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特征
时间:2022-07-21 11:08:18
导语: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特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导以规则
(一)认可规则的必要性
人的基本特征是兼具自然性与社会性。新生个体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却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培养的。其中,导以规则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诸多习惯,成长为负责任的社会人所必须的。因此,优秀的幼儿教师必然会深刻地认识到规则对儿童的重要性,并且以合理的规则引领儿童。
(二)确保规则的合理性
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呢?判断规则是否合理和必要的依据,是建立该项规则的理由是否充分———是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仅仅为了方便成人〔1〕。几乎所有幼儿教师,都可以随口对儿童宣布很多规则。但是,如果仅从方便成人的角度出发,就很容易出现苛求秩序、整齐划一的高控局面。比如,有些教师要求幼儿“要像解放军一样坐好,把手背到后面!”殊不知,这很容易导致幼儿单侧肌肉紧张。优秀的幼儿教师引领幼儿的规则是“少而精”的。他们通常特别注意建立三大范畴的规则,即有关法律公德、科学作息、安全卫生的规则。比如,不能打人、按时睡午觉以保证充足睡眠、饭前便后要洗手等。除了三个范畴的规则,其他规则基本上是蕴含在游戏中的临时规则,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幼儿参与规则的修订,让游戏玩出新的花样来。因为规则是必要而不多余的,它自然体现出双重功能———既能够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又能够保证幼儿充分探索世界的自由。规则不仅意味着约束,也意味着自由。只要没有违反规则,幼儿就享有充分的自由,优秀教师不会轻易打断幼儿。如此,就促成了幼儿灵性和社会性的完美合一,破解了不合理规则教育中灵性与社会性此消彼长的两难困境。
二、教有智慧
优秀的幼儿教师了解教育对象(Who)、熟知学科知识(What)和懂得如何去教(How),三者缺一不可。这三方面的智慧,将通过一些典型的教育行为体现出来。
(一)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善解人意
幼儿身心的基本特点是:1.发育快速,肌肉骨骼柔嫩,抵抗力较弱,具备基本的脑结构,但是尚未完善;2.好奇好问,依赖经验,想象丰富,注意有限;3.情绪外露,容易激动,心机单纯;4.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爱玩游戏。优秀教师了解这些身心特点,并理性地以此研判教育设想。比如,曾有教师想以拔河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并且越想越兴奋,但是随即她便警醒了———拔河,是哪个地方受力?幼儿肩关节比较柔嫩,容易受伤,因此拔河并不适合。在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教师还会“风过无痕”地关照幼儿的身心特点。比如,一位教师在室内组织的活动完全不用“好不好啊”“要不要啊”“想不想啊”等过渡性提问,而是以动作、音乐自然衔接。这是因为,她关照了幼儿容易激动的特点,有意规避“煽情式”的提问。否则幼儿太激动,室内声音太大,久之会导致噪声性耳聋。而一些教师动辄如此提问,待幼儿激动了,嫌吵,又反复要求安静,这就让幼儿不知所措。又如,有意注意是指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平均持续时间约3-5分钟。平时一个活动长达10多分钟,是因为调动了其无意注意,使得两种注意交替进行。若幼儿做错事,要讲道理,但这显然是他们不爱听的。所以,讲道理的黄金时间只有三分钟。为此,优秀教师会做很多准备,诸如使自己冷静、弄清事情原委、想好方式、想好内容,不仅使幼儿认错,更要助其知道如何改进。而不做这些功夫的教师,光是冲着孩子“发火”就去掉了几分钟。可以说,优秀教师是真正“懂得”幼儿的人,在教育中体现出诸多善解人意的行为。
(二)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确定课程
优秀教师不仅了解幼儿身心的基本特点,而且熟知学科知识。这种熟知与科学家有异同———没有科学家所知道的那么深,但是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熟知学科知识,所以明了某年龄段幼儿在各领域中应该达成哪些关键经验,目前获得了哪些经验,还缺失哪些必备经验,即准确看到了幼儿在某个领域中的“最近发展区”。若是大部分幼儿处于相似的“最近发展区”,他们便会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来引领,若只是少部分幼儿存在瓶颈,教师便会考虑区域活动。若是个别幼儿存在瓶颈,教师会个别指导。若是认为某些经验同伴引领效果更好,教师便会创设不同水平幼儿的合作探究。也正因为熟知学科知识,所以在优秀教师眼里是没有所谓“教材”的。所有书籍不过是众多参考资源中的一种,能否成为课程,就看它是否符合幼儿实情。优秀教师以幼儿的实际需要为中心,遴选、改进现有资源,甚至生成、研发适合幼儿的课程。那种忽视幼儿实情,以既定的“教材”逐一上课,将幼儿作为配合教师表演的道具等行为,是优秀教师应该自觉摒弃的。
(三)秉承科学先进的理念,坚持理想
优秀教师不仅在课程确定上体现出“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观,而且秉承国家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和理念,不屈从于权威干预,能够坚持学前教育的理想。比如,关于美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已经指出:“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纲要》颁布之后,幼儿绘画活动中机械的技能训练和“范画”,依然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因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明确指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避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已经非常明确,但是部分教师不以为然,并不思变,也难以接受别人的改变。坚持理想是要顶住压力和付出努力的。优秀教师尊重权威但是又不屈从于权威。他们也能够聆听家长的诉求,但是坚持专业的研判。他们不仅能够自己看到幼儿特有的学习,而且还将幼儿特有的学习进程“呈现”给不够专业的人士看到,劝服这些人士,最终促成教育的合力。
三、爱无条件
(一)深刻理解幼儿需要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对积极关注(即温暖、真诚、接纳和同理心)的需要,就像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水、阳光和养分的需要,是不可或缺的〔2〕。这些需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儿童为了得到这些需要的满足而可以牺牲其他事情〔3〕。多数幼儿教师也明白“爱”对幼儿的重要性,平时也关爱幼儿,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爱
优秀教师会以规则引领幼儿。幼儿若犯了错误,就会让幼儿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即便责罚也是就事论事、心平气和的,而不会以剥夺对幼儿的爱作为要挟。但是,若问广大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还是有条件的?大家的回答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现实中,类似话语“老师喜欢听话的小朋友,不喜欢插队的小朋友”“你要乖哦,你不乖,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似乎司空见惯,甚至连家长都可能会说:“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种附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罗杰斯认为,若重要他人以爱作为威胁使儿童服从,那么儿童为了不失去成人的爱,就只好压抑自己的感受、迎合成人。久而久之,儿童就习惯以他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慢慢就失去了自我,甚至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心理问题便顺势而生。因此,罗杰斯提倡给予儿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是预防心理疾患的本源之一。
作者:莫秀锋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上一篇:幼儿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分析
- 下一篇:煤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