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0 04:54:00

导语: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信息素养管理论文

摘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种搜集、运用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现代社会积极倡导的信息素养。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本文便从这三个层面入手,结合中学生心理、学情以及语文教学实践和各位专家、老师共同探讨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

关键词:

语文信息素养中学生培养

正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要求学生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第四学段目标第14条明确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学会查找资料是信息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却存在不少学生不知去哪儿查资料,不知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看法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是当务之急。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信息素养?就是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当然,这只是简单的概括。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二、中学生所需要的信息素养

2000年10月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作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具有搜集信息的敏感性<即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局限,中学生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三个方面都是相对较薄弱的。信息意识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中学生而言,就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就可以了;文化素养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深远意义。因而,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正是语文教学努力的主要任务;信息技能的培养,指的是对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信息技能是个人信息素养的核心。

三、在初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只有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其目的。因而,我常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一)培养信息意识、兴趣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情感体验:面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或事物,我们是没有丝毫兴趣的。而面对一个有初步了解、并与自己有一定关联的人或事物时,我们的态度就大不相同了。同样,学生也会有类似的情绪。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一切契机积极向学生渗透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并采用多种形式对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予以鼓励,以此来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扩大查找信息的学生群。这样,在鼓励中、在竞争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确定信息

当学生踏上搜集信息的航船,我们就要为他们指引方向、正确导航,否则,他们便会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多,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但并非解决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信息的支持。比如:学习生字词,制作学习卡等就不需要信息,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确定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确定需要借助信息资料来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的能力。进入初中阶段,由于编者大都选入名家名作的原文,通常一篇课文的篇幅不短,知识点很多,如果每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大的、或是小的,都利用课堂学习来解决,必将影响教学进度及效率。这就需要到学生能够利用有效信息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到底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信息资料得以解决的呢?这一思考过程正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能力的好时机,务必牢牢把握。

例如:在教学《社戏》一课之前指导学生预习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及课后思考题进行提问。学生会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有一些是不查资料就能了解的,而有一些是需要通过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比如:什么是“社戏”?文中的那场戏到底好不好看,是怎样的?……实际上,所有问题的提出,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准备过程。然后,我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顺顺利利地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三)搜集信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搜集信息是利用信息的重要环节,没有信息,我们的活动就像裁缝要做一件衣服却没有布一样,无法进行。信息的搜集大致分为这几个步骤: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学生收集信息可以有许多途径:如(1)到图书馆查阅;(2)在家庭藏书中寻找;(3)到书店查阅;(4)上网查寻;(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比如:在上《社戏》一课之前,我们事先确定信息任务为:找到《社戏》原文的前半部分、鲁迅的《故乡》,其他作家写故乡或写童年的文章1-2篇。这样的信息任务是如何确定的呢?课文导读中这样写道: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不仅铭记在作者的心里,也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这篇文章,你是否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盎然情趣?你是否回想起你童年生活的某些片段?根据这样的提示,学生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篇回忆故乡、回忆童年的文章。以这一内容为题材的文章学生们也学过一些,并且鲁迅写的《故乡》也是以此为题材的。当然,尽管题材相似,内容、主题总会有所不同,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的信息任务就在这样的思路下产生了。信息需求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和学生讨论去查找。比如:图书馆、因特网等等。

(四)整理信息

整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时,我经常组织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这个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的教学,在课前我出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后,首先布置了学生到音乐网站等去查找名人称赞贝多芬的名言、阅读贝多芬的成长经历、收听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命运交响曲》),然后,在同学们找来了相关的资料后,我要求他们根据本课的学习任务,对相关信息自主进行分类筛选,合理取舍,然后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有条理地整理出来,以备上课回答老师提问和完成作业之需。

(五)优化信息(加工和表达)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

完成这个环节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比如,学《阿房宫赋》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查找了许多秦始皇建造宫殿、长城、皇陵的资料。可如何将这些资料运用到学习当中呢?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作者杜牧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根据所得资料对秦始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而为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服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六)适时评价

这个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中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旨在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达到指路的目的。因为大家都能够交流,因为有具体的事例,你说说那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我讲讲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等等。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相得益彰,同学们学习起来就更容易了。

如综合性学习《生活处处有语文》,同学们收集了诸多信息资料,尤其以广告语和商店招牌为最。此时我引导同学们进一步评析哪个同学收集的最好,好在哪里。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互相交流,争相发言,各抒己见,好不热闹。通过讨论与交流,大家明确了无论是广告语还是商店招牌,要想设计好,吸引顾客,都离不开较高的语文素养,从而更进一步坚定学好语文的决心,并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还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啊!

此外,还有其他好的方法是引领学生重新回顾某一信息运用的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学生的进步也就会更快了。

四、教育反思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旧的教育模式过分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特点。学生缺乏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为改变这一现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解放孩子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让收集信息成为孩子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真实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为此,我在训练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上尽可能地做到了①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②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③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更真实了。

第三、体验成功喜悦,增强探索欲望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的确,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收集、整理、集成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也常常在这过程里体验到成功喜悦,从而又刺激了他们的再探索的欲望。从而拓宽了知识面,构建了新知识框架。

第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几个环节中,尤其是信息的集成和评价阶段,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遇的群体中,自主地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小组内交流这种合作性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一般都编排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核心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通常组长先做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在信息素养得到培养的同时,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就得到锻炼。

第五、端正思想,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免疫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渠道中的信息都是健康的、对学习有益的。特别是网络中,不适合青少年进入的网站尤其多,青少年一旦进入,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又缺乏判断力,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许多青少年因网络犯罪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就是青少年的杀手。因此,除了教学生学会查找信息、运用信息外,更为重要的是从思想、从心理健康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以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