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幼儿教育难题及措施

时间:2022-04-05 04:26:00

导语:藏区幼儿教育难题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藏区幼儿教育难题及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明确要求: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民族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中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生教育的开端,对民族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民族幼儿教育目前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2010年,由于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就藏区幼儿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对藏区幼儿园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希冀能够对藏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藏区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对藏区幼儿教育的实地考察发现,与内地农村幼儿教育一样,藏区一些镇、县的幼儿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入园难、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不高、办学理念陈旧、幼儿教育小学化等。但与前者相比,藏区幼儿教育还存在三个特殊而突出的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牧区无幼儿园

“入园难”是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对不同地区,这个“难”有不同的含义。对城市来讲,这个“难”是指入正规化、专业化、质量好的幼儿园困难;对内地农村来讲,这个“难”是指入就近且具有一定条件的幼儿园困难;对藏区农牧民来说,这个“难”是指找一所幼儿园太困难,因为绝大多数农牧区根本没有幼儿园。而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发现:出生到7岁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习惯、言语、思维、态度、情感等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专业化教育。目前,藏区特别是农牧区,由于正规化的幼教机构尚未建立,藏族家庭几乎独自承担了对幼儿的教育重任。虽然,藏族传统的抚幼经验有很多可取之处,特别是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对藏文化的启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仅仅依靠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父母未接受过有关专业抚幼教育(培训)的情况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不足之处。比如,思维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大力发展农牧区幼儿教育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发展,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幼儿教育阶段的汉藏双语教育严重缺失

长期以来,有关双语教育问题是民族教育中倍受关注的问题,而民族幼儿教育中的双语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幼儿期的双语教育有两个偏向:一是镇、县级幼儿园几乎全用汉语教学。虽然,这些幼儿中绝大多数都能运用汉语,但是,还有一部分幼儿在入园前几乎未接触过汉语。这一偏向有两个不足之处:其一是导致了部分藏族幼儿家长的担忧,担心民族文化失传。进而导致这部分家长对寄托在幼儿园里的孩子过分担忧,不断探视,或不按时接送,甚至让孩子经常缺席。其二是只懂本民族语言的幼儿在只讲汉语的幼儿园里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给其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客观上的困难。二是农牧区家庭和社区中几乎用母语———藏语交流,而绝大多数农牧区又无幼儿园,很多孩子进小学前对汉语知之不多,甚至根本不懂。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师生之间无法沟通,学生无法完全、准确的理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表达的情感态度,更无法用汉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导致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导致厌学、逃学、辍学。因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以上这种教学不符合个体的认知特征。但是,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人必须要学好汉语,这样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因此,如何在藏区幼儿教育中进行汉藏双语教育,是关乎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乃至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

(三)幼儿教育缺乏民族特色

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无论是校园环境和活动室的布置,还是教育活动内容与方式、所用的教学语言,几乎没有民族特色,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美国学者沃尔特曾说过,缺乏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性机会,而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会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1]而且,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都可以在幼儿期培养。因为幼儿期已经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阶段。[2]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坚实而难以磨灭的基础,幼儿时代的文化体验将为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成与发展涂抹上浓厚的文化底色。因此,如何将主流文化和藏族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有机的结合,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藏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思路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但有时其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会惊人的相似,而相似的社会背景会带来相似的基本社会问题,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相似性。再因人类的共性,任何一个时代、国家、地区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对其他时代、国家、地区总是有借鉴意义的。[3]但我们也不能不加反思地吸收和借鉴这些教育思想,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适合藏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采取多种途径,在农牧区加快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

一提到幼儿园建设,人们就会想到如童话般的园区环境、有各种各样高级的大型玩具,就像迪尼斯儿童乐园一样。但是,以目前藏区的经济发展、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办这样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根据藏区的经济条件和农牧区的实情,确定平民化办学理念。纵观外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学前教育史,都能证明目前藏区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是合理的、有效的、可取的。

1.在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

“儿童之家”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首先创办的。教育对象是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幼儿;教育场所位于平民公寓内;教育设备简单,只有一些简单的教玩具,而且很多是自制教具或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4]“儿童之家”不仅有助于妇女外出工作,而且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的客观条件:其一,牧民定居点很多父母外出放牧或上山挖草药时因无人照料幼儿,要么让年长的孩子辍学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要么让年迈的老人照看幼儿,要么带着幼儿上山。其二,每个牧民定居点都有活动室,可以利用活动室作为幼儿教育的场所;其三,以藏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短期内无法在每个定居点创办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每个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牧民定居点“儿童之家”的特点:其一,活动场所位于定居点的活动室以及临近的草地、牧场。活动场所广阔而自由,有利于幼儿发展。其二,采用全托式,以便父母外出劳作。其三,活动内容和方法丰富多样。具体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实际生活训练、肌肉练习、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生活训练、饲养小动物,泥塑活动、双语对话活动、草地体育游戏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在高原上的适应能力,而且为孩子进寄宿制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孩子不会因为生活自理困难和语言障碍而离开学校,另外,喜欢小动物、玩泥巴、玩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事,这些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其四,教师主要来源于本地的藏汉语兼通的、有爱心的初高中生。这样成本较低,而且有利于与幼儿及其家长交流,并有利于树立榜样。

2.在游牧区办“流动式”的非正规幼儿园

“流动式”幼儿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内蒙古自治区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率先办起的极具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的早期教育模式。[5]“流动式”幼儿园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灵活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被牧民称为草原幼儿的摇篮。藏区游牧区办“流动式”幼儿园的客观条件:这些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仍保持着游牧的形式,占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小,居住十分分散,多以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为单位,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只有几十户人家,交通不便,离城镇远,集中起来十分困难。依据这样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地区依靠政府办几所幼儿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办“流动性”的非正规幼儿园。游牧区“流动式”幼儿园的特点:其一,“流动式”幼儿园的办园模式是没有固定的园舍和正规化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到8月,选择这一时间有两个优势,一是这一时间高原上气候宜人,二是暑期支教的老师较多。活动地点有的是定点的,选择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有的是不定点的,还有的是在夏季牧场中找一块风景优美、干爽的地方支起帐篷或太阳伞。这一模式非常适合游牧生活。其二,“流动式”幼儿园的教师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县上派来的幼儿教师(包括支教老师),二是从当地有文化的牧民妇女中选聘的。这有几个功能,一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资源;二是解决师资不足,却又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大批幼儿教师的问题。其三,“流动式”幼儿园的活动内容灵活性较大,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保教目标和民族文化自行选定。主要包括:自由游戏、卫生、对话、拔河、游艺活动、摔跤、骑马、跳舞、踢球、赛跑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3.在农区村寨办“乡村幼稚园“式的幼教机构

“乡村幼稚园”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6]虽然时隔80多年,但目前的藏区可以找到相似的社会背景。比如,城市和乡村处于基本割裂之中;基本问题是探讨乡村(农牧区)的出路和前途。所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解决当前藏区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办“乡村幼稚园”的客观条件:其一,藏区农村是目前最需要、最喜欢幼儿园而又无幼儿园的地方。农民特别需要有人照料其幼儿,特别是农忙时节。在农村,普及幼儿园比普及中小学更容易,因为,中小学生可以帮父母一臂之力,而幼儿则不然,他们是农民想解脱的负担,幼儿能进园,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便利。其二,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但藏区经济发展落后,短期内地方财政无力在每个村寨建立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因此,比较有效的举措就是在每个村寨办“乡村幼稚园”。“乡村幼稚园”的办园特点是省钱、实用。其一,利用本村的活动室或学校布局调整余留的校舍作为活动室。其二,在大自然中采撷丰富多样的教玩具和向大自然索取室内外游戏设施;师生自制教玩具;请本村的工匠仿制教玩具。其三,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接触中进行陶冶。其四,把一村中初高中毕业、有同情心、有爱心、能歌善舞、能说普通话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一两位妇女进行短期培训后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这样,师资培养周期短,而且她们与本村的幼儿气味相投,能忍耐乡村之苦,欣赏乡村之乐,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

(二)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

沉浸式双语教育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也称为“浸泡式双语教育”、“浸润式双语教育”、“浸入式双语教育”。[7]其目的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把孩子培养成为掌握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人才。有上千项研究表明,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且被很多国家借鉴,且获得了成功。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的客观条件:首先,藏族儿童的母语是藏语,而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儿童必须要掌握汉语,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而目前藏区小学中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有两种:其一,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以汉语授课为主,藏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其二,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各学科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8]所以,从藏区已有的经验和将来的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目标来看,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是非常可行的。藏区“沉浸式”汉藏双语教育的特点:首先,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因为很多地区的方言、土语与标准藏语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刚进入幼儿园同时用汉藏双语教育,幼儿相当于同时学习三种语言,就会增加幼儿的负担。因此,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其特点是刚入园时,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开展活动时,方言作为辅助语言,并且鼓励家庭和社区创设学习汉语的环境。但是,允许幼儿用方言进行交流,学习汉语采用随意的、无意识的,类似于方言习得的方式。两三年后,让幼儿学会用标准藏语表达日常用语。其目的是不仅在入小学前过汉语关,而且也为以后学习藏语打下基础。其次,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以“部分浸入式”启蒙汉语言的运用。其特点是刚入园时用藏语教学、开展活动,然后逐渐使用汉语开展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在入小学前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基本能过汉语关。

(三)开发多元化与本土化共生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育本土化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我国幼教界出现的盲目抄袭模仿外国教育思想的混乱状态而提出的,要求幼儿园要适应国情。[9]多元文化教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教育思潮,其目的是:帮助少数民族成员适应主流社会;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唤起主流民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藏区幼儿课程采用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客观条件:其一,时隔这么多年,藏区的幼儿教育如今同样出现类似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问题,即内地化、城市化。其二,藏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其三,幼儿教育内容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不仅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其四,生活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要多元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藏族幼儿首先应该学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藏族人,必须要掌握本民族的言语、风俗、习惯等,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和接触的,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所以,必须接触其有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世界优秀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必须要继承。所以,藏区幼儿课程要多元化与本土化共生。创建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幼儿园课程应注意:其一,教育内容应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其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先进的幼教理论,精心选择民间教育内容,建构地方课程或园本课程,然后通过环境创设渲染民间文化,通过游戏活动体现民间文化,通过主题活动突显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