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幼儿教育发展措施
时间:2022-04-05 04:09:00
导语:有关民族幼儿教育发展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幼儿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础,重视和发展民族幼儿教育对于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多元文化的冲撞交融和城镇一体化步伐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结构、教育理念正在悄然转变。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牧区的苏尼特右旗,其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该旗民族幼儿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该旗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苏尼特右旗民族幼儿教育的现状
苏尼特右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4个边境牧业旗县之一,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祖国的正北方,与蒙古接壤,国境线长18.15公里,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蒙、汉、回、满等12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境牧业旗。全旗总面积22340平方公里,辖3镇3苏木,总人口69198人,其中蒙古族占23099人,约占总人口33.4%,其他少数民族878人,占总人口的1.3%。苏尼特右旗的民族教育经过了60年的发展取得的可喜的成绩,是锡林郭勒盟率先完成“普九”任务的旗县,2005年该旗完成了集中办学布局调整。现在苏尼特右旗有民族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31人,少数民族幼儿288人,其中蒙古族幼儿284人,占在园幼儿人数65.9%;蒙语授课班幼儿239人,占在园幼儿人数55.5%。民族小学1所,其中学前班幼儿(全部蒙授)127人。
二苏尼特右旗民族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集中办学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调查中发现,占民族幼儿园幼儿数50%的牧区幼儿和占民族学前班幼儿数80%的牧区幼儿来旗府所在地接受幼儿教育,但仍有一部分牧区幼儿很难接受到幼儿教育(主要集中在3—5岁)。这种集中在中心镇的公办民族幼儿园、学前班的布局和办学形式很难满足本旗民族幼儿教育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目前的办园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苏尼特右旗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时由于撤消合并,导致乡镇和苏木没有一所民族幼儿园和民族学前班;二是民族幼儿教育主要采取民族中小学“两主一公”办园模式,把公办民族正规幼儿园作为唯一的办园模式。虽然集中办学有利于整合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但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一是有限的民族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只能集中在旗县中心镇,许多牧区幼儿因路途的遥远,不能共享教育资源;二是增加了幼儿教育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成本,3—6岁幼儿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还很差,需要家长的细心照顾,面对教育需求和生活业务的双重抉择,有些家长只好牺牲牧业,选择亲情教育义务;三是牧区幼儿大多数是由(外)祖父母来镇租房照顾他们的生活,这些幼儿实际上处于“留守”状态。0—6岁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石,但牧区幼儿却面临着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的双重缺失。
(二)因为“幼小”而常被忽视
教育主管部门主要精力用于监督和管理基础教育,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缺少必要的指导。而学前班属于小学统一管理,也很少有专门人员对学前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在对学前班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没有一名是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当地教育局和学校在选聘教师方面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教师的用人制度很不明确。学前班只是按小学的规划进行,缺少符合幼儿必要的玩教具。在民族幼儿园中,有12个教学班,只设一位园长,和一位保教主任,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正如一位保教主任说:“整天很忙,各种事务都要管,订阅的幼儿教育方面的刊物都顾不上看几眼。”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学校管理者对民族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师岗位设置不合理,缺少相应的岗位编制。按照《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1987年3月9日)中规定:“园长在3个班以下的幼儿园设1人;4个班以上的幼儿园一般设2人。”[1]三是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
(三)教材与民族文化疏离
教材作为静态的课程内容形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幼儿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关于教材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苏尼特右旗民族幼儿园和民族小学学前班所用的教材是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的新编幼儿园教育用书,据老师反映这些教材大部分是汉语书籍翻译而成,很少有关于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内容;二是苏尼特右旗为蒙授幼儿实施免书费的政策,这样只能接受由教育局统一订制的教材,没有权利和机会选择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三是民族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对教材“再加工”能力不强。事实上,民族幼儿园的教材应以彰显本民族文化为特色,民族化、本土化、园本化已成为当今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本地区人文背景出发,挖掘民族文化中优秀的课程资源,结合本地区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民族幼儿学习和使用的乡土教材和园本课程势在必行。
(四)教师的学历与能力不能等高
民族振兴靠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民族教师的学历水平虽然较高,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教师过分注重技能和知识的习得、教学过程中过渡等待时间长、教学方式单一、游戏活动大多处于无组织状态,教育科研能力差等。其原因有多方面:第一,苏尼特右旗地处边境,地域宽广,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竞争压力小,教师大多数安于现状。教师对改变教育现状的思考更多地归于外部因素,对自身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缺乏更客观的评价。在“关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最大困难”的问题调查中,50%的教师认为教育投入不足,29.4%的教师认为政府的重视不足,只有5.9%的教师认为教育意识不高和师资水平低。这充分说明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第二,教师缺少相应的职后培训。在关于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情况的调查中,54.84%的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加进修或培训,32.26%的教师偶尔有参加短期培训的机会,只有12.9%的教师有定期参加短期培训的机会。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职后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缺乏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该旗民族幼儿教师的待遇和评聘职称与中小学教师一样,近两年没有举办过地方性招录教师的考试活动,教师队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三苏尼特右旗民族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苏尼特右旗民族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到本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与二十一世纪提倡教育公平、追求优质而多元的民族幼儿教育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教育健康、持续、稳步的发展,笔者认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现实、立足长远,狠抓民族幼儿教育,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社会、学校、家庭“三位”铸成“一体”
面对牧区幼儿远离父母、来镇租房的突出问题,政府、社会及幼儿园要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肩负起家园共建的教育重担,尤其是幼儿教育机构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补偿性教育。因为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育,有利于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牧区幼儿面临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不仅严重影响牧区幼儿终身的发展,也将对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幼儿最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冷漠、缺乏热情、性格孤僻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特征,这与蒙古族民族豪放、热情、勤劳、勇敢等民族性格格格不入。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形成合力,重视牧区幼儿的教育问题,积极参与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援助。民族幼儿园更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家园联系的力度,在教育教学中给牧区幼儿更多鼓励和关爱。同时也要加强与幼儿监护人保持多种形式的联系,定期对家长进行幼儿知识的培训或提供相应科学育儿的建议,定期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在幼儿期的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社区、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网络。
(二)多样化办学,在生存中崭露生机
集中的民族幼儿教育办学格局,不仅减少牧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影响牧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规划,“到2012年,全区幼儿园布局基本合理,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5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80%以上的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的中心幼儿园,70%以上的中心村有幼儿园或幼儿班”。政府应利用乡镇中小学富裕的校舍环境发展民族幼儿教育事业,建立乡镇民族幼儿园或民族学前班。在锡林郭勒盟率先实行蒙语授课15年免费教育政策的新举措下,全盟6009名蒙语授课学前教育幼儿、6450名蒙语授课高中阶段学生,将享受免保育费、免管理费、免学费、免书费政策。[2]苏尼特右旗政府应把握好这一发展契机,尽快把建立乡镇民族幼儿园或民族学前班纳入到新牧区建设规划中。通过鼓励民族幼师毕业生开办民族幼儿班等,形成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办园主体形式。在边境牧区尝试和发展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如半日制、计时制的游戏小组、幼儿活动站、巡回辅导站、草原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3]最终形成公办与民办的民族幼儿教育机构和发展模式。
(三)在民族文化中培植民族幼儿教育课程
民族文化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生存史、成长史,是一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信仰、精神和决心,既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瑰宝,又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一个民族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4]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包括民族礼仪、民族服饰、民族游戏、民族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舞蹈、民族故事等多个方面。对于牧区幼儿来说,他们从小离开自己熟悉的草原,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民族文化产生心理上的隔膜,有的甚至淡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的认同感。因此民族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时应从多个领域进行全面渗透,让幼儿对民族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合理的印象。这不仅丰富了民族幼儿教育的内容,同时激发了幼儿学习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不仅能培养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更能彰显民族幼儿园独特的办园魅力。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不仅在蒙授幼儿班进行,同时也应在汉授幼儿班进行,这样的民族幼儿园可以使汉族幼儿和少数民族幼儿相互增进了解,彼此和谐、融洽地交流相处。
(四)为教师和教学引来源头活水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建立一套激励和培训教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合理制定编制,定期开展公开招考录用教师的考试,为民族幼儿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适当为民族学前班配备一定数量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建立乡镇教师轮换制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教师聘任制度;另一方面,要增加培训资金,让更多的民族幼儿教师拥有职后培训机会,建立合理均衡的培训机制;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来指导民族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与高校联合采取“顶岗实习,置换培训”(2个大学见习生顶一个在职教师)的方式来培训幼儿教师,或与其他旗县幼儿园进行交流学习。还可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活动,积极开展教师反思和教育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长效、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的改革,苏尼特右旗民族幼儿教育只要敢于正视困难,直面现实,相信该旗民族幼儿教育一定会走出困境,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苏尼特右旗民族幼儿教育事业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上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要点
- 下一篇:局长在医药改革工作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