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及策略
时间:2022-11-10 05:49:20
导语: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幼儿教师适当的惩罚行为尤其是积极惩罚行为,能够对幼儿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进行有效干预,产生积极教育效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良好个性养成。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分为一般性积极惩罚、剥夺性积极惩罚、施加性积极惩罚和积极的心理惩罚等方式,幼儿会表现出积极接受、中立平和以及消极反抗等行为。幼儿教师实施积极惩罚行为应讲究策略,要具有时间针对性、要贴合幼儿独特个性、要注重与幼儿平等对话、要与其他教育方式结合、要及时向家长反映等。
关键词:幼儿教师;积极惩罚;不当行为;幼儿行为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提倡“鼓励教育”“赏识教育”,而“惩罚”却成为敏感话题,使得许多教师不敢实施惩罚甚至“谈罚色变”。现实中,幼儿惩罚教育中可能因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班级管理方式等出现诸多问题,从而对幼儿产生错误后果。但不能因个别现象而否认惩罚教育的作用,对幼儿的教育管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包容与鼓励,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中惩罚的缺失会放纵幼儿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所以,惩罚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应理性认识惩罚尤其是积极惩罚对于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教育管理行为的价值,适度、合理、有据可循地实施积极惩罚,促进幼儿发展。
一、积极惩罚的内涵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方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以“惩罚”概念为基础,归纳并界定“积极惩罚”的内涵,为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分析提供依据。(一)惩罚与积极惩罚。惩罚指享有合法惩罚权的人为了抑制和减少被惩罚人的不良行为或品行,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被惩罚人遭受某种痛苦、折磨、损失、资格丧失或者其他损害。在教育情境中,惩罚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品行予以否定,使其通过经受一定程度的负性情感体验,从而抑制和减少其不良行为发生或发展,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动态的教育手段”[1]10-11。在对象上,“惩罚是以感知学生灵魂为主,不侵犯学生皮肉的教育方式”;在结果上,“惩罚通过刺激引起学生行为的改变,甚至是心灵上的改变,但并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在方式上,“惩罚采取的是对学生某行为的否定、制止等个体可接受的非身体伤害的方法,使个体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发生改变的一种教育方式”[2]。从教育管理的效果看,惩罚可以分为积极惩罚和消极惩罚。其中,积极惩罚最初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的,主要是通过良性接触、积极提醒、带薪停职以及惩罚兑现等四种方式,激发个体自主改变当下行为,实现良好的行为预期[3]。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进行积极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其施加压力要求强制性改进,而是让员工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心理学上,积极惩罚与正惩罚有所相似,都是指给个体呈现某种刺激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来消除或抑制某种反应发生的过程。综合管理学及心理学对积极惩罚的定义,本文将积极惩罚定义为惩罚者以一种积极、善意的心态,因正当理由,采取合理的惩罚手段,使被惩罚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帮助被惩罚者消除或抑制某种不良行为。(二)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前提下,为保障日常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正当理由,以合理手段对幼儿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或干预,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使其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的教育管理方式。积极惩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帮助幼儿消除或抑制不良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师积极惩罚的价值
幼儿整个成长过程复杂且全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放任自流或仅使用鼓励与赏识教育,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像钱文忠教授所说:“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4]在幼儿成长教育中,接受惩罚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惩罚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积极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以教育幼儿为出发点,能够促进幼儿纪律意识的培养、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一)促进幼儿纪律意识的培养。纪律是群体中的每位成员为维护集体利益,保证集体工作顺利进行,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约束性。社会具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身处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中。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5]8-9。只有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意识,他们才能在进入社会后适应各项社会制度。培养纪律意识的起点即是幼儿园,纪律意识的培养者即是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中纪律的养成多从教学、游戏、生活入手,而积极惩罚能使幼儿真正意识到纪律的严肃性。因触犯纪律而被教师惩罚,对幼儿来讲是深刻的,是有记忆的。幼儿若不听从教师的安排、不遵守纪律,教师应对其进行积极惩罚,如批评教育、重申纪律要求等。幼儿一旦意识到不遵守纪律是错误行为、会对小朋友或者自身产生不良影响,会逐渐产生改正错误行为的想法和意识,慢慢感受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自觉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总之,幼儿纪律意识的培养需要有效的积极惩罚作为辅助手段,幼儿教师因纪律问题对幼儿进行积极惩罚,有利于幼儿纪律意识的培养。(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和意志能力发展还不完善,缺乏一定目的性与坚持性,需要家长及幼儿教师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挖掘自身优点加以维持,及时有效的积极惩罚亦能够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并加以改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含着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可能会出现生活习惯差、生活行为表现不佳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幼儿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对幼儿进行批评或相应的积极惩罚,使其意识到生活习惯不好、操作步骤不正确等,会惹老师生气,或者影响其他小朋友,使其逐渐减少不好的生活习惯、逃避行为等,逐渐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幼儿教师的积极惩罚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幼儿的日常生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学习和掌握某些社会行为方式并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幼儿有时体验到个人愿望和社会要求的尖锐冲突。幼儿逐渐学会采取理性的、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动,如此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发展。”[6]11-12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其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地,幼儿园多根据幼儿年龄阶段采取班级制,集体生活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需要幼儿教师的指导。教师一般会通过教学活动、游戏以及区角活动等帮助幼儿进行社会化发展。而对于严重影响社会化发展的行为,会进行积极惩罚帮助其纠正。幼儿在教学活动、集体游戏、区角活动、户外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抢夺、攻击、打架等行为,导致幼儿之间关系紧张、告状不断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班级内的社会关系。幼儿教师在出现上述行为时对其进行惩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剥夺、限制、惩罚,使幼儿明白在与他人交往中某种行为是不对的、不被认可的,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缓解与其他幼儿的关系,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受遗传、家庭、幼儿园等各方面影响,幼儿会表现出不同个性,且具有独特性。良好的个性能够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完成各项任务;糟糕的个性则会使幼儿远离群体,生活受到阻碍。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一旦发现幼儿出现性情忧郁、急躁、独立性差、过于张扬等不良个性倾向时,及时进行控制、干预,充分发挥积极惩罚的作用,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独立性、包容性,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倾向。
三、幼儿教师实施积极惩罚行为的方式及反馈分析
幼儿园教师的积极惩罚行为是幼儿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不仅包括幼儿教师的积极惩罚行为表现,也包括幼儿对教师积极惩罚行为的反馈[7]。以积极惩罚的实施过程为维度,教师针对幼儿不良行为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以及强弱程度等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积极惩罚的方式,即一般性积极惩罚、剥夺性积极惩罚、施加性积极惩罚和积极的心理惩罚[8]13。以积极惩罚的效果为维度,依据幼儿接受程度将幼儿反应归纳为积极接受、中立平和以及消极反抗三类[9]19。(一)一般性积极惩罚。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积极惩罚事件是随机且短暂的,不同的事件中幼儿教师采取的积极惩罚的方式不同。一般性积极惩罚指幼儿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对幼儿不良行为进行的一般否定性评价的教育管理行为,如提醒、突然提问、眼神或手势以及语言批评等,目的是及时制止或减少和弱化幼儿不良行为及其后果。比较常见而且有效的一般性积极惩罚行为有提醒、提问、眼神或手势干预、语言批评等。提醒主要指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幼儿教师以一种较为平和的语言进行指正,不同于严重斥责、直接语言否定评价等;提问通常用于教学中,当幼儿不遵守纪律或不认真听讲时,不明确指出幼儿错误,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使幼儿意识到老师已经发现其不良行为,并要求改善;眼神或手势干预是指教师通过眼神暗示或手势动作等来告诉幼儿正在进行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需及时改正,多用于语言提醒不便的情况;语言批评是指幼儿出现某种不当行为时,教师依据不当行为做出直接而简短的否定性语言评价,对其行为进行批评制止。一般性积极惩罚的方式趋于温和,能够直接或间接引起幼儿注意,制止或减少幼儿不良行为,多适用于个性较为温和、内向的幼儿。既能够对幼儿起到教育作用,也能较好保护该类幼儿的自尊心,极少会引起幼儿反抗。绝大多数幼儿面对教师的一般性积极惩罚都能够积极接受,愿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只有极少数较调皮的幼儿面对一般性积极惩罚不以为然消极反抗,即使他们知道是因自己犯错,这类幼儿的表现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如溺爱等,需要结合其他偏强制性的积极惩罚方式辅助教育。例如,幼儿午睡时总是会发出一些声音,如小声唱歌、不停地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等,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保育员教师可以用提醒的方式告知幼儿在午睡期间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小朋友们别说话了,快睡觉”;如果提醒不奏效,还有小朋友说话,保育员教师可以对小朋友进行言语批评。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期间,会出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甚至还会一直干扰邻边幼儿,教师注意到后,就可以对其进行突然提问,如“刚刚老师说的什么呀?请你说一说”。幼儿被提问后,就会很快停止自己的不良行为。在排练律动节目时,幼儿一直乱跑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保证排练的完整性,教师对其做出“no”的手势进行行为干预,暗示幼儿这样做是不对的,受到教师及时性行为干预后,幼儿一定能够安分很多。(二)剥夺性积极惩罚。剥夺性积极惩罚指减少或剥夺幼儿想要或应得的权利和机会,或剥夺幼儿拥有或应该拥有的荣誉等,从而引起幼儿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减少不良行为。比较常见且有效的剥夺性积极惩罚行为有暂时没收教具、取消或者没收原有奖励、暂停参与正在进行的游戏或活动、暂时进行隔离等。暂时没收教具是教师常用的剥夺性惩罚,通过没收原本属于幼儿的玩具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取消或者没收原有奖励是指幼儿教师通过取消或者没收幼儿原本获得或应该获得的奖励,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体验,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暂停参与活动多应用于幼儿教师组织活动或游戏时,因为个别幼儿的行为影响活动或游戏的顺利进行,较短时间内不让幼儿参与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而对幼儿进行积极惩罚。暂时进行隔离是指当幼儿出现调皮、捣乱或者是影响其他小朋友正常学习、活动的行为时,教师为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将他与其他小朋友分开。例如把比较爱说话、爱捣乱的小朋友叫到自己身边或为幼儿调换位置等。9剥夺性积极惩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积极惩罚使幼儿获得“失去体验”,能够及时制止幼儿某种不良行为,保证活动或游戏的顺利开展。一般针对破坏性较大、影响较恶劣的事件,多适用于脾气暴躁、攻击性强、屡次不改等较为调皮的幼儿。及时对该类幼儿实施剥夺性积极惩罚,能够减少不良行为的影响范围,如剥夺故意撞击他人的幼儿参与游戏的权利,能够减少同伴冲突、游戏持续混乱的情况。出于教师的威信及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浅显认知,大部分幼儿面对教师的剥夺性积极惩罚行为都能够积极接受或中立服从,较少幼儿会表现出消极抵抗。使用剥夺性积极惩罚时,惩罚时间不应过长,惩罚频次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降低、幼儿自尊心受损等问题,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养成,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若有幼儿故意将教具放在其他小朋友的衣服里或扔在地上,教师发现后就可以将幼儿手中的教具收回,使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奖品,但是户外活动时捣乱,或者午休期间到处乱跑影响其他幼儿休息,教师就可以没收他原本获得的小贴画进行惩罚;如果还不能控制幼儿捣乱,还可以与其他幼儿暂时隔离。(三)施加性积极惩罚。施加性惩罚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方法或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将某项任务施加于幼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纠正。如教师要求幼儿重新完成某项任务,或者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后果。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施加性积极惩罚行为有重复性事件控制、承担行为后果。重复性事件控制指当幼儿出现不当行为或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指定要求时,教师要求幼儿重新再做一次任务,以控制幼儿的不当行为。例如,幼儿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任务全交给其他幼儿帮忙做,为保证幼儿学习到应有的知识技能,并使幼儿明白对待任务不可敷衍了事,教师要求幼儿重新完成任务。承担行为后果指幼儿在出现不当行为之后,教师要求幼儿自行处理因其不当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施加性积极惩罚多倾向于幼儿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不仅能使幼儿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矫正错误行为,也能间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明白需为自己行为负责的道理。施加性积极惩罚的范围应不超过幼儿可承受范围,教师在实施积极惩罚行为时应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严禁体力惩罚等。面对幼儿教师的施加性积极惩罚行为,幼儿无明显积极接受或消极抵抗表现,多中立平和,在接受教师批评后虽无立刻承认错误,但多愿意完成施加性任务或弥补自己的不良行为。在施加性积极惩罚中任务或行为后果的强度与幼儿错误行为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例如,在玩积木时幼儿因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积木,突然将积木全部推掉在地,对此教师要求他将积木捡起来放回桌子。使幼儿认识到做出不当的行为要为其承担责任,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四)积极的心理惩罚。积极的心理惩罚指教师在幼儿可接受范围内,通过合理的积极惩罚方式引起幼儿内心恐慌或抵触等情绪,以制止或减少幼儿某种不良行为,不包括侮辱、大声斥责幼儿等,最常见的即为轻微的语言恐吓。例如,幼儿一天内多次重复某不良行为,教师为制止其不良行为就可以对他讲:“如果你继续下去,今天就没有小红花了。”教师通过语言引起幼儿内心恐慌,使幼儿心理上感到恐惧而自觉改正不当行为。积极的心理惩罚能够对幼儿行为起到较长时间的约束作用,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但是,积极的心理惩罚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幼儿教师在实施积极的心理惩罚时不可鲁莽冲动,要考虑对幼儿心灵的影响,且使用频率不应过于频繁,防止幼儿因为恐惧而隐藏自己,影响幼儿在园的正常活动。综上,在教师实施积极惩罚后幼儿都能够及时或延时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其中一般性积极惩罚最为日常;剥夺性积极惩罚及施加性积极惩罚具有强制性,剥夺性积极惩罚中的“暂时隔离”是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的,无论是在维持纪律方面,还是完成保教任务等方面都能够及时帮助幼儿纠正错误行为;积极的心理惩罚最受幼儿排斥。但对幼儿实施怎样的积极惩罚方式应取决于幼儿的个性特征及事件的具体情况等。此外,除幼儿的个性特征不同、积极惩罚方式的强弱外,教师威信的高低也是影响教师积极惩罚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威信较高,实施积极惩罚时幼儿多表示积极接受并立即改正;教师威信较低,幼儿可能出现不予理睬、消极抵抗等反应。这提醒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努力提高自身威信,以利于对幼儿的教育及班级的日常管理。
四、优化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的策略
结合幼儿教师积极惩罚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适用范围,遵循幼儿教师积极惩罚的教育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合理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以及差异性原则等[6]23-24,对幼儿教师实施积极惩罚的策略提出优化建议。(一)实施积极惩罚的时间要具有针对性。夸美纽斯认为惩罚应及时,即当幼儿一出现不良行为就及时进行制止,防止行为继续发生。惩罚的中止原理也显示惩罚越早,效果越好。因为这种行为出现时,儿童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等心理,一旦他们的行为消失,惩罚也立刻结束,焦虑和恐惧也随着消失[10]。一般而言,幼儿犯错或不当行为发生的当时,及时进行积极惩罚是恰当的,如果过后再进行积极惩罚,他很容易忘记出现不良行为时的焦虑感,易再犯,其他幼儿可能也会无意间模仿此类不良行为。当然,实施积极惩罚也可以延时,某种情况下延时惩罚会更公平、更有效。如幼儿A和幼儿B出现打架行为,B先哭了,但事实是B先抢夺A的玩具并先动手的,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对A进行积极惩罚,可能会使A感到委屈、不满,对教师的积极惩罚表现出消极抵抗等。该类情况下教师应先询问清楚打架事件的缘由再进行积极惩罚会更有效。所以幼儿教师实施积极惩罚的时间要结合具体事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才能起到最佳效果。(二)实施积极惩罚要贴合幼儿的独特个性。面对不同个性的幼儿,教师在实施积极惩罚时要灵活结合幼儿的独特个性。惩罚过重,很容易造成幼儿自尊心受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惩罚过轻,不能引发违规幼儿内心对错误的认识,幼儿可能拒绝纠正其不当行为,从而丧失积极惩罚应有的教育意义。所以,幼儿教师在实施积极惩罚时应把握好尺度,结合幼儿的独特个性,在幼儿接受性范围内灵活开展积极惩罚[11]59。例如,没收教具、进行隔离等积极惩罚方式对于心理敏感的幼儿来说可能会引起自尊心受损、极度羞耻等心理;简单提醒、暗示等积极惩罚方式对个性张扬、比较调皮的幼儿可能无效,不会引起幼儿内心的深刻反省。教师实施积极惩罚之前应充分了解幼儿的独特个性及心理特征,实施积极惩罚的方式才会更加灵活有效。(三)实施积极惩罚要注重与幼儿的平等对话。在幼儿心目中教师就是权威的代表,是不容抗拒的,教师的话甚至比家长的话更具有威慑力。这对教师的管理起一定作用,但也会造成幼儿在教师面前故意隐瞒,不愿意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或面对教师的积极惩罚无条件接受。这要求教师在实施积极惩罚时要与幼儿深入沟通交流。良好的师幼关系需要平等对话,需要教师尊重和倾听幼儿。当幼儿出现违规或不良行为时,必要时与其言语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真正的原因,分析是否有必要进行积极惩罚,研判最合适的积极惩罚时机和惩罚方式,避免盲目实施积极惩罚而伤害幼儿,违背了积极惩罚的初衷。(四)实施积极惩罚要结合其他教育方式。教师积极惩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幼儿,而在于如何更好地教育管理幼儿。积极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负面辅助手段,要与其他正面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如解释、移情、引导等方法,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11]60。如果幼儿教师单一对幼儿进行积极惩罚,很容易引起幼儿因畏惧教师的积极惩罚而“伪装”自己。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剥夺性积极惩罚时,需要进一步向被惩罚幼儿解释惩罚缘由,必要时将惩罚的原因和结果向家长反馈,使幼儿真正知晓自己被惩罚的原因,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借助其他教育方式使幼儿理解自己被惩罚的原因及影响,能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改善错误行为。(五)实施积极惩罚后要及时向家长反映。现在社会普遍关注幼儿教育问题,每个幼儿都是家庭中的核心,是家长的宝贝,面对惩罚幼儿这个问题家长们都十分敏感。实施积极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幼儿,但不明原因的家长可能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不公平对待。由于积极惩罚时幼儿教师和家长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家园冲突也时有发生。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积极惩罚时顾虑较多,担心自己正当的教育行为会引起家长的误解,导致他们对教师的教育以及教师个人产生质疑,甚至会给教师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幼儿教师在实施积极惩罚时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和担心是正常的。由此也提醒幼儿教师,在实施了积极惩罚后,应及时主动联系家长,利用电话、短信或者幼儿离园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告知家长今天幼儿的表现及对幼儿实施积极惩罚的缘由,避免家长通过幼儿或其他方式得知片面信息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冲突。此外,教育行业最重要的就是耐心与爱心,良好的性格与心态能使幼儿教师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之中。但来自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引起幼儿教师情绪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及时调节情绪的能力,时刻保持良好心态,防止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使积极惩罚行为变质,影响积极惩罚的效果。
总之,积极惩罚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手段,主要目的是对于幼儿在一日活动生活事件中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干预或制止,从而促进幼儿得到全方面的教育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教育惩罚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何齐宗,肖庆华.对教育惩罚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9):21-24.
[3]张荣淑,张锐.积极惩罚的理念及教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4):20-21.
[4]钱文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J].教师博览,2012(3):6-8.
[5]王雪.适度教育惩罚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张芬.幼儿教师对幼儿惩罚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赵晴.幼儿园教师惩戒与幼儿行为反应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7):91-95.
[8]赵文碧.中学教师惩罚教育的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9]张璐.幼儿教师惩戒行为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10]李虹.对儿童的惩罚[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59-62.
[11]刘媛媛.基于教师惩罚的幼儿行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作者:刘秋云 周莹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 上一篇:幼儿教师中途接班困惑及应对策略
- 下一篇: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