、线的造型、结构安排的变化以及谋篇布局的匠心运用,使欣赏者读时如入其境,产生联想,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更属于审美的范畴。

2.学习书法艺术有着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要求的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拥有一手秀丽有佳或者让人回味的书法字体,何尝不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门面”,更何况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净化人的心灵、磨砺人的意品、端正人的品德操守,激发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新更好更美的生活热望,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人格力量。柳公权笔谏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都在表明着人品与书品的关系问题。宋代的秦桧,本是一朝宰相,书法更是有突出的造诣,我们所常用的宋体字就是他所发明,但只因其品行恶劣而使人唾骂之。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还我河山”条幅,在外来势力入侵时,人人摹写悬挂,成为激励民族气节和抗战决心的最好教材。唐代由盛向衰转折时的一代忠臣颜真卿,更是从其书品可以读出人品,从人品可以映射书品。从他奋笔疾书的《祭侄文稿》一文,便可见他不畏奸相杨国忠的陷害,与判贼李希烈誓死抗争的民族爱国精神。其例种种,无不昭示着中华儿女注重修身养性的美德。

3.中国书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在现今有着交融的趋势。中国南贴北碑的书法历史,有着突出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地域特征,有着广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供我们学习的精华积淀。随着近现代的发展,书法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呈现出南北融合的趋势,异彩纷呈的前景,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看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状况,实行书法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现在社会风气浮躁,国人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越来越处于偏激化、边缘化、功利化的气候造成了书法艺术功能下行。林散之在世的时候,他经常写纸条(因为他耳朵听不见,交流时就写纸条),其中有一张纸条就讲,“当今时代社会风气不正,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那个时候他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社会风气就可想而知了。

也有人说:这个时代是网络的时代,社会潮流如此,不需要书法,所以很少人学习书法,这是很正常的,现在很少一部分人还在保留、延续前人的表现方式,因为他们内心需要。更多的人是不需要的,所以他们没有这样做,所谓“风行草偃,其势必然”。

凡此种种声音,其实质是一种狭义上的理解。我们推崇学校普及书法艺术教育,目的并不是要显现一种全民返古情结,不是要实现“大一统”的书法运动大潮,更不是倡导书法精英教育,所以完全不必担心“盈必毁”。我们教育目的是培养国人内心需要恪守的某一准则、境界,实际上是个人精神的一种需要、审美需要,体现的是人的综合修养(包括文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修养)整体提高,发扬的是国粹文化在审美意义上的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