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程模式下语言幼教

时间:2022-07-20 03:01:51

导语:主题课程模式下语言幼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主题课程模式下语言幼教

实施主题课程以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困惑:“如何选择和主题相适应的语言活动?”“在主题背景下是否还能开展单纯的分科式语言教学?”如何将这些问题理清思路,从而有序地将语言活动融入主题之中,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主题活动课程背景下,语言教学活动的三大优势

在实施主题活动课程之前,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分科的教学形式进行,各活动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较为注重的是某一个活动独立的设计与组织。在当前新《纲要》指导下,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开展的语言教学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教学中的难点,获得自然突破。如中班的传统讲述活动《明亮的玻璃窗》,这一活动许多老师都组织开展过。在原来的实施过程中,当孩子们讨论“小动物们找来木板、铁皮、纸、玻璃来做挡风材料,哪个更合适?为什么”的时候,他们要么是乱说一气,要么是沉默不语。活动开展到这时往往是老师说,孩子们听。分析原因是孩子们对木板、铁皮、纸、玻璃等材料缺乏一定的生活认知经验,所以当然“无话可说”了!可当我们中班的主题活动《房子》开展到一阶段后,我们开始实施《明亮的玻璃窗》这一讲述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争论氛围非常浓厚,将“理解各材料的特性”这一难点轻易突破了。分析原因在于: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各种探索、构建活动,逐渐对造房子的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明亮的玻璃窗》这一活动,既是孩子们对以往知识经验的总结、回顾,又是他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内容、大胆讲述的体现。

2.幼儿兴趣浓厚,主体地位突现。如大班的故事教学《熊瞎子告状》,故事中法官威威的判案过程充满着智慧,这也是该作品理解中的难点。如果独立地开展这一语言活动是有一定困难的(理解这一故事,需要了解许多有关于布的知识,如“布会掉色吗”、“怎样测量布”等等)。因此在开展《家乡的布》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我们才实施了《熊瞎子告状》这样一个文学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孩子们对已有“布”的知识经验进行回顾,另一方面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内容、推测情节、大胆讲述,他们担任角色学习像法官那样判案。孩子们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推测,在推测中讲述,逐步建构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原来的活动难点成为了他们参与该活动的兴趣所在,他们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试想一下如果在非主题背景形式下开展这一活动,我们的师幼互动不会如此高效和密切。

3.活动组织形式,更加轻松自然。在以往的单科教学中,活动的组织形式非常严谨。有时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内容、参与活动,我们往往要准备许多教具,并精心地设计、组织活动。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们也可能学得较快乐,但老师会非常累。在主题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发现各个活动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随着孩子们知识经验的逐渐累积,教师无需花更多的时间激发孩子参与活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一些谈话、讲述活动中去。因为彼此间都有着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更乐于同伴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也就是互助学习。这样的教与学,教师轻松、孩子也快乐。

二、把握主题课程目标,合理选择语言活动的内容

无论是教师预设的,还是幼儿生成的主题,教师对主题课程的目标,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在目标的引领下考虑一个个有联系的主题活动内容,考虑选择合理、恰当的语言活动。在内容、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挖掘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内容。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元素,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幼儿的生活。如开展小班的主题活动《好吃的糖果》时,我们选择的语言活动,不但选择知识经验可以交流共享的题材,还选择了故事《小熊拔牙》。故事中那个爱吃糖果,又不爱刷牙的小熊俨然是孩子们的缩影。在活动中,无需太多地说教,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吃完东西要刷牙”的道理了。在最后的表演中,孩子们也是那样地投入。又如在《我的小手》这一主题中,我们选择了许多有趣的手指谣:“拍拍手,拉拉手,我们都有一双手。穿衣服,扣纽扣,洗脸、刷牙和梳头,画画也要用小手。小小手,小小手,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大拇指是爷爷,每天早晨去锻炼;食指是奶奶,每天早晨去练剑;中指是爸爸,每天早晨烧早饭;无名指是妈妈,每天早晨洗衣服;小小指就是我,每天去上幼儿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再见!”……这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手指谣,让孩子们百玩不厌,乐在其中。

2.尝试对语言素材的重组与嫁接。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语言活动中,教师由原来只关注语言素材本身,转向关注主题内容中蕴涵的语言要素。根据主题的要求和本班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对语言素材进行改变、重组、嫁接,使孩子的语言活动内容更为丰富、生动。如,在小班的主题活动《好吃的糖果》中,我们选择了一个故事《糖果屋历险记》,但这个故事的内容太多,将整个故事讲述下来大概要5、6分钟,于是我们将故事中无关紧要的对话、情景筛减,将整个故事内容浓缩到3分多钟讲完。使这一故事成为更加符合小班幼儿欣赏与理解的语言素材。又如在大班的主题活动《再见啦!幼儿园》中,有一个故事叫《啊哈!幼儿园》,故事详细描述了“想象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和“真正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内容非常有趣、生动,但和《糖果屋历险记》一样,同样是故事太长(一本大书有24页)。但如果也同样筛减一部分,故事就显得不够完整。最后我们将这个故事分成两部分,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我们借用大书的第1~9页,理解讲述了“想象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同时结合各类美术活动开展相应的想象和表现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借用大书的第10~24页,共同回忆了“真正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将故事内容分割、重组,孩子们对知识的接受、消化、转化及表现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使活动更加吸引幼儿想象与创新,更符合孩子的认知、学习特点。

三、随主题的深入拓展,恰当地安排语言活动

随着主题课程的深入与拓展,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幼儿的需要,恰当地组织安排好语言活动。

1.让语言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的不一定都是正规的语言活动,一些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非正规的、随机的语言活动往往取得的效果也非常好。如在中班的主题活动《我有好朋友》中,我们主题总目标中就有关于“多途径地尝试与人交往,懂得与人合作、交往的基本礼貌和规则”的目标。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关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当发现他们彼此间的矛盾、冲突时,就生成了许多的语言活动。如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和孩子们有效生成了谈话活动《我们一起玩游戏》、《这个我也很想玩……》。这些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语言活动。

2.提升语言活动中的主题元素。许多幼儿园教师片面地理解综合的理念,认为只有综合活动才更具教育价值。忽视了语言教学的基本功能价值(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教学形式与手段上。对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也不太感兴趣或很少愿意涉及。还有一些老师觉得语言活动很难体现活动主题。其实只要在活动的开展时,能合理提升语言活动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就能让该语言活动自然地融入主题。如小班的主题活动《好吃的蔬果》,在主题进行中我们选择了一堂儿歌教学《猴大哥》。“猴大哥,吃香蕉,吃完香蕉往外抛。抱着皮球往外跑,头上摔了一个大血包”。儿歌中没有讲到太多的蔬果内容,但在学习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创编其他蔬果,丰富儿歌内容和幼儿生活经验,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幼儿思维得到进一步扩散,同时懂得了要养成不乱扔果皮,保持环境整洁等好习惯的道理。这样一种儿歌学习,既完善了主题目标,又提升了主题的意义。

3.有序递进合理安排语言活动。一个主题中肯定不止一个语言活动,很多老师会发出疑问:“比如一个主题选择了4个语言活动,先开展哪一个?最后开展哪一个呢?”我们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根据语言活动的内在关联,按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其他活动进行串联,凸显递进性。比如大班的主题活动《再见啦!幼儿园》,我们将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告别过去——珍惜友谊——展望未来。相应的语言活动为:《童年往事》、《啊哈,幼儿园》:回忆自己小时候,以及幼儿园中的甜蜜往事,体验成长的快乐——《滑梯的回忆》、《惊喜留念盒》、《爱的密码》:回忆与老师、同伴共同度过的日子,表达对幼儿园、老师、同伴的感激、依恋之情——《毕业诗》、《上学第一天》、《总迟到的嘟嘟》、《我的小书包》:理解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寻找语言与其他活动整合点。语言活动不仅具有认知、教育价值,还具有美悦怡情的价值,对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开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活动从活动意义、活动目标到活动材料选择都可以蕴涵主题的元素。主题活动中,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同样可以渗透语言元素。比如语言对音乐学科经验的迁移,美术对语言的想象与拓展,社会与语言情感体验的贯通,同一发展目标的多科支持,等等。如给中班的孩子欣赏散文《虹》:看哪,天上出现了一天彩色的桥,红、橙、黄、绿、青、蓝、紫。我们站在桥上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上的星星呢……散文的内容有些长,也不易上口,孩子们记忆朗诵起来很困难。我采用的方法是:先倾听三遍——提供彩色画笔,让孩子们在散文播放,把他们对这篇散文的感受或想象画出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相互欣赏——孩子的作品装订成一本本的书,并投放到语言区角。由老师组织的这一活动看似结束了,可孩子们的自主活动才刚刚开始。在那段时间,孩子们一有空就会去语言角翻看自己的图画书,渐渐地他们能根据图书创编出了一篇篇新的散文(故事)《虹》。这种语言与美术相结合的活动组织形式,使孩子们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充满着自我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这样一些实践都说明:幼儿园不管是开展语言活动,还是开展主题活动,都应力求改变以往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单科要求、缺少整合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倾向,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和个别化的教育,让从课程回归生活。同时要重视主题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凸现园本特色,力求让幼儿、教师在主题活动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