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教师德育课程研究

时间:2022-10-16 02:47:16

导语:我国幼儿教师德育课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幼儿教师德育课程研究

体谅关心模式是由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与内尔•诺丁斯等人所建立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它以培养“道德情感”为基准,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关心,倡导学生的实际需求才是道德教育始发点,将教育建构在体谅与关心的基础上,重视榜样示范的育人功能,要求教育要体现人性。这种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师德育培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现在出现的诸如幼儿教师侵犯、体罚幼儿的事件也有很好的抵制作用。

1体谅德育模式的内涵与幼儿教师道德素养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德育教育家麦克菲尔首创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通过对英国中学生所需道德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更倾向于体谅、宽容的教育行为;而反感压制、支配的行为。反观当前现实,我们亟需改革学校德育。1.1基于学生需要出发———道德教育基础。体谅德育模式倡导,一个有道德的人是能够思量别人意见、觉察他人感觉、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1]幼儿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朝着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努力;只有准确掌握幼儿的需求并积极寻求满足的方法,道德教育才能被幼儿所接受并逐渐强化,在今后的行为习惯中才能有所显现。3-6岁是儿童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幼儿教师作为幼儿道德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培养人,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因此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首先从关注幼儿的需求出发。1.2教学生学会体谅———道德教育核心。麦克菲尔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传授道德准则,更要在态度、行为上有所提升,激发每个人所具有的“人性感”,使其学会关心、体谅人,这才是道德的核心。[2]该模式告诫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感染、以身作则的浸染而非直接灌输、教授,在引导学生“关心与体谅”时,重要的是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创设关心、友爱的教育环境,且教师在其中起到道德表率作用。[3]幼儿喜欢模仿,幼儿教师对待他们及平时所表现的行为都会被幼儿学习、模仿。因此,对幼儿教师的道德教育要时刻渗透“体谅与关心”,让幼儿教师能够深刻体会他们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并将这种关心与体谅之情,逐渐在职业中有所浸润;提高幼儿教师品德的同时,也使幼儿受益。1.3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道德教育内容。在体谅德育模式中要求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学生的人际与社会意识作为提高道德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从生活的场景中学会体谅、关心,能够解决自我在生活中的疑惑与困境;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体谅他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目前,对幼儿教师的道德教育,形式上传统、单一,方法上仍是说教、灌输,对幼儿教师道德的培养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我们是否能效仿麦克菲尔的《生命线》,根据幼儿教师生存状况及社会各界对其的德育诉求,依托情境,编写贴近幼儿教师生活,提高幼儿教师道德的教材。1.4重视榜样与道德感染———道德教育方法。榜样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人们可以从榜样中获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2]麦克菲尔认为“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范是年轻人获得关心和体谅他人品质的重要方式。”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是提高道德的途径。幼儿教师要提高道德素养,教师教育中必须注重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让幼儿教师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高水平的道德思维方式与行为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2关心德育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幼儿教师道德素养

关心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她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关心、呵护他们,全心全意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干又自信的人。2.1关心———道德教育基本原则。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种关系,并不仅是一种态度和观点。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将我们人类共同生活需要的“关心”激发并贯穿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他将关心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让孩子相信他们得到了关心并且学会关心别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关心”、“爱”孩子的品质,将关心视为教育开始的源头与基础;学着理解幼儿、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让孩子时刻感受关心,并将这种情感化于行动之中;让幼儿在今后的成长中,逐渐理解关心,并不断扩大关心的范围,从人———物———自然界的所有。2.2情感———道德教育基本着手点。在关心伦理模式中,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着手点。诺丁斯认为,道德原则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人类的真情实感才是激发道德的动力源。关注道德情感,不仅让我们的道德教育更有温度,也使得道德教育理念更易深入人心;[4]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关怀,从而真正地将道德认知转换为适恰的道德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但是,就算在学前领域,也是重视知识积累与学习,有的园所甚至将某种特长成为特色(如以语言表达为该园特色,仅因有位出色的语言老师),为了迎合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反而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感受与需要,亦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2.3关心与被关心互动———道德教育过程。诺丁斯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使学生能接收到关心。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关心与被关心互动、联动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也要教会学生接受、认知他人的关心,在学生积极做出反应和有效行动时,关心关系才建立起来。况且这种关心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健康的关心关系是在任何情境中每个人都有意识、并有能力成为关心者。幼儿教师在形成关心品质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以关心之义教会幼儿接受关心、让其体会关心,由一个被关心者向一个关心者转换,并且为今后建立良好的关心关系打下基础。2.4榜样、对话、实践、认可———道德教育方法。在关心德育模式中,诺丁斯倡导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方式来实现,而且这四种方式是相互联系、制约的,他们共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成效。幼儿教师需要学会并以“关心”为主线,灵活运用这些道德教育方法。一是榜样的力量。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关心环境,并将关心通过所有的教学与活动呈现出来;二是对话的魅力。对话的目的是了解双方的需要与情感,其过程应是平等、开放的,是以接纳关心为导向的;三是实践的价值。实践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将“关心”内化于行,体会关心的魅力,并将它转换成习惯;四是认可的高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是以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依托,而不是借关心之名彰显教师的权威。

3体谅关心德育模式对我国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启示

体谅关心模式无论从道德教育基础、内容还是方法上,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与借鉴。学前教育作为孩子系统、全面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帮助幼儿。而教师德育课程的设置利于幼儿教师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因此结合体谅关心模式的内涵理论,在我国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微观探讨。3.1关心与体谅———课程设置理念要提高幼儿教师道德素养,最重要的是转变课程设置理念,倡导要以“关心与体谅”为课程设置原则。首先让幼儿教师明确与幼儿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关心的过程;其次,幼儿教师德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最后,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让学前师范生体会来自其教师的关心,并推己及人,将这种关怀过程遍及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次课程中。遵循关心与体谅的课程理念,打破以前仅是说教、灌输式的德育课程渗透。长此以往,一代代幼儿教师的道德感染与熏陶,一代代幼儿关心品质的形成,我们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被这种充满人性的关怀所笼罩。[5]3.2逐级关心———课程实施内容课程实施中以“关心”为主线,将课程内容细分,逐级来达到真正的关心。根据体谅关心模式的启发,可分为四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教幼儿教师“体会关心”,感性表达阶段;第二种水平,“实践关心”,理性加工阶段;第三种水平,建立“关心关系”,创造稳固阶段;第四种水平,“学会关心”,反思形成阶段。这四种水平是相互关联、制约的,且前一种是后一种形成的基础,他们共同形成了德育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体会关心。榜样的力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德育课程中示范关心的过程,让幼儿教师耳濡目染,初步体验关心;参与活动———德育课程中,让幼儿教师参与其中,在课程过程中体会关心与职业的特点、要求;个人分享———幼儿教师分享自己关心他人与被关心的体验,且回忆他们在学校希望教师如何对待他们的体验。(2)实践关心。幼儿教师的德育课程还应渗透到实习与见习中,在实践中理解“关心”,提高自己的包容力与关心力。如:观摩课——在幼儿园观看幼儿教师的公开课,仔细观察他们与幼儿的互动、细察两者在活动中流露的情感;实习、见习——在幼儿园实习、见习,真正与幼儿接触,体会幼儿的需要,寻找给予幼儿积极影响的方法。(3)关心关系。建立关心关系是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重要部分。需要幼儿教师掌握与幼儿对话的技巧与方法,也需要幼儿教师更为深刻地掌握维持这种人际关系的方法。如:观察儿童日记———要建立一种稳固的关系,需要对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德育课程中要倡导幼儿教师学会观察幼儿,记录幼儿的言行、挖掘其需求,并将它作为建立关系的基础;完成实习作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少应该有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和老教师学习与幼儿相处的方法,取长补短,巩固关心关系。(4)学会关心。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还应设置研讨课、交流课,让准幼儿教师一起讨论,将其关心关系建立与巩固的方法分享,并就学前教育相关的内容及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前教师专业的教师营造关心学习的氛围,让准幼儿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怎样才能成为影响幼儿关心水平发展的教育者,才能让我们都在关心体谅的模式下共筑对人性关怀的教育情境,实现教育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作者:高姣姣 赵彦俊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陈思坤.体谅关怀德育模式的伦理内涵及实践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0(4):112-115.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陈思坤.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J].教育学术月刊,2010(4):19-21.

[5]袁丽.论关怀主义教育哲学的教师观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3(6):19-24,12.

[6]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苏少丹.英国体谅德育模式的文化溯源及其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3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