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的伦理学考究

时间:2022-01-14 03:32:30

导语:特殊儿童教育的伦理学考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特殊儿童教育的伦理学考究

一、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伦理失范的危害

(一)致使教育事业面临信任危机目前,在中国存在教育信任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一小部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职业伦理失范的行为,导致特殊教育事业也面临信任危机。四川师范大学曹正善教授在《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中说:“良好的教育信任:有利于生成管理的技巧性,使管理变得富有弹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增加教师的幸福感,减轻学生负担;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效发展出责任和尊重这样的核心价值。”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职业伦理的修养,自觉按照职业伦理的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形成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二)损害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学识和人格魅力,往往是特殊儿童学习兴趣和成长的源泉,如果从业人员有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必定有损于其形象,失去特殊儿童和家长的信任。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事业上体现执着、敬业、乐业、奉献精神;在与特殊儿童交往时要充满爱心、耐心、充满亲情和热情;在处事为人上,体现诚信谦和的品格、高雅知礼的气质。(三)伤害了教育对象及家长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例如,聋生的语言训练,盲生定向行走的训练,以及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都需要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正如病人的病患只能由医生解除,其他的非专业人士是取代不了医生的专业地位的。而一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的伦理失范行为,如抱怨工资待遇低;对特殊儿童的困难熟视无睹;思想消极,工作推诿拖沓;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离开了特殊教育工作岗等等,这必定会对特殊儿童及家长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

二、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伦理要求

(一)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视觉器官的残障,个体不能接收到视觉刺激,无法形成视觉表象,进而无法对事物进行整体知觉。这种特殊性使视力残疾儿童必须改换信息通道,训练发展听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官功能的代偿作用。因此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除了与普通儿童一致的教育内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感觉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盲文的学习、生活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特殊的教育训练内容需要专业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对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从业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提出适度的教育要求。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出现的不良身心现象,特殊教育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例如盲态的纠正,需要从业人员长时间的、耐心的引导和纠正,如果一味地责怪和纠正有可能损伤盲童的自尊心,反而起不到教育训练的作用。这时,从业人员应针对盲童的兴趣,采取一些策略来达到矫正的目的,如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纠正盲态。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伦理素质关系到视力残疾儿童的未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视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二)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由于听力损伤的影响,听力残疾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对语言的理解也有着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平均听力损失在55分贝以上的听力残疾儿童,在语言交流中会错过绝大部分的信息,正由于他们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所以他们在表达需要和情感上存在困难,常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他们表现出不够敏感甚至有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得到周围环境的理解,甚至遭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听力残疾儿童就会出现情绪发展障碍的各种表现。所以,听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的重点是听力语言的训练,也就是沟通和交往能力的训练。在教育训练过程中,从业人员要考虑到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听力残疾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视觉补偿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听力残疾儿童需要利用视觉进行功能代偿,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因此容易疲劳,常常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出现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作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必须善于观察,依据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易于理解的方法与其进行交流。(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情感、意志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缺陷。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的损伤,导致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脱节,这是智力落后儿童重要的特点,例如,行为幼稚、情绪易波动等。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不怕反复,强调“爱”“、顺”、“宽”“、导”。一要“爱”,智力落后儿童接受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大都比较执拗和任性,如果从业人员对他们没有爱心,就很难耐下心来。二要“顺”,在教育训练中,要尊重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可强制和责备。如果从业人员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反常行为”不能立刻制止,就先要“顺”,不能急于求成。从业人员通过冷静观察,认真思考后,再找出结症,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要“宽”,智力落后儿童理解能力差,学得慢,记得少。虽然他们智力上有缺陷,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智力不发展,他们的智力是可以慢慢开发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像对待初生婴儿一样引导他们,有时还要“哄哄”他们,让他们快乐起来,轻松起来,高兴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发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特长。四要“导”,智力残疾儿童对事物的理解简单直接,他们异常的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善良的动机,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又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因此,从业人员要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其表达出真正行为的动机,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地进行教育。(四)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是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儿童,现在,特殊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大,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可称为特殊儿童,例如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等等,对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也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其伦理要求与上述三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要求一致,都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付出爱心、耐心及宽容心等。

作者:周姊毓单位:绥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