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加强心理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05 04:31:00
导语:幼儿教育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经过研究发现,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好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3.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4.不良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在不良的同伴关系中,幼儿总是与别的幼儿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或独处,这样容易产生任性霸道、粗暴妄为或怯懦孤独、不合群等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显。人的许多心理与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最早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及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双亲的职业及社会地位,家庭物质条件和氛围,父母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都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3.幼儿园因素。幼儿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幼儿园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亲切和蔼、民主温馨的师幼关系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与同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伙伴关系能够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精神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三、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简单增加教学活动环节,也不该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为此,可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以下环节:
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3.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检验幼儿教育成效的舞台。正是由于家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庭不仅是一些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也是实施教育措施、矫正幼儿心理问题、保障其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培养孩子成为某方面人才时,应形成合理的期望水平,符合幼儿时期的实际情况。假如孩子确有某方面的特长,比如说适合弹琴或下棋,那就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送他去学习。如果幼儿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家长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或攀比心理去逼他们学习,因为每个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孩子某方面能力不如别人,就认为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差。在要求幼儿学习的同时注意给他们留下足够玩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对他们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他们的退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他们的错误,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克服错误的方法。
2.当好幼儿的心理医生。一方面,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与忠实的“倾听者”。家长要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要创造各种条件矫正他们的某些心理障碍,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挫折,并在家长指导下矫正自身缺点。
3.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爱心浓郁,人际和谐。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灵活的思维习惯。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平等相待,应注意尊重与爱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在家庭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互相了解、互相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自然就形成了。
五、在环境创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舒适、卫生、有层次感、富有儿童气息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轻松愉快、给幼儿以充足心灵自由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个性品质。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在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六、结束语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同时又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时期,幼儿工作者和孩子家长应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而理智的爱去培养他们美好的未来。
- 上一篇:市长在民生工程调度大会发言
- 下一篇:建设系统创优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