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格养成教育思想探究
时间:2022-06-12 10:58:19
导语:儒家的人格养成教育思想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人格养成的最高境界:慎独
按照儒家的观点,修身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慎独”。是说一个人在独处时,在无人注意自己时,也能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中庸》这样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能否做到慎独,是衡量一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标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显然修养是假的。但真正做到慎独是不容易的,有人监督和没人监督一个样,有人看见和没人看见一个样,这需要极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慎独,是修身达到一定境界的结果。人的一生要经受许多人格的考验,面临许多艰难的选择。小到利益的考验,大到生死抉择,是否经得住考验,能否做出正确选择,往往取决于自我修养的水平。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里,孟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了人应该具有的价值标准和人格风范。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也如是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这样的价值观与人格风范,修身的艰巨性可见一斑。人们常说“为富不仁”。一个人生活环境变了,经济条件变了,政治地位变了,其心理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得志便猖狂”也是人性中较难克服的缺点。这时候,就要对自己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的要求。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生活境况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更应加强自身修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论语》里记载了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也说明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高标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只是表现一个人的骨气,所谓人穷志不穷,但是不如“安贫乐道”的境界更高;“富而不骄”只是表明能够抑制自己内心的骄傲,不如“富而好礼、恭敬待人”的境界高。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何种境遇中,都应该坚持修身,不可松懈。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作为一个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工夫,也不会违反仁德;匆忙伧促之间也不会忘掉仁德;在生活困顿、颠沛流离之时,也一定要实行仁德。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固穷”,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守信念,不丧失原则。
二、人格养成教育的途径:修身
修身即修养身心。修身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人格的完善仅靠外在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贵在自觉,贵在无形,自觉内化是品德培养的必经途径,所以注重自我修养的修身就被视为人格完善的主要途径。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应立足于个人的人格修养,而不能只局限于外在的约束和限制。修身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修身是人生第一要务。《礼记•大学》中这样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这八个条目之中,修身被视为根本。“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所在。这八个方面被后来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视为人格修养的顺序和准则。修身的首要内容是修德。按照孔子的观点,修身的第一要务是修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其所学的知识才能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提出的德育目标。表现在行为层面即是温、良、恭、俭、让。《论语》当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禽问于子项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只有仁义礼智信根植于心,温良恭俭让体现于言行举止,才是内外兼修的良好品德,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即孔子所说的“立于礼”。关于修德的先后顺序,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则历来被视为儒家德育教育实践的基本程序,也是后来《弟子规》的中心思想。在孔子看来,受教育者首先要懂得孝悌之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为人之本。然后推己及人,广泛地爱他人,谦虚诚信,亲近仁德,有了良好的品德以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修身的内容之二是修智。儒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体现了对修智的重视。从夏商时期出现学校教育以来,其教育内容主要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成为其后儒家智育的基础内容。在西周时期,诗歌、音乐、舞蹈等都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圣人周公制礼作乐,从而诞生了周朝的礼乐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即是当时教育的基本内容,77被后人称为《六经》。孔子对礼乐文化加以修订和传承,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6]到了宋代,在大力倡导儒家文化的历史条件下,又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篇经典合称为“四书”,《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五经”,从此,“四书五经”便成为儒家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王阳明在解释“五经”的作用时,这样说道:“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7]读书不但能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人心机灵敏而有志向,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修身的内容之三是修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在孟子看来,修身不仅仅是修德与修智,还应包括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强健的体魄是前提,健康的心理是必要条件,最后的成功则取决于坚强的意志。凡事业有成的人,都免不了经历一番磨练。修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地和自己的缺点作斗争的过程。因为人性当中有诸多的缺点,如自私、贪婪、虚荣、忌妒、懒惰等等,只有顽强地和它们作斗争并最终战胜它们,让“道义”来主宰你的内心,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孔子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修身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也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完成品格的修养,不能稍有松懈。所以,修身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至高境界的品格需要一个人一生去努力。
三、人格养成教育的方法:自省,改过,学习,养气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既有追求完美人格的标准,又有一套切实可行、独具东方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德修养方法之一是“自省”。自省即自我反省,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儒家特别强调自省,因为自省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总是反省自己,而小人总是苛求他人。孔子的学生曾子就是一个经常能自省的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认为,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办事尽心与否,同朋友交往诚信与否,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与否。同为儒家的荀子也把自省作为一种首选的修身方法。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自省就会减少过失,就会不断进步,是行之有效的品德修养方法。道德修养方法之二是“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而言,很少有人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旦有了错误,通常做法是文过饰非,把错误合理化,或是推卸责任,把错误推给别人。能主动承认错误的人是不多的。所以孔子曾这样感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没见过一个发现自己的过错能在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更不用说主动承认错误的人了。有错能自见并能主动改正,才是真正有大智大勇的人。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了错误不要紧,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这样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说明改过的难能可贵。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错误,这才是一个君子所为,也是修身的关键所在。道德修养方法之三是“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在儒家看来,主要有两条学习途径,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即是从儒家经典中进行学习。在儒家经典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礼》和《乐》中。西周时期,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包括政治伦理和生活伦理。就政治伦理而言,礼是指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是社会行为准则;就生活伦理而言,是指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礼节和礼仪。[9]学习“礼”,能够规范人的行为,严格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同时在待人接物上进退得体,举止文雅。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礼来制约他们,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能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礼”的教育。对于音乐的教育作用,儒家认为,好的音乐,上能治国化民、移风易俗,下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国家治理和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对于向他人进行学习,孔子这样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要向他看齐,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看见别人的缺点,就应当从内心反省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修正错误,使自己不断进步。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很多,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总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优点,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向他人学习,勇于向他人学习,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也是修身的重要方法。道德修养方法之四是“养气”。养气,即培养正气。用孟子的话说是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这样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十分浩大,十分刚强,需要用正直去培养它,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必须与道义相配合,否则就会萎缩。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靠日积月累才能完成。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一个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善于学习,勇于改正错误,才能让自己仁心常在,正气长存,从而使人格不断完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
四、结语
《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实施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朱熹.朱熹注大学•中庸•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6]李瑞华.论我国传统教育的功利性与审美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11.
[7]王阳明.王文成公全集[C].卷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王先谦.荀子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李瑞华.论孔子的美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6).
作者:李瑞华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教学更新与创新思维探讨
- 下一篇:养成教育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