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论文4篇

时间:2022-08-01 10:57:04

导语: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论文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研究

一、养成教育概述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综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教育概括为“养成习惯”的事业。养成教育属于教育的大范畴,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这里的好习惯包括所有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积极成长,提升自我,回馈社会的习惯。养成教育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国内众多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专家的研究与探讨。不同的专家理解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邢国忠,叶育登,冯方盛,陈体令把养成教育的空间立体化,提出课堂、生活、社会实践三维一体的概念。姬晨和薛玉山都把养成教育理解为一种被教育者对道德和行为的“内化”过程。另外,戴王义、严松、薛玉山、柳国强,刘春魁都认为养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

(二)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养成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从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两个角度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行为方向分,人的行为有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按照行为方式分,人的行为有定型行为和非定型行为(林格,2013)。人的行为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即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到自动性行为,依次递进,逐渐升高。这四个层次同时也反映了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最高层次的自动性行为的出现就标志着习惯的形成。这是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来理解习惯的养成。如果同时兼顾行为方向的角度,自动性良好行为的出现就是好习惯的诞生。养成教育就是促进良好行为层次不断发展,逐渐上升的培养教育。行为层次的发展提升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成本。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投入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更顺畅地完成良好行为层次的攀升和飞跃,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成果和目标。

2.养成教育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1952年最早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有三种机制,即联结、强化和观察学习。联结概念源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此学说的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联结包括情境—行为联结,行为—行为联结,知觉—行为联结,情绪—行为联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动行为,影响知觉和情绪来加强和巩固联结,以产生预期的行为表现。强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正强化、负强化交替轮回复杂作用的结果。养成教育辅之以正面养成教育和反面养成教育分别形成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刺激效果。当一个带有积极、正面、健康色彩的教育力量施加于个体时就促进好习惯的成长。当一个带有消极、负面、阴暗色彩的教育力量施加于个体时就会扼杀好习惯的萌芽。观察理论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养成教育的榜样示范作用。养成教育借助于个体的自我观察来传递信息,正强化和负强化信息都通过此渠道来形成对个体行为的刺激和影响。因此,联结、强化、观察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交互影响,共同施力,协同配合。

(三)高校养成教育的定位与难点

养成教育从个体诞生开始,伴随个体成长到灭亡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多角色多维度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在养成教育的四大主体中,学校居于首位。因为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阶段性,使得学校养成教育有着其他主体所不可比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阶段、教育对象和教育时空的特殊性赋予了高校养成教育不同于其他养成教育的新难点,具体表现在:高校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知识水平,部分学生已形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在青少年时期延续下来的坏习惯的纠偏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由于高校课程安排和学分制制度的特点,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都比较分散,这给养成教育的活动安排也带来了障碍。

二、高职院校学情概述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2014年5月正式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学术型高等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学生特殊性及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得到空前扩张。另外,在本科院校连年扩招、部分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录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高职院校生源总体质量逐年下降,低分段学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因此,学生文化修养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自由散漫,毫无斗志。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生源地是小城镇或农村。他们来到城市,进入大学以后,容易被周围的各种新奇的事物所诱惑,所误导,从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少部分学生很快就染上了熬夜泡网吧、抽烟、酗酒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地耽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成长成才。高职学生的这些消极面是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思路背道而驰的。社会对职业人的渴望和需求与高职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职业能力是相冲突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职业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健康生活方式概述

(一)健康生活方式的界定和评价条目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提出了“健康”的四要素定义,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成民铎、李华荣、汪晓阳(2005)在这个四要素健康定义的基础上,根据四个健康层次个体化和社会化的不同侧重方面,形成了健康概念二维视图(见图1)。他们提出了健康素质包含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四个层次的内容。王冬、邢晓辉、陈清(2010)和石展望(2010)分别采用Delphi法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文献分析、头脑风暴、专家及学生评定、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建立不同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上述学者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条目的研究,从评价条目一致性来看,大学生生活健康方式主要包括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睡眠休息行为、压力管理行为。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效应

付志华(2011)对200名大一学生做了为期两年的实验。学生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中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来影响实验组学生的生活方式,包括普及健康知识,引导日常锻炼,鼓励充足睡眠等。统计结果表明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实验组大学生在身体自我感觉状况、患病状况、睡眠状况和精神状态四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学生。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频率较高,对照组学生在紧张、烦躁、矛盾、有压力等指标上的评分高于实验组学生;在患病状况方面,实验组大学生在神经衰弱、感冒、咳嗽、失眠、头昏、胃肠不适等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大学生,在半年之内的发病率以及在患病种类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患病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在睡眠方面,实验组学生睡眠质量、效率和深度方面更高;在精神状态方面,实验组学生在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团队精神、学风、生活作风等指标上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后,付志华(2012)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五大积极效应:综合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体质健康状况相对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改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精神状态相对改善。

四、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文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条目一致性的归纳总结,下面以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系部差异为维度提出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在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危害、睡眠休息、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思路.

(一)按性别差异传递健康理念

健康是一种习惯,健康是一种态度。当代很多年轻人对健康有误解。少部分女生为了苗条的身材甚至选择绝食,或者吃减肥药。“宅男”的称号也应运而生。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却不爱户外活动,长期足不出户把自己宅在家里,泡在电视或网络世界里,过着极为不健康的生活。对于大学生,学校要按照不同性别给他们传递相应的健康理念。在运动锻炼方面,要充分发挥部分男生的主观积极性,让他们带动其他男生和同班女生进行运动。跑步,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打太极,羽毛球,乒乓球等等,要让运动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饮食方面,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吃油炸、膨化等高盐高油高热量食物,这无疑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健康隐患。学校要提倡大家一日三餐均衡营养,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有效控制卡路里,避免垃圾食品对我们身体的侵害。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由于远离父母的监管,一些学生染上了酗酒、抽烟的坏习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得很,却不知这些恶了损害身体,还有很多其他的安全隐患。所以对于这类危害健康的行为,早期的预警和预防非常重要。如果等到他们染上恶习,再想办法摆脱,难度就会大很多。良好的睡眠对于我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相反,充足的高质量睡眠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和充电,使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在压力管理方面,其实运动、睡眠都是有效缓解压力的办法和途径,关键是要让学生们正确面对压力和理解压力,懂得通过各种有益的途径去正确地排解压力,不能被压力吓倒。

(二)从迎新入手着重培养健康意识

迎新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因为它关乎学校各种教学理念和精神的传承,关乎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的建立,关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壮大,关乎学校学生的代代成长。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可谓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学校如果重视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培养,那对后期各种干预不健康行为、纠正不健康习惯的措施就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学校的整体形象和追求也会在迎新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建立和体现。所以,学校是否重视学生健康生活,是否在迎新工作中融入对学生健康生活意识的培养都从侧面影响学生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校要抓住新生入校的良机,抓住迎新工作的契机对学生宣扬健康生活的理念,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尽早建立起健康校园的形象。运动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它给我们身心带来的益处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立即体现出来的。所以,在校三年,学校要把鼓励学生运动锻炼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对于大二学生来说,校园对他们的新鲜感不再那么强烈,此时的他们容易在饮食、睡眠方面放纵自己,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或是不吃早饭,前天晚上熬夜晚睡,第二天起不来一觉睡到中午等不良现象,长此以往,身体状况会越来越差,也会导致学业的落后。所以,对大二学生,学校要重点强调他们在饮食和睡眠休息方面对自己进行有效约束,把自己一贯的优良作风延续下去,不要让自己在中途掉队,做一个健康生活的大学生。对于大三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都在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要时刻提醒他们远离烟酒,保护自己的身心不受侵害。作为刚步入社会参加实习的准职场人,他们感受到不同于校园的各种压力是在所难免的。他们的压力控制和排遣需要学校的格外关注。只有在工作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所以,学校要特别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压力的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和心理的阴霾,顺利完成自己的实习任务,增强自我职业感,给企业留下好印象,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

(三)以系部为单位创办特色健康活动

不同系部的学生兴趣点不同。如果能够在系部活动中,既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同时又不乏健康生活的主题,那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有6个教学系,分别为工商管理系,财会金融系,社会管理系,艺术设计系,信息技术系,工程技术系。每个教学系都会举办很多丰富校园文化,增强自我专业素养的活动。本文现为每个教学系规划设计一至两个活动主题,以在活动中体现健康生活的元素:

1.工商管理系活动:以物流仓储车间工人日常操作动作为起点,可以包括摆放、搬运、驾驶叉车等等,对这些动作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并作出大胆想象,设计出一套活动筋骨、强身健体的健身操;以美食节为背景,要求学生们展示一顿健康餐,从选材到烹饪,到装盘,到解说,鼓励大家多多关注饮食健康,尽量少油少盐低脂。

2.财会金融系活动:让学生们把在会计中学到的准则和方法,结合日常健康知识,编成口诀,或者配上音乐,变成朗朗上口的曲子进行传唱。

3.社会管理系活动:举办“做最好的自己,自我管理,自我挑战”大赛,规定比赛阶段,比如为两个星期,参赛选手用各种方式记录自己在这两个星期以内的生活状态,包括起居时间,饮食,运动形式等等,记录形式不限,最后,以各自形成的“健康回忆录”来展示和评奖。

4.艺术设计系活动:要求参赛选手以艺术作品来表达健康生活的理念,作品形式不定,可以是绘画、雕塑、剪纸、照片,视频等等,希望大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对健康有所思考,有所实践,有所发扬。

5.信息技术系活动:以互联网+为背景,让同学设计一款你心目中的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生活的手机APP,在APP的各种功能中体现自己对健康的各种诉求和理解。

6.工程技术系活动:以健康生活为主题举行装潢设计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在设计方案中关注细节,仔细斟酌,力求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细心、用爱心打动评委。

作者:靖晶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付志华.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07):62-66.

[3]付志华.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之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06):68-70.

[4]王冬,邢晓辉,陈清.Delphi法在筛选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条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A):2499-2501.

[5]叶育登,冯方盛,陈体令.寓主体性教育于养成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3):68-69.

[6]王冬,邢晓辉,陈清.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条目池的编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05):261-263.

[7]时彦敏.浅谈加强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J].吉林教育,2010(06):41.

[8]石展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04):363-366.

[9]姬晨.论高校公寓建设在养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71-75.

[10]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03):29-33.

[11]成民铎,李华荣,汪晓阳.健康内容体系与理念谱系[J].山西大学学报,2005,28(02):123-126.

第二篇: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创新路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即是指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及形成,而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形成或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大学生养成教育既是高职院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环节,对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育与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引导他们在长期的道德认知与实践中将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培养他们成为自律、自制、自强、自立的高素质公民。

1.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就业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职业技能的强化与培养成为整个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文明习惯教育却被严重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形式大于实效的教育附属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文明习惯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前提,本应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重技能、轻道德”的培养现状却将职业道德与文明习惯的培养束之高阁,严重阻碍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以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有利于弥补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全员化的教育队伍、全过程的教育形式、全方位的教育载体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的自我提升、自我培育提供了保证,从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高职学生塑造完美型品格人格的内在需要相较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不仅在科学文化水平上稍逊一筹,而且在道德品质、行为养成、人格塑造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受不良诱惑的影响,部分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沾染了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气,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无心学业,纪律意识、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道德自省、行为自律的自觉性。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不仅有利于纠正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而且有利于深化他们对道德品质的认知,加强对道德自律的认同,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建立起对道德修炼、人格陶冶的自觉。因此,养成教育也是高职学生塑造完美品格、人格的内在需要,能够弥补他们在中学阶段道德修养、道德品质的缺失或不足,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明的行为习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3.高职院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应“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教育以良好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要内容,通过将多元化的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展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道德规范深入大学生的头脑,被大学生所熟知,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将道德规范奉为行动指南。因此,养成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创新德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立足不同学习阶段,通过开展重点突出、层次鲜明的养成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浪潮下,大学生面临着西方自由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业不佳,逐渐形成自卑的心理,进而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养成自由散漫、漠视校纪校规的习惯。

1.拥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但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充足的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较差。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科学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较强。进入高职院校以来,受一些社会偏见的影响,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缺乏充足的学习动力,更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由于高职院校对课程学习本身要求较低,部分同学就更加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甚至旷课,沉溺网络游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课程作业也是相互抄袭,以求应付。在这种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下,有些班级的班风、学风比较差,呈现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精神面貌。

2.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缺乏践行社会公德与公民道德的意志,道德自觉性较差。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拥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心系国家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社区服务、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等,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但囿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志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又不能较好地践行社会公德与公民道德,道德自觉性还有所欠缺。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食堂打饭随意插队,宿舍区内任意吸烟,夜不归宿,课程考试夹带小抄,左顾右盼等等,无不折射出他们诚信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等问题。3.拥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但缺乏网络道德意识与网络文明素质,网络道德自觉性较差。在信息网络化的大潮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应用技能,登录QQ、浏览空间、使用微博和微信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交互性为他们传播信息、评论信息提供了基本载体。在网络虚假信息(谣言)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理性辨别的能力,跟风信谣、传谣,或在网络任意违反网络管理规定的言论,违反了网络管理法规,扰乱了网络管理秩序。他们缺乏网络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性而为,不用承担法律与道德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了一整套网络语言习惯,这种语言习惯大都是不文明的,有的甚至充满暴力、色情色彩。

三、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信念、思想道德意志和思想道德行为的均衡发展”。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应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知、情、信、意及行等五个方面加强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形成。

1.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道德认知水平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国家政治制度与道德规范的重任。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教学形式枯燥、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也大打折扣,他们普遍反感思政教师照本宣科,单纯地进行理论说教,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生动而鲜活的生活实例。他们更加渴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希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加强课堂互动与课后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载体汲取知识,收获体验。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改革,通过组织在岗培训、同课异构、思政公开课等形式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课堂所学内化于心,从而深化对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明辨是非,知书达礼。

2.强化榜样教育,树立典型,增进道德情感认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养成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提供可借鉴的路径,而且能够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同,引起精神共鸣,唤起学生践行公民道德,养成文明习惯的内驱性。高职院校应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大力开展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的文明评比活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标兵班级、精神文明先进班级为契机,通过日常量化考核、班级风采展示、全校公开答辩等环节,以班集体建设为动力扎扎实实推进养成教育。在精神文明班级创建评比过程中,学校应大力表彰一批在道德风尚、文明行为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通过召开先进事迹宣讲会,组织先进个人风采展,编纂先进事迹材料汇编等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激发见贤思齐、学习先进的积极性。此外,高职院校应将养成教育纳入党建工作之中,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在养成教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学生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养成文明习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3.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树立道德信念意识

主题教育活动是具体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创新思路,丰富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分层分类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对道德信念的认同。低年级学生应以基本行为规范为主体,着力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通过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基本行为规范,树立文明行为的意识,并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不断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纠正学生自身的不良习惯。高年级学生应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主体,着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养成教育。尤其在职业道德方面,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垂先示范、学生的行为训练,将职业道德蕴于日常的职业技能锻炼之中,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是班主任、辅导员组织开展的,也可以是学生会、班团组织自发开展的。班主任、辅导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辩论会、校园情景剧、DV大赛、知识竞赛等,积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强化道德意志磨砺

“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成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是运用规章制度去管理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是养成教育的基础,不仅能够为大学生规范言行提供行为准则,而且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的制度性、权威性,约束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使他们在一次次违规与改正中磨砺道德意志,成为高素质大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应不断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根据工作对象的心理特征,调整、修订与增补更切合工作实际的管理制度,努力使管理制度能够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督,让“事事有章可循,处处按章办事”成为学生的行为信条。在规章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要始终坚持有规必依、执规必严的原则,严格按照原则办事,杜绝执规不公、赏罚不明。当然在管理制度的修订、增补及实施中,班主任、辅导员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民主参与权利,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规章制度的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主性。

5.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促进道德行为内化

在信息化时代和网络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可发声已经成为新常态。这种新常态既为养成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又丰富了养成教育的内容,赋予了养成教育新的内涵。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的“两个一”,为养成教育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注入新的力量。一方面是创建一批养成教育主题网络平台,如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共号等,积极宣传养成教育的活动内容,实时更新养成教育的活动进展,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文明风尚的熏陶,促进道德行为的内化。另一方面是创建一支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以团支部为单位,招募常态化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积极开展网络文明跟帖活动,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上网,倡导在网络中讲述优秀青年的成长故事,传播青春正能量。养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成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以行为养成教育为契机,全面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建构符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紧贴高职学生行为现状的创新型养成教育体系,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袁彩霞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简福平.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87-89.

[2]乔多.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8):115-117.

[3]邢国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29-33.

[4]范慧玲.高职生的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索[J].教育纵横,2011(12):30-31.

[5]徐宁.浅析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0):35-57.

[6]阳望平.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07-108.

[7]柏铁山.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J].高教高职研究,2011(04):204-205.

[8]王金丹,沈瑾薇.论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养成教育引导机制[J].职业教育,2014(05):267-268.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领会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这一文件精神时,将注意力片面地落脚在“技术技能型”这五个字上,导致对学生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大赛的得奖情况等。因为这些指标能够体现新的培养目标。至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真正应该通过集体生活得到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尤其是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问题就相继暴露出来了。

一、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说,进入大学前,学生是以“授之以鱼”的教育模式接受教育。无论在校学习还是在家生活,学生的管理多半以他人干预为主,换句话说就是“照章办事儿”。进入大学后,学校的培养模式应由原先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学校除了对上课时间有强制约束以外,其余时间均由学生自行支配。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理解政策文件从而制定出的培养发展方向,必然导致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缺乏主动性

进入大学后,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能够考取证书、大赛能够获奖、评优评奖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身上,但是这类学生毕竟不是大多数。再加上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大多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更多的还是由于中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新接触到的知识没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和转化能力,因而此类学生本身对学习就没有浓厚的兴趣。当他们迈入大学校门,没有教师引导他们逐渐适应需要自主学习的校园环境,致使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高,更有甚者,抱着“评优评奖与我无关”“60分万岁”“混毕业给家长交代”的错误观念,从而不再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终日浑浑噩噩,心不在焉,沉迷于享受摆脱高考重压后的自由。长此以往,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看小说、聊闲话、淘宝、听音乐、睡觉的学生逐渐增多,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考试前,喊着“临阵磨枪,不亮也光”的口号,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紧张而繁忙”地复习;考试时,夹带着各式各样的小抄、使用各种挖空心思甚至是高价购入的高科技作弊工具,“想方设法”通过考试,得过且过的例子也时有发生。

2.生活缺乏自制、自理能力

对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中学时期,由家长照顾生活起居,教师安排学习作息,自制、自理能力没有提升的空间,充其量也就体现在学生放学和家长下班时间差的安排上。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脱离了家长与中学的管理教育,在宽松的大学氛围中,自身自制、自理能力的缺乏充分体现在:宿舍脏乱差,床铺布置杂乱,个人物品随意摆放,卫生无人打扫;作息时间混乱,该学习的时候不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大学时光在娱乐中虚度。

3.处事缺乏集体观念

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结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获奖情况“论英雄”,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错位和倾斜。有的学生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的评判标准都以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为先,对集体漠不关心,只强调索取,不求奉献。这种不良观念在学校每年评奖助学金的时候尤为明显: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人均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当参选人员条件相当而名额有限时,集体观念、同学友情,在金钱面前充满了无力感。学生干部认为自己占用学习时间为班级做贡献,理应享有国家的资助;经济情况困难的学生无可厚非地认为国家的资助更应向他们倾斜。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遇挫缺乏承受能力

当代高职学生身处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面对学习挫折、人际关系挫折、家庭挫折、理想挫折、感情挫折、经济挫折等,一时间无法排解,动辄以自杀、自残方式解决问题。以学习挫折为例,部分高职院校在片面理解的培养目标下,将成绩好、证书多的学生划分到“好学生”的行列。殊不知众星捧月之下,这些光环无形中形成了他们的一种虚荣心:因为你是好学生,所以你不能失败,必须事事优秀,将成绩变成了压力;一旦失误,就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易出现心理异常、中途辍学,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理解有偏颇

省厅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这点考虑,学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率和各种级别的专业技能大赛的获奖率,对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满足市场对于就业者的需求。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只解读了表层含义,忽略了设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背后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立德”在前,“树人”在后;“德”即是由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有了“德”,再“树人”,即再考虑通过专业化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要么弄反了“立德”与“树人”的顺序,要么干脆忽视了“立德”,导致学院将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义务直接推给社会。如此一来,学生本人要承担起因学校对培养目标理解偏颇造成的后果的责任。

2、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教师本应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者,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教育方法失当,无形之中促使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体现。例如,学生A某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a%+该课程的平时成绩*b%,a>b且a+b=100。其中,卷面考试成绩主要反映了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掌握。在这方面,部分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复习范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考试及格,帮助学有余力的同学取得高分,由此助长了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懒散、考前临时抱佛脚的钻空子心理。在平时成绩方面,考核比例尽管表现为出勤、课堂表现、实训练习等形式,但是在实际考评中,部分教师只通过签到点名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出勤率,而对于课堂上部分同学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聊闲话、淘宝、听音乐等不和谐现象缺乏应有的关注,或者说压根视而不见,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本质,助长了不良学风的形成。

3.高职院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

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者类似功能的部门,但是大多数形同虚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心理问题的社会界定本就比较模糊。大多数人包括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观念。只要心理没有出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甚至会刻意回避这个现象,就算是达到了心理疾病的标准,也不愿意参与心理辅导和治疗。二是心理问题的程度不容易衡量。除非是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长期大量的接触,否则不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模式,也不容易做出各种判断。这一点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来说,在面对大量在校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时,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评判,找寻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就算发现了问题,往往也没有办法判断其心理问题的程度是否达到了需要严重关注甚至是必须立即出面解决的程度。三是高职院校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很少有高职院校会长期不断地让学生管理人员参与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培养。大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基本都是靠个人的经验判断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学生一旦发生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让其家长将学生带离学校,防止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三、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1.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制力班级活动,是学生学习以外又一特色产物。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类似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引导学生在履行方案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改进,锻炼学生的自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制力。也可以通过开展类似“一帮一”结对帮扶的活动,让学习好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成绩尚有欠缺的同学,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实现双赢的局面(成绩好的同学,通过辅导他人学习,获得了整理和消化新知识的机会,加速了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的转化;对于成绩稍弱的同学来说,弥补了课堂学习的疏漏,完成学习目标)。长此以往,双方的学习主动性都能得到了长足提升。

2.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升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认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学校、家长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例如“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体”等,以每月、每周定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哪怕是在敬老院陪老人说说话这样简单的事情,老人感受到了晚辈陪伴的喜悦,而学生体会到了老人喜悦中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金钱、权力无法换取的;这种满足源于自己的辛勤付出,源于自己的无私奉献;这种满足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同样,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也能体会到自私的代价——即失去我们在自私的心态下希望得到的友情及荣誉。

3.家校合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实施正确的自我调节就校方而言,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辅导能力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例如在学校内部设立较为隐蔽的心理辅导场地,甚至可以利用目前学生接触面很广的手机APP的相应功能来完成对比较隐私的学生个人问题的处理。这个APP软件的开发可以学校自己做,也可以由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更大范围地了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动态的趋势。学校基于心理疏导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离开了家庭呵护下的大学阶段,学生需要做的是学会合理地处理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会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同时学会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勇敢面对。就家长而言,要提升自身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素质。这样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恰当而科学的引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同时要给予孩子面对挫折,自我调整的时间。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站起来;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一个中国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上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小树苗,经不起风吹雨打,因而也很难长成日后的参天大树,为家庭挡风遮雨。

作者:周聪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永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2012(05):35-36.

[2]王丽.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2008(05):11-12.

[3]马伟宁.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11(11):10.

[4]袁家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J].西南大学,2011(10):16-17.

[5]罗学莉.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03):35.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教学中,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度。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保持一个健康的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体育养成教育。本文主要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素质养成;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素养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并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发展,尤其新时期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越加的高,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质的锻炼。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开展有效的体育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虽然几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提升,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生的耐力、速度以及爆发力等指标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是一些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下降的幅度最大。

2、高职院校学生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对于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来说,都认为自身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则可以,不需要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有些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任务过于重,没有时间进行锻炼等,这导致学生的锻炼时间很少,因此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够完善。站在体育素质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身体锻炼的自觉性,体育行为十分的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定。同时学生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无法达标[1]。

3、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有待提升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今很多学生进行体育竞赛锻炼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并且很多学生对这种行为也持有漠视以及认可率比较高。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主要是受到社会以及不良道德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自身的体育素质无法提升。教师也没有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不够高。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1、重视培养高职学生体育兴趣

现今高职院校越加重视体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人的活动是受感情、意志以及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支配,半年前给这些非智力因素也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的发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能量,从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锻炼技能以及卫生保健常识的传授,从而来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

2、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

在高职院校体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2]。我国体育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等,都属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这些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必须要将其传授给学生,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从而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加强自身体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将会有效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也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以此来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提升高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对于终身体育意识来说,将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高中院校来说,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同时也要充分的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优势,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培养自身健康的体质以及品质。体育会伴随人的一生,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所以高职学生必须要树立一个终身体育意识,利用学习的技能来不断提升是时效性,以此来充分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3]。4、提升教师素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来说,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素质,这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必须要高,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来进行教学,运用现代化技术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也要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

作者:吕青山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2):40-41.

[2]张中菊.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50-51.

[3]赵红林,张学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教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