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
时间:2022-08-01 11:14:04
导语: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范畴,它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它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文明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流行为习惯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逃课、花钱雇人替课、抄袭他人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大吃大喝、不愿意参加劳动、破坏公物、铺张浪费、随地乱扔垃圾、在课堂吃零食、偷窥他人隐私等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寝室赌博、打架斗殴、上网成瘾、酗酒闹事等;无时间观念,执行力不强、说一套做一套。同时,许多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诚信意识缺失,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等。
二、当代大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一)当前教育体制不完善。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这一代学生基本上从入学伊始,就被社会、学校、家长的应试教育“指挥棒”所影响。这些90后学生从小就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无论是社会、学习还是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在首位,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导致了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二)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现在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根本没有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做好学生的启蒙教育,然而家长发挥的作用却是宠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原则的溺爱。由于家庭的溺爱,导致学生从小在家中我行我素,享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想干什么家长就得配合,就得答应。久而久之,学生将这种习惯和品性带入到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这表现在学生在学校中,不懂得尊重他人,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从来不去做,大吃大喝等等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社会环境中充斥负能量。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全新的观念和理念,其中不乏充满负能量的观念和理念。例如: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极容易刺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家长是学生最好的启蒙老师,然后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家庭赌博蔚然成风,给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较大隐患。据有关资料统计:网吧与录像厅几乎都主要是靠学生群体“发展”与“壮大”的。大学生上网吧,多数是痴迷网上聊天,而不主要利用新知识新观念促进学习[1]。有的大学生还沉溺于网络色情、暴力、虚拟世界等低俗文化,日常行为习惯自然会发生巨变,人格品质、学业出现严重滑坡。(四)家校共育机制未完善,未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大学之后,自己就没有必要再去教育孩子了,学校老师教育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导致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严重缺位,没有起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机制未完善,学生家长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真实案例:有个学生很少向家里汇报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情况,只报喜不报忧,家长也认为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非常好。然而,事情并非如此,该生在校期间有多个科目不及格,在面临有可能降级的危险时,辅导员与家长联系时才发现家长对学生本人的成绩和日常表现一无了解,依然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是那个“乖乖孩”。
三、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与方法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一考定终生”的格局。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2]要积极开展系统科学的素质教育活动,努力搭建良好的第二课堂平台。通过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社会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充实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积极开展与学生兴趣和爱好相关的课外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为养成教育,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重视家庭启蒙教育。重视家庭启蒙教育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要确立正确的观念与理念,起到榜样的作用,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道德方向发展,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是家长要步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做学生的真挚朋友。家长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重点是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心灵的默契,引发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家长,家长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学生处理相应的问题;三是家长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好不易,学坏极易”,家长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三)弘扬社会正气,让正能量“爆棚”。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是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特别是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二是要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活动,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严肃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新闻媒体要加强主流思想文化宣传,不仅要曝光反面事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主流思想,并加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3]
(四)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机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过程,这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机制,各行其责,分工明确,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建立定期联系机制,经常性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日常表现的情况,学生家长要根据学校老师的建议,配合老师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作为行为习惯的主体,要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积极改正自己存在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弘扬正气,建立健全学生行为习惯奖惩机制。抓住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并以他们的实际事迹对其他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弘扬正气的良好效果。一是对于目前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与管理,指派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在一定限制内,仍然没有改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二是要充分挖掘身边先进学生的事迹,并且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学生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起到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还能够激励其他同学想先进同学看齐,正在起到“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六)完善学生综合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养成教育。完善学生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探索建立“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结合操行、量化考核及家校共育机制等的考核,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这种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考核,就是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落实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总之,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要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合力,学生定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作者:吴小威 赵云昌 孙丽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1(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
[3]罗永全等.高职高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 上一篇:农村学生养成教育路径探讨
- 下一篇:青少年道德“知行合一”养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