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5 04:29:57

导语: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剖析空中乘务专业在核心业务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合作的可行性,提出通过设立“三家三阶段”的合作办学模式、制订教师访学、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探索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等方式,强化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养成教育。

关键词:专业能力;养成教育;空中乘务专业

1引言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更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广阔的发展平台,开展与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合作,广泛吸收国际知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优秀经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合作与交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学界对空中乘务专业的教育研究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实训教学等方面,对空乘养成教育的研究极少。以“空乘养成教育”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仅有4篇文献,且主要是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展开探讨,未曾涉及空乘专业的核心业务能力提升问题[1-4]。本文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视角提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建议,促进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2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空乘是民航运输中直接面向乘客的一线服务人员,其服务能力及服务效果是航空公司客舱服务质量的直观体现。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激增,1999年中国民航大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首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自此之后,我国各高校顺应市场需求,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特别是2009年以来,专业开设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当前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有320余所,年毕业学生1万余人。虽然航企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量极大,但出于安全管理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航企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空乘人员不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条件,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强健的体魄。国内各高校在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出于成本考虑,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外在形象、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而更能体现空乘人员价值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即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技能)、对客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殊场景处理能力涉及较少。即使有些院校开设此方面课程,也是以普通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没有从养成教育角度开展训练,以致培养效果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毕业生只有一定的外在形象,综合素质不高,与航空企业的用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上机率低,平均不足三分之一,大量的毕业生只能转到地勤或其他商业企业中工作,降低了人才培养效率。随着旅客旅行经验的日益丰富,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空间位移,而更关注旅途过程中的服务感受,这就对空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公司在招聘空乘人员时,也不再单纯地以外在形象作为标准,而是在外在形象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更侧重于对应聘者内在素养的考核,只有这样,招聘来的人员才具有发展潜力,才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业务迁移能力。高校按当前模式培养的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与航企的需求是难以匹配的。

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养成教育合作的可行性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更需要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与训练,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浸润到专业氛围中,逐渐形成扎实的专业素养。我国航企的国际航线遍及全球,乘务员在工作中服务于各个国家的乘客,不同国家与民族的乘客其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服务需求都需要乘务员在客舱服务中灵活应对。不同航线的气候地理条件有差异,飞行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常情况,需要乘务员能够快速反应并合理处置。虽然校内课堂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但仅凭这一方式学生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单一、偏于理论化。即使教师会开展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但毕竟案例与模拟项目都是有限的,训练学生的熟练程度尚可,若要训练其快速反应能力、对客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殊场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则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联合培养是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补充。基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校的知名度及专业建设水平等因素,我国高校传统上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知名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多,在这些交流与合作中,我国高校更多地是以“取经”的心态,借助于对方雄厚的专业实力从交流与合作中弥补我方不足。从实践看,这种方式在绝大多数专业上是非常适用的。但空中乘务专业较为特殊,如前文所述,该专业在我国开设尚不足二十年,而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极少开设这一专业,想按照传统的国际合作方式开展空中乘务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是无法进行的,必须要拓展一条适宜本专业发展的合作之路。“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按局域来划分,可分为蒙俄地区2国、中东欧地区19国、西亚中东地区19国、中亚地区5国、东南亚地区11国、南亚地区8国。这些国家其社会文化有其独创性,在教育领域与我国的合作少,我国高校如能在专业教育领域与其开展合作,将有机会改变与欧美高校合作中我们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有机会制订一条更符合我国高校需求的合作之路。空中乘务专业如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或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实习实践等方式将学生送出去、将国外教师专家请进来,学生将会接触多种文化,极大地开阔视野,在学习实践中将空中乘务专业所需的核心业务能力逐渐提升。这不仅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学习训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平台,更为学生开拓了就业的新途径。这种合作不仅我国高校从中受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及企业同样能够得到办学效益,以及教学合作、学生交换等方面的收益。

4国际合作视角下强化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对策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5]。空中乘务专业的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训练环境,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目的。空中乘务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合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力训练的平台和环境,通过时间的积淀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业务能力。4.1设立“三家三阶段”的合作办学模式。“三家”指国内高校、国外高校及国外企业,“三阶段”指国内高校理论学习阶段、国外高校专业实训阶段、国外民航企业实习阶段。传统上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学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民航企业)实习两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各高校都依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实施,但校外实习阶段能够在民航企业实习的非常少。主要原因在于民航企业对安全性的极高要求及对人才选拔的高标准,在校生在未获取局方颁发(或授权颁发)的民航乘务员客舱训练合格证之前是不可能获得民航企业上机实习机会的。而该证书又不对社会开放,必须由航空公司统一组织员工学习及考核,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通过参加航空公司招聘被录用后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工作直至学制满毕业,成为航空公司的正式员工。这种“实习”实质上应属于企业的“员工实习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实习。国内高校与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模式,将原本全部在国内完成的校内教学改为部分课程由国内高校实施完成,部分课程如跨文化沟通、语言训练、快速反应能力训练等由国外高校实施完成。国外高校负责与当地企业联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优先选择国外的民航企业,在实习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再选择国外的服务类企业作为实习单位。即使国外的民航企业也同样难以提供空中乘务员岗位,但地勤岗位没有持证上岗的限制,学生在这些岗位的实习也是直接为民航旅客提供服务,面对的业务状况与国内有一定的差异,语言环境又是全新的,在实习期间外语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对客沟通能力也会得到足够的强化训练,将实际经验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服务类企业的实习目的也是如此。只要实习期能保证在三个月以上,学生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4.2制订教师访学、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平台,教师及周边人文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能力训练中起到引导、支持、协助的作用,而学生与其学习(实习)伙伴朝夕相处,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中加入教师访学、国际学生交流计划,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周边人文环境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访学包括国内教师出国访学和国外高校教师回访两部分。由于国外开设空乘专业极少,所以国内高校教师出国访学的学科应围绕空中乘务专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开展,如心理、沟通、快速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访学时间一般以一年为宜。教师回国后一是通过直接授课,将自己在国外所研究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二是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所研究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国外高校教师回访时除了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外,还可为学生直接授课,即使是国内教师也在开设的课程,国外教师的不同授课风格、教学理念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访学计划能够得到制度与财务上的保障,国内高校每年都安排外教授课,学生的国内学习氛围将会得到一定程度改观,这对于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出国参加国外学习、实习的学生是极为有益的。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将学生作为交换生送到自己选择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交换生在当地学校上学、交新朋友,学习规定的科目,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不同的教育系统中,得到不同平常的经验。相对于前述的合作办学模式而言,这种方式学生相对较为分散,在国外的学习科目不仅考虑与专业相结合,也更能够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意愿更为强烈。国际学生交流计划一般至少一年以上,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外语程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通过一年的国外交流,学生独立生活,独自处理生活与学习上的各种事宜,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练,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将会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思想。这些通过参与国际交流计划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往往被一流企业所看重,将会极大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与层次。4.3探索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空中乘务专业属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的理论性要求不高,但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前文所总结的空中乘务专业核心业务能力也是应用型要求的体现。为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与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相对接,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日常教学中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将行业标准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始终,学生的毕业标准实际上最终就是行业标准,这样的毕业生水平必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空中乘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中航协组织考核的“民航国内客运销售上岗证”、“民航国际客运销售上岗证”,国际航协组织考核的“IATA《中国BSP教程》”、“国际航协客运销售(IATA/UFTAA)”、“危险品”,中国民航局组织考核的“危险品”、“民航乘务员”、“民航安全员”等。其中中国民航局组织考核的职业资格证书不直接面对在校学生,学生无法参加考核获取证书,但学校可将这些职业标准融入到相应课程的教学中。中航协组织考核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国际航协而言,标准稍低,学校教学中的专业课完成了基本就可以达到考核要求,一般不需过多关注。最为重要的是国际航协组织考核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是全球各国均认可的,含金量非常高,但这些证书的培训机构是需要国际航协授权的,我国当前主要在几所民航院校才有授权点,这些院校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开放培训,接受外校学生的很少。对于绝大多数均属非民航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而言,要提高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可考虑与境外机构开展合作培训。国际航协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均是英文教材,考核试卷也是英文,对于空乘专业学生而言学习及培训有一定的难度。“一带一路”沿线有不少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英语均是官方语言,这些国家虽然不开办空中乘务专业,但民航类专业的培训机构非常多,空中乘务专业与这些培训机构合作,可通过学生到境外参加几个月的培训、或境外机构选派培训教师到国内开展培训两种形式开展,学生的学习环境、氛围将会比当前大大提升,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境外培训机构会择优推荐学生在当地就业,又拓展了就业途径。

空中乘务专业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中,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主要目的——提升学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这一指标不放松,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模式。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中乘务专业国际化程度低、毕业生专业核心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升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曾乔乔,霍永洲.空乘专业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7(05):100

[2]杨鹤,藏楠.浅谈空乘专业行为养成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56-57

[3]潘岩.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7(10):107-109

[4]赫金玲,李昕.校园文化活动对普通高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3):24-25

[5]金晓辉.养成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7(07):46-47

作者:赵影 陈颖 王亚莉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