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三位一体”探索
时间:2022-10-07 10:50:56
导语: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三位一体”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精神分析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结合实践构建“理论知识结合技能知识,基本素养融合专业素养,校内活动辅以校外服务”的“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专业标准;认证标准
幼儿教师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核心力量,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职业素养的铺垫。作为幼儿教师摇篮的学前专业,更是需要构建起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以便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国家教育部就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一线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于2012年2月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此外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7年10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标准》),这些是各级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导向性文件。
一、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依据《认证标准》,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全方位地涵盖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证、学生发展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而关于“师德、教学、育人”的一体化要求便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中的核心灵魂,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应包含这三个方面。1.践行师德。《专业标准》中提出“师德为先”,具备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是践行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幼儿教师核心素养最基本内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龄前儿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整个幼儿阶段教育质量的前提要素。高校专业建设旨在通过专业化的学习教育,让学生建立对自己本职业的认同感,帮助准幼儿教师梳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得他们不仅能够成为文化传播者,更能为国家道德建设完成初始培养的工作。因此,如何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师德高尚、具有教育情怀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是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群体首先应该坚持探索的问题。2.学会教学。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具备保育和教育方面能力,是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认证标准》在对学前毕业人才的要求中强调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不仅要能够“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更应“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这是对学前教育储备人才的更高要求。3.学会育人。《认证标准》中提出了“育人”的新要求,要将幼儿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的未来人才。幼儿教师既要能够做好“班级管理”,还要学会“综合育人”:能“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做好环境育人;“为人师表”对幼儿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起到积极榜样示范影响;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等。4.学会发展。《认证标准》还强调学前专业毕业生需要学会反思、学会沟通,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等。上述四项核心素养构成以师德为前提,以教学为基石,以育人为延伸,兼顾发展性的符合《认证标准》指导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一体系对任何一所高校的学前专业建设都具备了极高的指导意义。
二、“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的理念框架构建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院校应加强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职前培养,根据专业生源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幼儿教师职业教育属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形成体系化特色化的职前培养模式,并将其归纳为“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养成模式,即集合“理论知识结合技能知识,基本素养融合专业素养,校内活动辅以校外服务”三大模块搭建起的一系列培养方案。1.理论知识结合技能知识。加强准幼儿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说、做、用、弹、唱、跳、画、操、游戏设计”等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幼儿园课程设计能力。应准确把握理论和技能的关系。技能类课程在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注重理论的渗透,理论类课程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能结合幼儿园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转变偏重知识性内容学习的传统观念,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由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后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做中学。2.基本素养融合专业素养。准幼儿教师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基本素养。在《认证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注重各类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并规定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此外准幼儿教师应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应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3.校内活动辅以校外服务。应鼓励学生参加与学前教育职业要求相关的各类校内活动,如竞赛和展示活动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实践和专业成长的机会。此外应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开展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学前儿童教具营销等创新创业活动,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此外,开展学前教育特色课程师资培训,为少儿围棋、国学、美术、舞蹈考级等输送师资,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也可以积极投入到校外服务中,开展服务性学习活动。服务性学习旨在将专业所学引入社会服务,将学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加入服务性学习小分队的志愿服务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三、“三位一体”的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养成的实践探索
根据“三位一体”的理念框架,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下改革方向:1.把师德培养放在首位,把师德养成教育贯穿在整个学历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中。使之具备具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合的师德规范,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建立教师师德建设机制,以“四有教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为标准,做好为人师表的师范传统,把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应将师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开设的如教师职业素养等课程中教导学生秉承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还可以从主题活动、日常管理、环境建设等方面以文化浸润与习惯养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师德情操与教育情怀,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2.通过“工学结合,内外交替”实训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满足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和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实践成效不理想、学生入职后适应期长等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应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将职业要求分解,规划每个学期应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在三年的学习中不间断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到工学结合。此外,加强校内外实训条件和实训管理,使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更好地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保障实践的校内外贯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到内外交替。工学结合,内外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结构,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中得到连续的、阶梯式的发展。3.通过“四全”实训模式夯实学生的职业素养。传统的碎片化实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践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实训中应将学生在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的实践内容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定位和统筹安排,做到实训安排的全程贯穿,实训内容的全面涵盖,职业面向的全类型接触以及实训手册的全程引领。4.通过“以赛促学”提升华学生的职业素养。课堂教学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将视野局限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中,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参加与学前教育职业要求相关的竞赛和展示活动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通过举办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来提升学生“教”的能力,通过各类幼儿教师演讲比赛和故事说演比赛来提升“说”的技能;通过举办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大赛来提升学生的“弹、唱、跳、画”技能水平;通过举办各类创意设计制作大赛、绘本设计大赛、幼儿舞蹈创编大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实践和专业成长的机会。5.教师团队建设。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应当成为能讲更能练、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的发展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应扩大教师的视野,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外的相关培训,听各项专业讲座,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访学、进修,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动向,通过落实教师企业锻炼的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锻炼及时追踪学前儿童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政策和新动向,成为学前教育行业内的行家里手,同时累积丰富的实践案例、搜集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和典型的真实情境问题,加深学生对所授课程的理解,呈现真实性案例启发学生的思考,收集更多素材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6.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将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主体”和“以知识为本位”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以获得最优教学效果。二是让学生从“如何获得知识”,向“如何获得学习能力”转变。因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无法直接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他们获得知识不能靠教师直接给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产生需要靠自身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不是“以知识为本位”。此外,还可开设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例如开展关于“个人职业提升与发展”课程,遵循参与式学习原则,关注社会环境和职业工作经验,同时根据项目执行背景灵活设计。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多元化的现实情况,参与该课程的学有助于毕业生提升未来职场适应能力,乃至初步培养学生在自主创业中团队建设意识。7.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体系。第一,在校外实训基础上增设《校内课程实训》课程,制定校内课程实训手册。在校内实训基地已经初步建设好的前提下,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加强学生的校内实践,增设《校内课程实训》课程,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共四个学期里开展校内实训,同时着手编制校内课程实训手册,每个学期使用一本。第二,在幼儿园实践基础上拓宽校外实训内容,增加早教、特教等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训内容。第三,与行业协会、实训基地合作以工作坊形式开展部分课程。例如设立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工作坊、蒙特梭利教学法工作坊、奥尔夫教学法工作坊。第四,扩建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质量。着力新增校外实训基地,丰富实训基地的辐射面,不仅涵盖原有的传统公立幼儿园,更需要延伸出私立幼儿园集团、相关教育机构及协会单位,以扩充学生的视野,协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趋势,加强就业方向的引导工作。第五,建立服务性学习小分队开展服务社会工作。
四、“三位一体”实践效性评估
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提升,其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鲜明:第一,职业能力实训质量明显改善。“三位一体”体系破解了以往松散、零散等直接影响实训成效的瓶颈,融合了《专业标准》和《认证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要求,使得校外实训本身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二,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一方面,学生三年的校内外实训手册明显反映出她们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的成绩也有力地说明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进步,实训优质汇报课和院级专业职业技能比赛,踊跃参与的学生人数多,她们积极展示教育技能。第三,得到用人单位好评。在近年的实习走访和毕业生用人单位访谈中,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园长们一致夸奖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上手快,纷纷为她们关爱幼儿、谦虚和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点赞。在近几年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所提供的岗位数是毕业生数的5-6倍,毕业生供不应求是对“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最大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7.
[3]袁丽娟.基于“专业标准”的青岛市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研究.青岛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7.
[4]丁海东.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及其发展根基[J].学前教育研究,2015,(11).
[5]冯晓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6]郭亦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作者:王旭冉甘静筠 单位: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 上一篇: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研究
- 下一篇: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音乐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