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18 09:39:38
导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生活行为、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等。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际调研(见表1)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不容乐观。1.1.1规律生活行为方面。调查数据显示,23.7%的学生做不到起居作息按时规律,26.5%的学生做不到睡眠充足。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部分高职学生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许多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沉迷电脑或手机游戏,不仅白天玩,晚上熄灯后还会在宿舍玩到深夜,睡眠严重不足,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1.1.2运动锻炼行为。调查数据显示,51.5%的学生做不到每周持续3次30~60min的慢性有氧运动(做操、慢跑、散步等),44.6%的学生做不到每周至少3次较剧烈(会流汗)的运动,54.8%的学生做不到每次运动约30min。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从小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平时存有“怕苦、怕累、怕出汗”的心理,对于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课余时间不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少,直接导致学生体能下降,学习精力不足,免疫力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1.1.3饮食营养行为。调查数据显示,17.1%的学生做不到每天吃早餐,16.4%的学生做不到每天三餐时间固定,16.7%的学生做不到每天喝至少800ml水。许多高职生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不合理,如不吃早餐、三餐时间不固定、摄取食物营养不均衡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未意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对自己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不关心、不重视,也不够了解,而且缺乏饮食营养知识。还有部分学生一味追求形体美,有意控制饮食,少吃甚至不吃供能食物。1.1.4健康知识学习行为调查数据显示,31.6%的学生不能主动学习疾病预防(特别是结核病、艾滋病等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项关于大学生学习内容倾向的调查显示[2],大学生最想学习的知识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实用技能和科技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人文知识。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所学知识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仍然集中在学科的实用性而非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上,但过于强调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势必导致学生研究领域过于狭窄,不符合多元化、全球化时代对“全人”的要求。除此之外,哲学、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知识积淀不足,也导致学生缺乏研究兴趣和精神动力。另外,学习方法不科学也成为学习方式方面的问题之一。1.2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关系错综复杂。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院校特征不仅各自影响着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而且生理特征与心理及认知特征、生理特征与院校特征、家庭特征与生理特征、家庭特征与院校特征之间也存在着影响关系。也就是说,生理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也可通过“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或“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家庭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也可通过“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或“家庭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3]。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级、专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4-7]。性别方面,女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优于男生,这与女生更注重健康知识积累,比男生更懂得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更注重自身形象有一定关系。例如,女生对心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比较注意,尤其是对体重非常关注;另外,女生天干净,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男生抽烟较多,女生对被动吸烟的知晓率高于男生,同样在面对吸烟时,对相关保护措施知晓率高于男生。男生健康技能得分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对各种技能的敏感度及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高于女生有关。专业方面,医学专业学生健康知识、行为、技能和健康素养均优于其他专业学生,说明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后,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积累增多,健康意识增强,能把健康知识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促使个体有意识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和医院实践中,健康技能逐步提高。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健康知识,对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健康意识薄弱,对不良行为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了解不深。年级对健康素养水平也有影响。一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普遍低于二年级学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睡眠时间不足等影响其健康素养水平。而进入大学以后,一是学习压力有所减轻,二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因而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2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围绕健康教育教学主渠道、学生健康教育实践及大学生健康行为(包括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危害、睡眠休息、压力管理等)干预等,提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措施。2.1发挥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选修课,从顶层设计高度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必要的课时,确定相应学分。按照日常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课程管理,针对高职学生关注的健康问题精选教学内容,吸引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程[8]。2.2学生健康教育实践。(1)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纳入学生志愿服务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实践,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2)结合各种卫生主题宣传日,集中开展各类卫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和新兴媒体,经常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结合阶段性、季节性疾病预防,以防病为切入点,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结合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应制订科学有效的健康技能传播策略,不断探索新的健康知识传播思路、方法及形式,包括开设专业选修课、组织健康知识座谈会、举办健康技能活动等,加强对学生(尤其是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3)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素养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4)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时机,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专题健康教育活动。①从迎新工作入手培养学生健康意识。迎新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因为它关乎学校各种教学理念和精神的传承,关乎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关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站在新的起点上,这时学校如果重视学生健康意识培养,那么对后期健康教育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办学理念也会在迎新工作中得到体现。所以,学校是否在迎新工作中融入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会从侧面影响学生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校要抓住新生入校的良机,宣扬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意识,让其尽早融入创建健康校园氛围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以院系为单位举办特色健康活动。不同院系学生兴趣不同,在组织院系活动过程中既要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同时又要融入健康生活主题,举办特色健康活动。2.3进行健康行为干预。健康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当前很多年轻人不爱户外活动,长期足不出户,过着极不健康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特点,传递相应的健康理念并给予健康行为干预。比如,运动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它给我们身心带来的益处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在校三年,学校要把鼓励学生运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的新鲜感不再那么强烈,此时他们容易在饮食、睡眠方面放纵自己,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熬夜等问题,长此以往身体状况会越来越差,也会严重影响学业。所以,对于大二学生,学校要重点指导其饮食和作息方面对自己进行有效约束。对于大三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外顶岗实习,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他们远离烟酒,保护自己的身心不受侵害。另外,大三学生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准职场人,他们会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各种压力。所以,学校要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增强自信心,给企业留下好印象,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在运动锻炼方面,要充分发挥部分男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篮球、踢足球等,让运动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饮食营养方面,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吃高盐、高油、高热量食物,这无疑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健康隐患。学校要提倡学生一日三餐均衡营养,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有效控制卡路里,避免垃圾食品对身体的侵害。睡眠休息方面,良好的睡眠对于健康非常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相反,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会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有效放松,使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状态来面对学习与生活。压力管理方面,运动、睡眠都是有效缓解压力的途径,关键是要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懂得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排解压力,不要被压力吓倒。
参考文献:
[1]吴志勇,李惠,尹帮鹃,等.高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现状及成因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3):94-97.
[2]栾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J].时代教育,2015(2):94-95.
[3]焦建鹏,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06.
[4]靖晶.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6-80.
[5]李颖侠,孟峰年,刘超.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干预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140-142.
[6]王锋.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5(21):169-170.
[7]李萍,钟萍,王先义.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45-47.
[8]张国庆.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1(8):31.蒉
作者:杨晓忠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 上一篇: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论文
- 下一篇:班主任课堂管理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