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探究

时间:2022-06-12 09:24:53

导语: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师德资源,将其融入师德养成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遵循知行合一、强化与内化相统一、长期性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中,既有利于促进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1]近几年,由于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不断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其对幼儿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核心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教育资源,高校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做好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来塑造幼师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既有利于幼师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代意义

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养幼师生精神生活及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这些资源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中,从而实现学校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就要求各类学校在办学中要重视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高校在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厚滋养,对其厚植爱国情怀、坚定职业理想、增强职业信念、涵育德行情操,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育幼师生的师德素养。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战线输送一批批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说,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与对手较量的坚实根基。因此,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高校师范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三个方面的关系,其中助力幼师生师德修养的主要有:志向高远、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精忠报国、克己奉公、勤俭廉政、礼貌谦让、尊师重教、勤劳敬业等。教育工作者将这些传统美德融入师德养成教育,不仅能丰富幼师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人文素养,促进师德内化,而且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素质过硬、职业信念坚定、师德素养高尚的幼教人才。这样,幼儿教育战线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就会得到彻底扭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遵循原则

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使幼师生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初步的职业道德,对幼师生长期和反复进行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资源,在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且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5]教育工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师德滋养提升幼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等形式,使幼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情感内化为职业信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始终遵循知行合一的师德教育目标,塑造幼师生热爱幼教工作、献身幼教工作的师德理念和良好师德素养。(二)强化与内化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幼师生个体发展全过程的和谐教育。强化与内化是培养师德行为能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一系列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并不完全以内省方式运行,而是与知识的强化过程结合同时运行的。[6]因此,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幼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者首先要通过强化教育使学生个体获得一定的师德认知,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将师德认知内化为师德品质,进而在实践中转化为良好的师德行为。(三)长期性。师德养成教育实质上是改变学生个体以往形成的不符合师德规范要求的认知及行为习惯。而错误的认知及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况且幼师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和信念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干扰,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要坚持长期性原则,切记断断续续,时紧时松。要按照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把“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作为统领师德养育的标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育德优势,培育新时代师德高尚、综合素质过硬的幼教接班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路径选择

师德养成是幼师生师德内化的重要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资源融入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中,有助于增强幼师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情感、坚定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一)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幼师生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陶冶道德情操,增强对幼教职业的认同和师德规范的认知,进而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汲取传统美德融入相关课程的课堂教育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其次,教师要善于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当代师德文化的要求与幼师生的年龄特征、文化底蕴,汲取相适应的师德文化基因并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利于幼师生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作用;再次,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争做师德楷模,才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师德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外化为师德行为。(二)融入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师德认知转化为师德行为。实践教育是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幼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养成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首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及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举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如: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中国梦”“文化强国”专题,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及手抄报制作比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爱国奋斗圆梦”主题教育文艺演出、“文化自信”主题演讲比赛;结合一二•九运动举办“纪念一二•九激发复兴梦”知识游园竞猜活动;结合宪法纪念日举行“法在身边”微视频大赛、情景剧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结合教师节举行师恩、师德主题演讲比赛、采访“心中最美教师”微视频比赛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和法治素养,还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同时,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学生深沉的家国情怀。其次,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创建活动。如: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制作文明礼貌用语图标、绘制板报及横幅进行舆论宣传等;社会上可通过文明创建政策与意义宣讲、利用幼师专业特长编排文艺节目进社区及社会福利院等,弘扬美德义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人们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而且还培育了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升了学生自身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自觉实践能力。再次,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如:地方博物馆、民俗馆、展览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从历史遗迹与历史文物、传说故事与风俗习惯、名人轶事等汲取地方文化精华,感受家乡传统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幼教事业的热情和决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彰显润物无声育人优势。校园文化是幼师生涵养职业精神、职业情感与价值观的精神家园。[7]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校师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师德高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首先,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文化长廊建设、校史馆建设、师德典范名人碑刻等将中华传统美德及正确教育价值观念融入其中,营造校园物质文化育人氛围。其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之中,紧紧围绕“师德养成”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再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从制定规章制度、成立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和队伍三方面着手进行,是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再次,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环境。校园网络文化是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及微博、微信、QQ等具有互动性的移动平台,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深入挖掘师德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真实、生动的教育案例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师德品质。另外,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利用网络,提高网络育人功能。

总之,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营造中华传统美德育人氛围,增强幼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提升幼师生的师德品质和师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2(9):3-11.

[2]田嵩燕.泱泱中华文明博大[EB/OL].[2018-03-13].

[3].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02-26].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EB/OL].[2014-10-16].

[5]李恒川,王军.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齐鲁学刊,2012(4):74-77.

[6]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45-47.

[7]裴晓涛.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探究[J].教育导刊,2018(7):74-77.

作者:丁爱梅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