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路径
时间:2022-08-21 03:11:26
导语:刍议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关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思想可以说在中国自古有之。《周易•蒙卦第四》记载:“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启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童纯正的做人品质,而纯正的做人品质是圣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本生》中亦有“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的记载,强调人的德性(或者说人的社会属性)的养成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需要经过个体的后天努力。[1]汉代《大戴礼记•保傅》亦有“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论述,意思是个体在年少时养成的习惯、习性就像天生带来的一样,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这里强调的是要注重儿童教育,尤其是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对于孩子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今天我们所讲的“养成教育”,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我国历代传统“养成”、蒙教的思想观点。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养成教育”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被赋予了很多确切的当代意义。韦胜指出,养成教育是国家或教育者对社会群体或生命个体进行优良行为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促使人们形成和发展进取性道德,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2]进而他把养成教育的内容概括为(社会群体或个体)行为规范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定向培养等三个方面。[3]林英典则认为,养成教育是“(国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4]杨雄认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形成好习惯的训练与习得之过程”。[5]刘春魁从“养”和“养成”的概念以及二者内在关联出发,指出养成教育是对生命个体进行品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主要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严格的管理,规范其各种行为,采取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培养手段来实现。[6]综上关于养成教育的相关定义,本文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大学阶段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行为习惯等的训练、培养和引导,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具备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的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这种变化之下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前卫的思想、潮流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甚至改造着他们的认知世界和思想境界,总体而言,大学生这一群体是积极进步、健康成长的。但同时也遗憾地看到,社会上某些领域也充斥着诸如行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等方面的现象和问题,一切向“钱”看、“过把瘾就死”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充斥着负能量的价值观念也在滋生。所有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群体起到了明显的负面示范作用,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可忽视、确实存在的负面影响。另外,自媒体时代正在逐渐改变着青年一代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生活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和途径,大学生生活的新鲜感在增强,可能性在无限增加。但在自媒体和全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主流媒体的声音却在浩瀚如烟的信息流当中逐渐变弱甚至消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思潮以及社会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甚至一些腐朽文化和不健康的信息也通过互联网肆意传播,腐蚀着一些青年学生的心灵,肆意雕刻着、改变着他们可塑性极强的人生轨迹。在上述这些消极因素的示范和影响之下,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学习意识、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等问题,甚至存在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缺失、集体观念漠视、社会责任感淡化、人文素质偏低等问题,按照发展心理学关于个体成长的阶段划分,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可以说,生命个体在大学阶段的行为思想养成教育是个体终身养成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生命个体的成长成才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有现实的必要性。曾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总书记也曾说过:“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足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加强青年一代养成教育是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大教育课题,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已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育人工作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从养成教育的主体———教育者角度来讲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力度,以规范促养成,以管理促育人。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养成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规范性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要求颇高的系统工程。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综合考评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评奖评优制度、学生资助制度等。而这些制度的制定,要立足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个性气质特征、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了制度之后,要对这些制度和规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反复宣传宣讲,让广大学生掌握并熟稔各项管理制度的内容,要促使这些制度和规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凸显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7]。2.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突出情景教育,紧抓教育契机。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给当代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不能孤立片面地开展,而是要将其放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开展,紧抓教育契机,适时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高校要从新生入学军训、入学教育开始,引导和帮助广大新生尽快熟悉并适应大学生活,很好地融入大学班级大家庭。之后,要结合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党团建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以及借助我国或者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特殊节日,例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国际禁毒日等,创设具体的教育情景,不失时机地开展诸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红歌赛等活动形式的养成教育活动。同时,要着重凸显教室、学生公寓、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养成教育的阵地作用。高雅、文明的教室文化、图书馆文化,可以为广大学生创设一种文明、和谐、典雅的学习氛围,陶冶大学生情操,从而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渗透和熏陶。随着大学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的实行,班级的教育阵地功能日益弱化,相反,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愈益突出,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要以学生公寓宿舍为依托,开展系列宿舍学习、文化活动,促使广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自理自立能力、自强奋斗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公寓宿舍真正成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线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宿舍调研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化解学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3.重视榜样的作用,发挥正面引导作用,示范养成。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一方面要在学生教育各方面树立优秀学生典型,例如树立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典型形象,加强正面引导和正面示范,使大学生能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思有贤德。另一方面要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的作用。尤其是一线辅导员、班主任,他们是与大学生交往最为密切的教师,在言传与身教过程中对大学生养成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8]这充分说明了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管理者的职责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肩上更多地担负着的是学生养成教育重担。因此,面对已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和人生阅历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极高的综合素养、较高的学术水平、极强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强化师德建设,力求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4.加强养成教育行为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强化养成。大学生养成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主要实现途径是管理者和教育者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各个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重复“训练”来实现。学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和创业、勤工助学、普法教育实践等活动,让主流价值观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认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程,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弘扬大学生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开展学校文体活动,学校文体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现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启迪大学生心智。[9]学校学生处(学工部)、团委、二级院(系)要创新开展系列格调高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设有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主题,营造具体的教育情境,让广大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养成各种素质和能力。
(二)从养成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要做好以下几点:1.要坚持个体自我教育。就是要自己“教育”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自入校开始,规划好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科学规划;要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拓展学术视野,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实现自我科学管理;要提高自身修养和心理素质,科学评价和鉴定自己,实现自我控制;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升华和自我成长。2.要强化群体自我教育。首先,建立健全学生组织,着力发挥学生组织的群体自我教育的作用。高校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班委、党团学生会、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社团组织等群体自我教育平台作用,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并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引入集体教育机制,构建班级、公寓宿舍、课堂集体导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模式。班级、公寓宿舍和课堂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集体模式,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和习惯、素质品质养成,知识能力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塑造,离不开这些集体模式发挥作用。要开展系列诸如文明宿舍评比、宿舍文化节、学习型宿舍创建等集中体现宿舍集体荣誉感和集体文化的活动,调动宿舍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尊重宿舍成员个性差异的同时培育宿舍集体文化和集体意识,增强宿舍责任感,实现文明、和谐、学习型宿舍的创建目标。班级和课堂集体最大的特点是凸显学习和育人功能,要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亲力亲为、自主学习和自主参与,共同参与班级和课堂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达到锻炼自己、促进学习和交流的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切实尊重学生的特质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班级和课堂集体中借助班委、学习小组、教师等主体,通过主题和事务班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系列竞赛活动、树立典型的形式,给广大学生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机会。最后,提倡师生互动,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养成教育离不开学生主体参与,同样离不开教育者必要的指导、引导和管理,这是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效果持久、有实效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过程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坚持以生为本,倡导民主管理,讲求工作艺术,注重具体工作情景的把控和营造,加强师生互动。
作者:张杰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基,闫立超.养成教育定义考辩[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6):16.
[2][3]韦胜.养成教育浅析[J].广西社会科学,1995(1):107—109.
[4]林英典.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J].教育探索,2003(1):49.
[5]杨雄.养成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5):1.
[6]柳国强,刘春魁.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45—46.
[7]石晓梅.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6—97.
[9]邓汉平,凌道明.过程教育理论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路径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24):142—143.
-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综合能力培养探索
- 下一篇: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