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样态研究
时间:2022-04-09 10:41:52
导语:幼儿教师读书样态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察其所由
长此以往,“读书润泽心灵,惠及幼儿”将成为一句空话。氛围不浓:学校组织阅读沙龙、读书交流等活动,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没有人去触摸文字中的感情和思想,分享读书心得成为教师的负担。成效不大:读书与实践相分离,教师期待“短、频、快”,而“读书恰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正因为缺乏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的功效便得不到显现。
二、探其所载
面对上述严峻的读书现状,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在书海中拾贝,如何深化读书体验,又该如何形成有效的读书机制?笔者根据微信共读活动,探索适合幼儿教师深度读书的载体,主要框架如图1所示:以上框架图是根据微信共读活动实际开展的基础上梳理而成,形成以微信为平台的读书载体,以“自主品读”“专家引读”“反思回读”的读书方式。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三、支其所为
(一)“微”言其意,“信”而其实——微信读书载体之寻觅多数幼教同行者为了便于交流都会建立QQ群,“贯彻指南学习故事”便是众多群中的一个,由中国学习故事研习项目专家组组长周菁博士组建,群内成员多达2000人,均来自中国各个城市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园长等。由于人数众多,未能关注个体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活跃者少,潜水者众。基于此,2016年7月,周菁博士提议组建一个小型微信共读群,带领大家一起深度阅读《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MargaretCarr)著),人数60人,以自愿报名为主,就这样,第一个微信共读群就此诞生。微信共读,简言之,是由一位组织者带领大家深度研读一本专业书籍,参与人数通常控制在一定规模内,以期建立一个人人参与、民主开放、互动活跃的学习场域。经过一年的共读实践,逐渐摸索出以微信为载体的读书新模式。2.组织方式微信共读建立的基础是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共读群基于成人学习的四大原则组织开展,主要是自愿、自主、学习内容和经验相联系。此外,读书的种类很多,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使人善辩。但作为一线幼儿教师,要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专业成长的平台,首先要读专业的书籍。(二)贴地而行,择高而立——微信读书方式之探索1.前期准备——未雨绸缪(1)书籍准备:在正式进入共读之前,共读所需书籍准备必不可少。(2)自主报名:本着自愿自主参与原则,微信共读时间、书目固定,很多人会置疑能否坚持每周抽出2小时进行共读呢?参加共读的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虽然没有时间,但也会挤时间、抢时间,定会“压”出时间的“油”来!而且在周菁老师的带领下,阅读的趣味一次比一次浓厚。(3)群内分组:共读群建立伊始,接下来便是分组、组名、组长、学号等的确定,以及作业、纪要、命名规则的制定,以便后续作业、纪要的整理。(4)你我约定:在正式进入共读之前,需要制定一份温馨约定。群内虽大咖云集,不乏专家、名园长、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等,但当自愿申请参加共读时,就意味着认可这种读书方式,为了让这种基于微信虚拟网络平台的共读模式焕发最大的魅力,一份约定必不可少。2.自主品读——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上,后者更重要。专业书籍的阅读离不开自己的静心阅读。在自主品读环节,做读书笔记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笔记是把读书时闪现的思想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它是知识的记忆库,是创造的发源地。读书笔记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在书上做标记,即所谓的“书头笔记”。这种一边自主阅读,一边留下的标记符号,体现了当时阅读的过程,记录了当时的体会、见解、疑问,从而提高读书质量和效果。一位著名学者曾说:“阅读的过程其实是阅读者精神劳动的过程。”当个体进行自主阅读时,便进入新的精神状态,不仅获得新经验,而且丰富了自我。个体静心阅读的当下,远离浮躁。3.专家引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对于专业书籍,除了自主阅读往往是不够的,需要他人指引与解读。从微信共读活动开展至今,周菁博士一直担任专家讲读重任。在讲读过程中,周菁老师不管事务多么繁忙,仍坚持每周二晚8:00准时进行精彩讲读。日复一日,从未间断,来自天南地北的老师此刻汇聚一堂,共赴精彩盛宴。犹记得第一次共读结束后,内心那股感动与感恩的心流仍然在全身涌动,实在是不可思议。4.反思回读——深化阅读体验反思回读主要指专家讲读后自我反思阅读与群体分享研读。反思回读让个体学习走向团体学习,每位成员在共读群里发展和超越自己。共读群作为连接个人与团队的一个基本单位,是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的一个纽带。因此,组建一个高效的共读团队,可以深化阅读体验,加深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使阅读效果最大化。朱永新教授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发言中谈到,没有共同阅读的热情或经历,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读书人或是“独学无友”的人,它不可能为教师真正专业成长提供无尽的可能。所以,反思回读不仅强调回归自我阅读时的疑惑,更强调学会将理解、疑惑、感受等大胆地与共读群的成员进行交流分享。(三)最是书香能致远——微信读书样态之创新1.读写结合——自我管理写,是真正的心灵阅读,有时候比读更重要。写的过程,就是吸收和思考、提升和内化的过程。周老师每次讲读后,为大家留一份小作业,作业用意是不致于让我们沉浸于高空上的理论,而是通过回归自己的生活,链接自己的经验,从而让自己对书中所讲的内容有更深的体悟。周老师在下次讲读前将用近半小时与大家分享作业感想,正像周老师一直强调“我们学习和探索的起点始于自己的故事、日常生活和经验,学会和自己的内心世界相连接”。每次共度作业都需要自我管理,沉淀自己的内心,对于老师来说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宝贵的经历。虽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压力有紧张有困难,但每一次克服困难便会带来新的充实感与成就感。2.交流分享——自信成长以往在超过10个人的群里,不管是QQ还是微信群,都习惯性喜欢潜水,喜欢倾听他人的意见,不喜欢自己主动参与交流,生怕自己说错了。这反映了一种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而这层保护恰恰阻挡了教师自我成长的通道。然而在共读群里,老师来自大江南北,很多老师从未谋面,但大家能够畅所欲言。面对每个话题,每个人都对差异持开放态度,这意味着肯定“用是的、是的”表示对陌生人表示欢迎,即对存在差异给予肯定。正是这份对差异的肯定与尊重促使教师自信分享,虽然每位教师身兼数职,但无私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与微信群营造的宽松交流氛围、建立人与人良好关系以及搭建“相信自己是有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学习场域密不可分。3.知行合一——自我拔节教师读书的最终目标是与实践相结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丁少华老师特意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因素:听专家讲座占成长因素的7.8%;自学占成长因素19.7%;实践与反思占成长因素的60.7%。由此可见,实践与反思的重要性。特别在当下知识信息时代,以知识积累为特征的读书模式已无法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未来社会更多需要问题解决、决策力、创新力、协作力的人。而这类教师所具备的核心素养就是知行合一,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知识的价值最大化。共读群不提倡纸上谈兵,知行相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应有之义。
四、观其所长
(一)疏离浮躁——在共读中提升心智模式在浮躁、节奏快速的时代,真的能放下欲望满天飞的心念,将心安放于一张安静的书桌旁吗?笔者亲历的微信共读活动确能让人疏离浮躁,潜心阅读。天南地北的老师期待每周二的到来,它已成为大家的约定,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里有精神大餐,让我们如饮甘露,这份甘露胜过美酒与咖啡!在共读群里,彼此互相建构知识,更重要的是建构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交流氛围,建立互动互惠的关系,以及提升自我心智模式。(二)持之以恒——在书香中促使业精古语云: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明朝学者胡居仁有一幅著名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说明读书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必然渐入佳境。在共读群里,每周的共读从未间断,其实这就是一个持续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建构,促使自己对事物有了从“表”及“里”的认识,同时回顾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当下教育教学进行链接,从而丰富自己专业知识。(三)知行合一——在反思中赋予实践一次次的共读并非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改进实践。在参与共读活动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例如“学习故事”与“瑞吉欧教育”的精髓如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这就需要知行结合,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我们工作中的生产力。而实践的关键并非模仿表象的“术”,而应透过表象看到事物内在的“道”,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五、悟其所得心灵是一片田野,不种花,便长草,而滋养心灵最好的办法便是读书。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时间是靠挤出来的;读书习惯是靠日复一日沉醉书香养成的;读书成效是读写结合,知行合一提炼出来的。但读书不是跟风,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为生活的必需。教育因读书而美,生命因读书而雅,让我们的改变从阅读开始。
作者:俞蓉蓉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
- 上一篇: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探讨
- 下一篇:幼儿教师科研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