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艺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革新

时间:2022-02-16 07:58:00

导语:关于综合艺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革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综合艺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革新

艺术课程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展示了艺术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前景。艺术课程打破了传统艺术分科的界限,首次在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美术)、形体艺术(舞蹈)、语言艺术(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模块式、开放、兼容、整合的教学形式。它的最终目标是在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未来社会公民。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中小学艺术课堂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不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以生态的方式突显自己的特色个性,又在交叉和融合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不同领域间开始相互渗透,激变创生了新的艺术内涵。

综合艺术课程改革一开始就遭遇师资问题,尽管国家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对现有单科教师进行了分层次逐级培训,但实施进展不理想。很长一段时期,作为基础艺术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师院校,对综合型师资培养的行动极为缓慢。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推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随着艺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能适应改革要求的大批优秀艺术学科师资,这也不断引发我们思考艺术学科的师资培养问题。”“从目前来看,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中国艺术教育腾飞的一个瓶颈。”[1]

整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契合点。对教师而言,整合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综合理念的形成,对学生来说是内化在学习过程的自觉反思。重要的是,艺术不同门类学科教师能在“基于辩证式生态观的综合艺术课程理念”之下,把最优发展并依赖于组成艺术各要素的部分和共通之点,相互交融、关联并论,从而构成一种共生共荣的生态式艺术链,让单科在整体中充盈发展,整体在部分中创生发展。“事实上,我认为课程经过统整,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会更突显。认为课程统整与学科知识相矛盾与冲突的想法,乃是不正确的。”[2]

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就是在分化与整合的运动中得以发展。在综合艺术师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

一、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对于一门新开发的综合艺术课程,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当学生学会多门艺术学科知识后,他们自己就能进行融会贯通了吗?教师在教授单科知识的同时,是否培养了学生们艺术通识、通感的能力?单科教师是如何理解综合艺术能力的?

在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都知道课程的总目标: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艺术能力等同于各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也就是常说的知识技能与技巧。这些知识技能技巧的确是艺术能力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艺术的整合与通识、通感能力,它也是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和我们培养综合艺术教育师资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达成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首先,在师资培养课程内容选择上就必须综合。

传统艺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传授音乐和美术的知识和技法为主,而且音乐和美术课往往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这种单一、分割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艺术师资培养课程统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而且在学科内容上从过去侧重于艺术知识技法的掌握拓展到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等内容,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多种艺术的交流、碰撞和互补,帮助他们在各种艺术的学习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促进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大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互为补充的完整艺术心理结构和综合艺术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感悟。其次,应围绕人文主题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人担心是否会弱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或学生只是学到一些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知识技能?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整个艺术学习过程看,学科知识技能渗透于人文主题之中,它保持自身由浅入深的逻辑体系。所以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不是不要知识技能,不是无计划地学习知识技能,而是使两者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运用艺术去表达所思所感[3]。

二、艺术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

艺术教育是一个整体的学科概念,它区别于以艺术领域作为教育学科的分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的。多门类艺术综合课程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受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刺激所产生的不同感觉、经验和印象,整合为连贯的、统一的印象。

我们知道,每一种艺术形式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而不同形式之间却有着本质内在的共性与关联,使我们有可能穿过某一艺术空间而走进另一片艺术天地。因而对于艺术的学习,不能将某一单科的技能学习作为主要途径或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尺度。艺术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开发、发展人类的几种重要感知器官,使其灵敏、和谐、高度发展,使其能以艺术的丰富方式去认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音乐教育家赵宋光先生认为:“人才素质的培养,艺术能力的培养,要靠四大器官(主要指视听等感官)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四大感官)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建造人类本质、获得高度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惟有通过教育过程,使四者立体镶嵌、互补整合,方能使人类水平的认识、情感、意志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获得高度发展”。贝尼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地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4]

这正是我们学生在校学习和将来在艺术教育第一线要提高在艺术多门类知识的整合能力,只有这样,艺术学习才能充分体现出完整而内涵丰富的综合艺术教育的崇高意义。

三、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整合

综合艺术课程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等重要特征,是将艺术与文化整合在大艺术教育观下的学科教育。整合不仅仅是艺术多门类的集结,更应该是一门多元、交叉的学科,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关联和渗透。在教学中,对艺术课程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态、结构、技法、要素等,而是要考虑到艺术与人、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这样一个系统关系,并且相互交叉涵盖、互为补充,在充满人文知识与关爱的课堂上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与表达。

中小学艺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连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二是用艺术形式表达其它学科的内容,两者互为并用。如在中学艺术课《兵马俑》中,我们就可以将丰富的人文知识与多彩的艺术形式进行整合教学设计,将艺术课的《兵马俑》与历史课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关联,将这一人文主题编排成戏剧、舞蹈;也可用泥塑的形式建构兵马俑;还可以用兵马俑风格的符号设计现代服饰;此外还可以欣赏以兵马俑为题材的交响乐或音乐作品,探究古代军队布局、我国古陶的烧制工艺等。如此开放、多元地将艺术与文化、历史、军事知识等融合、整合到艺术课堂中,使学生对兵马俑的历史进程与发展从以艺术为主的、丰富的情境中去全面认识和感受,十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和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课程资源的整合

以单科为目标的艺术师资培养,其课程资源的结构都较为单一,基本上将部颁教材作为主要的资源来利用,不少教师认为教材就是课程,学生也认为教材就是学习目标。其实,地方文化艺术、校本教材、媒介、艺术家、社会艺术机构等都可以成为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地区、所有教师都相同,在特定的区域或教育情境中,都不断地会有资源的变化与创新。如当地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艺术资源是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正是校本教材的资源,提高对综合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将资源及时加工、转化和进入课堂的能力,是我们高校教师和课程组织者的学识眼界和关注所在。

教学媒介作为资源的一部分,要建设好与它的亲和友好关系。根据信息交往过程中流动的相互性,媒介为课程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向的媒介手段,诸如讲课、教材、教学影视、幻灯和听音设备、钢琴等乐器、绘画工具材料、表演道具服装等,这些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流动而缺乏相互性;二是双向的媒介手段,诸如讨论、个别辅导、角色扮演、绘画创作、工艺设计和游戏活动,就较好地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学习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现代电教设备上课、电子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网络资源下载等都是我们教学的整合手段。

五、教育对象的整合

综合艺术师资培养课程的亮点与难点就在于对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意义的认识和具体实施,相对于课程资源而言,教育对象,即人的整合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单科教师不仅是培养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同时本身也就是课程的教育对象之一,在艺术教育对象的开发和整合中应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许多艺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为音乐或美术,这是极为深厚的对象资源,教师专业间的知识可相互交流、促进,每位教师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的经验又是一大笔可贵的财富。本校的艺术教师之间、不同校的艺术教师之间如果进行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则可为自己也为学生创生整合更多维的空间。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之一,其意义则更加提升了学习的主体作用和资源的价值,他们在年龄、能力、成就、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学业追求和课余兴趣等方面是十分不同的,呈现更加多元的分化。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学生与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将把我们培养综合型艺术教师的课程范式建构为一个“教学共同体”。

艺术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音乐、美术等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涉及课程思想(流派)、课程政策(行政)、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培养培训及其课程观念的更新)的全方位变革。首先不在于是否具备能“教”的手段和技巧,关健在于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新的综合艺术课程应是学科与跨学科、教材与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课改专家、课堂与社会的相互牵制、相互促进。

从事艺术教育的我们,应摒弃单一、孤立看问题的方法,重视理解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整合意义的综合艺术师资培养课程范式,用更开放、更动态、更宽广的心态应对综合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