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养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27 08:50:15
导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养成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高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阐述了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概述了养成教育的含义及分析了高校加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当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得到有机结合时,势必会相互促进,并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观点,并以此为工作思路,将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加以分析。本文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以人为本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问题
1.1高校教育层面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纯理论化教学,教学内容往往是就理论讲理论,缺乏时代感和生命力,教育内容远离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使他们自主地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带有批判精神地分辨各种社会现象和判断社会事物、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更重视将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政治理论知识的一部分以授课的形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没有把它真正融入到潜在的隐形教育中;对于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负责,而家庭、社会以及专业教师他们同样负有价值观教育功能,但他们却很少能够发挥功效,甚至部分家庭的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教育背道而驰,这使得价值观教育难以发挥实效[1]。
1.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中国人民带来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价值形态的多元化。网络的普及使多元文化传播并影响着青少年。社会文化的主体价值观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也在各种社会上流行的世俗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
1.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知行不一。大学生虽接受过相关教育、了解相关内容,但不能融会贯通,也很难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外显于实际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在犯了错误、出现问题时他们都能够认识到错误,但却还要明知故犯。(2)易受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时认同率较低,但一旦有一些负面因素出现时却会引起极大的兴趣,进而对其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甚至发生根本性改变。
2高校加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思想趋于成熟、行为相对稳定的阶段,然而为了保证升学率,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和家长最为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对学生行为品质的教育。简言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再这样的前提下,当他们步入大学,在没有父母的管束下,独立去面对学习、生活及工作时,如果不加强养成教育势必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会或缺的重要部分。
3关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关系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但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其内化,并践行在实际行动中。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思想基础,而人的行为是其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同时,人的良好行为品质又有利于促成其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养成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价值观的确立是养成教育最终的归旨,价值观的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灵魂。当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得到有机结合时,势必会相互促进,并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将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分析
基于二者关系的思考,明确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差异性和层次性,注重实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引,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
4.1坚持以人为本,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
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注重将国家对大学生需求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有机结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并将成长需求中相关能力的要求融入到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里。
4.2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工作中发现对于日常行为规范性强的学生,他们中多数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日常行为是他们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依据此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引导教育。对于特殊的学生不仅要加强教育引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创造更多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4.3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将单一的教育形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形式。采取情境教育、体验教育、游戏教育等教育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验感悟,将教育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品质。
4.4将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索取多、付出少,有的学生把父母、他人给予的关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人际交往能力差,对自我的评价也不够全面和准确。在此前提下,对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相关活动,不仅仅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服务、奉献收获更大的精神财富,从而增加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正确的认识自我,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谢飞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28.
- 上一篇:特殊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创新途径探讨
- 下一篇: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现状探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