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幼儿混龄教育必要性

时间:2022-12-09 02:52:00

导语:小议幼儿混龄教育必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幼儿混龄教育必要性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混龄教育探究的关注,我国开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逐年增多。然而,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通常只是将混龄教育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或点缀。本文尝试从几个角度阐释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育实践讨论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异龄交往的必要性

(一)动物学探究的启示

动物学探究者认为,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信息,由此形成的联系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成长均有益处。在自然界中,没有哪种生物是分年龄段独自生存和发展的。在和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和互动中,年长和年幼的个体都获得了发展。从年幼个体的角度看,年长同类为它们的行动作出了榜样,向它们展示了更高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年长同类是年幼个体成长的动力。

动物行为学家康诺认为,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有一种先决性的布置,必须借着和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才能达成身心各层面的健全发展。美国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哈罗通过“恒河猴剥夺实验”(H.F.Harlow,1958)证实了亲子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哈罗发现,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辈之间的群体经验对个体行为的正常发育有关键性功能,这种经验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交往的缺失。反之,假如被剥夺了和同辈相互功能的机会,个体即使营养充足且亲子交往良好,仍然会显示出严重的病态行为。这些个体在成年后会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行为,如过度的攻击性和惧怕以及缺乏合作等;而雌性个体成为母亲后也有异常的表现,她们不理睬、甚至攻击自己的孩子。

康诺、哈罗等动物学家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和观察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包括幼儿的)行为有所启发。好群是人的一种本能,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和其他动物种群一样,其生长离不开整个种群环境。在心理上,幼儿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和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将单龄幼儿群体和整个儿童群体割裂开,必将影响单龄群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儿童群体的发展。从尊重人类和儿童生物本性的角度讲,“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惭愧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

(二)人类学探究的启示

社会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和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和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和异龄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乃至生存所必需的。

幼儿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本身就具有混龄特征。在街头巷尾,孩子们经常和至少相差1岁的同伴做游戏;在学校的操场上,混龄游戏也很常见。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碰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天生有一种和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种先天倾向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年龄差异而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并且被看作是“自然”的,但在人类学家看来,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探究者在考察卡拉哈里沙漠昆山族的古老文明时发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混龄游戏非常普遍。人类学家还发现,在世界大多数文化里,孩子们通常都是在混龄群体中玩耍、交往的。例如,在非洲肯尼亚的尼桑古,孩子们的早期伙伴都是由兄弟姐妹以及邻近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在坦桑尼亚的奥可望村庄,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伙伴是由刚断奶直到6岁的儿童组成的。

二、幼儿异龄互动的益处

(一)对幼儿发展的益处

哈特普曾比较了学前儿童和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社会交往(1977)。他的探究证实,在和异龄伙伴的交往中,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两者交往策略均和同龄伙伴交往情景不同。我国探究者认为,异龄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对称相倚型”的关系。在这种交往中,年长儿童相对于年幼儿童有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这种非对称型关系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性能力。这一交往类型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能力及亲社会行为有发展性功能,而且还对交往不足或交往过度的幼儿有显著的补偿矫正功能。

1.对体能发展的益处

在一项对青少年(12~19岁)和年幼儿童(4~11岁)异龄互动的探究中,探究者记录了196个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青少年—年幼儿童的互动事件。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探究者发现在两者互动时,青少年会调整活动规则,使得这些活动可以挑战每个年幼儿童的体能,不会太超出年幼儿童的能力。同时,青少年还能修正规则、调整目标,使得这些活动具有挑战性,变得有意义。通过这样的互动,青少年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能,同时也增强了和他们一起活动的年幼儿童的体能。

尽管这项探究不完全针对异龄幼儿的互动,但探究结果仍给我们以启示。我国的探究者也发现,在混龄幼儿的户外运动中,模拟行为成为年幼者的主要行为,他们在模拟中挑战自己的动作,挑战自己的意志。所以,在户外混龄运动中,我们看到年幼儿童的运动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华爱华,2005)。

2.对认知发展的益处

在接触不同年龄、经验、个性和发展水平的同伴时,幼儿会发生认知冲突。由于互动双方年龄相差不大,认知冲突往往发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这种冲突促进了互动双方认知的发展。

年长儿童作出的榜样、展现出的更高的技能、教授的新游戏玩法、提供的解决新问题的线索或策略等,对年幼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具有促进功能。年长儿童在和年幼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例如在提出建议、教授方法的同时,自然也巩固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明朗、清楚。此外,年幼儿童通过鼓励年长儿童参和建构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如玩积木或者画蜡笔画),以一种轻松的、相对无竞争的方式促进了年长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

3.对社会性发展的益处

儿童需要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成为社会的人。混龄环境为年长儿童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人和包容低能力年幼同伴的机会。这给了他们一些成为养育者的早期经验。

此外,年幼儿童还为性格孤僻、社会性不成熟的年长儿童提供发展社交技能的机会。也就是说,和异龄同伴的互动对康复、矫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失常具有潜在功能。在和年幼儿童玩耍时,年长儿童还练习了微妙的管理艺术,并通过维护规则、维持秩序和保障平安等活动增强了团体责任感和自控能力。

年长儿童可帮助年幼儿童强化规则意识,为解决新问题和冲突提出建议,在年幼儿童的活动变得具有破坏性或发生危险时及时介入,为年幼儿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年幼儿童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在混龄群体中,年幼儿童的社会性参和程度提高了。和此同时,年长儿童还为年幼儿童作出了助人、宽容的榜样。当那些得到鼓励、安慰和教导的年幼儿童渐渐成长时,他们也能通过模拟最终产生这些亲社会行为。

(二)对社会发展的益处

幼儿异龄互动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蒙台梭利充分肯定了儿童社会的价值。她认为儿童心中存在一种集体意识,即儿童的“社会内聚力”,这种内聚力是儿童社会的基础。蒙台梭利指出,儿童需要同伴间的友谊,否则他们会感到痛苦。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他们因各自不同的价值倾向而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对同伴产生同情心,并渐渐在同伴群体中形成互相保护和羡慕的氛围,由挚爱凝聚成一个以高尚情感为基础的整体。

人类学家阿特丽诗·怀特也指出了异龄友谊的益处。她认为,在那些异龄交往较为普遍的社会中,孩子对父母的依靠性和需求要少一些,个人主义和好胜倾向也相对少一些,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却多一些。她相信,异龄间的交往可以增强儿童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只要给予儿童机会,鼓励他们跨越年龄的界限结交朋友,不但可以扩展儿童的社会生活世界,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弥补独生子女成长中同伴群体缺失新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视为一个层层嵌套的层级化多元系统。这个呈柱状同心结构的系统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对于幼儿来说,环境的每一层次都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交往中重要的微观系统,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同伴和同伴群体。

但是,幼儿同伴群体正面临着缺失的危机。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的同伴群体缺失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奖励只生一个孩子”。随后,“独生子女”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全国推广。这标志着独生子女这一非凡群体的诞生,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新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互相模拟、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可能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相关探究也发现,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存在交往缺失,进而导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如任性、依靠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世界上一些少子化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家长普遍认为,其子女存在一些较严重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新问题。

我国幼儿园通常按年龄编班,这和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幼儿也有交往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和同伴交往的需要,发挥了同伴群体对幼儿发展的功能,但和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同伴群体的交往显得过于单薄,同伴群体发挥的功能也很有限。因此,采取合适的办法重建幼儿的自然同伴群体,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弥补独生子女成长中的同伴缺失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可利用园内不同年龄幼儿共同生活这一特征和优势编制混龄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混龄活动,为解决独生子女同伴群体缺失新问题作出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