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整合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0 06:15:00

导语:语文创新教育整合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创新教育整合管理论文

一、引言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意义

这个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革命又一次突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障碍,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在互联网面前灰飞烟灭。多年来,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实施了全方位的渗透,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因此而加快了。信息时代的人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的能力;面对人类的困境,新世纪的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社会发展对人发展的需求就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此时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并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

具体语文教学时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这是创新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博采众长,涵摄百家,才能创新。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权威,尊重名家、大家,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汞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在其认识活动中经常对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产生疑问、困惑和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又驱使人们进行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它体现了思维过程中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宋代的另—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加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管如何我们都可采用以笔代嘴的办法来对待。为此我们在本学年中采用提问本来取代练习本。学生所提的问题,只要与语文有关均可提,可提已学过的课文,也可提未学过的课文,可提课内的,也可提课外的。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可让学生自答,也可让学生互答,可亦教师回答,有些问题可问而不答。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标新立异,有助于发散式(辐射式)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我们为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立下了“三不”规定,即不呵斥质疑学生,不讽刺标新立异的学生。不敷衍质疑学生。设计讨论问题力求一石激起千层浪,每教完一篇课文,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每上完-个单元,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考老师(由学生提问题让老师谈看法或作解答).改变以往单元测试由老师考学生的惯例。这样做不仅拓展加深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四,训练学生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还有人认为,“他的天才的相对论也就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中产生出来的”。人们的这种看法是不无道理的。

第五、营造教学的民主氛围。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会视为大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学生的思维,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取消举手发言制,还课堂权益于学生,此举颇受学生欢迎。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多媒体具有易于控制、交互性强、效果明显、直观性好、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信息量大等特点。多媒体信息可以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形式加以表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在叙事结构上多采用树形或网状等超媒体结构。这种非线性的超媒体结构,与学生联想、跳跃的思维方式相统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CAI虽然是将较先进的技术引入了课堂,但其实它仍属于传统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上的传统。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大的信息资源。要研究基于互连网的教学,首先研究要研究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组织,要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从内容上讲,网络信息资源具有:

a.数量上的海量化现代微电子技术以其高强的集成度、柔性的系统结构和严密的处理方式保证了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量上的海量特征。

b.种类繁多。在网络信息中,除文本信息外,还包括大量的非文本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信息等,包括全文信息。呈现出多类型、多媒体、非规范、跨地理、跨语种等特点。

c.分布开放,但内容之间关联程度强网络信息被存放在网络计算机上,一方面由于信息资源分布分散、开放,显得无序化;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特有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内容之间又有很强的关联程度。

(2)从形式上看:

a.非线性超文本技术的一大特征是信息的非线性编排,将信息组织成某种网状结构。浏览超文本信息时可根据需要,或以线性顺序依次翻阅,或沿着信息单元之间的链接进行浏览。

b.交互性网络信息资源中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新型信息组织形式------多媒体不仅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而且又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因为它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多媒体本质上是互动的媒体。

c.动态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从静态的文本格式发展到动态的多模式的链接。

(3)从效用上看:

a.共享性Internet信息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外,还表现为一个Internet网页可供所有的Internet用户随时访问,不存在传统媒体信息由于副本数量的限制所产生的信息不能获取现象。

b.时效性网络信息的时效性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信息,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及影响范围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增强。同时网络信息增长速度快,更新频率高也是其它媒体信息所不能企及的。Internet信息都是以网页的形式呈现,所有的信息都又一个具体的URL地址或IP地址作为ID区别与其它网上信息的标志,这是不同于其它数字或电子信息的。

c.强转移性人类社会为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总是要将信息加以转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转化是高效的。

d.强选择性网上信息比传统信息具有更强的可选择性。

e.高增值性正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使得它是一种成本低,产出高的可再生资源,具有高增值性。

网上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也很适合教学与学习。但考虑到实际,我们只能采用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以下策略:

1、掌握相关技术。

欲善工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先掌握其相关技术,还不定期地进行课件制作与网络技术交流、探讨。共同提高现代技术应用水平。

2、搜寻相关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教学每一课之前几乎都要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百度、雅虎、163、新浪等都是我经常流连的搜索网站。小学语文网、中小学教育网……这些教育网站的信息也非常有实用性,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3、整理有关资料。

网上资料较为纷杂,我经常比较自己的教学设计与网上的教学设计取舍,再根据教学设计进行筛选有关资料。如时间允许,制作成相应课件。有时修改网上下载的课件。

4、课堂教学落实。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很欢迎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事先要做好相应准备,因为课间十分钟安装比较紧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的定位将被赋予新的内涵。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将使过去教室中的封闭环境变得开放甚至没有明确边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开放而富有挑战。

通过近几年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尝试,我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呈现如下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

启发学生探究为主

教学方式

说教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

课程设置

分科性单一化教学

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

学习行为

集体的无个性的个体

学习行为

个性化、多样化的合作学习行为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

教师作为学习的导航者、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评价方式

对分科知识与分类技能的评价

以行为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高科技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如果我们仍然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企图通过改良方式来获得课堂教学的优化,电脑至多只能起到电子幻灯片的作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远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该是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应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上的两个重心转移和两个最佳结合,也就应该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当前教学亟待要改革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事实上也证明:基于网络的教育环境,为现代教育理论所创设的教育情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播和确立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教育理当责无旁贷,因此,教育也必须改革旧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塑造未来社会人才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结合语文学科我们认为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可尝试下列模式:

就教学内容来说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主题式教学指的是师生商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主题式教学有以下特征:①主题的丰富性、灵活性。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主题及有关文本可以由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②信息容量大、外延宽。可阅读文本数量多,范围大,文本可以是纯语文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纯课内的,也可以是纯课外的,或课内课外结合的。③传输路径的辐射性。主题式阅读是一种点圆式的信息输入方式,即以主题为圆心,以有关文本为圆的扇面组织信息输入。

教师的角色将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咨询者、群体的协作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的学术顾问作为研究者、学习者出现。

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不仅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也给了我们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好的舞台,让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两朵奇葩定会绽放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