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时间:2022-01-14 09:37:18

导语: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摘要]如今社会,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如何预防和干预教师职业倦怠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远程教育教师有着与普通教师不同的特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的独特特点使得远程教育教师更易发生职业倦怠,因此本文基于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探讨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预防和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研究比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与个体因素特别是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如工作负荷过重、控制感、学生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人际情绪压力、社会支持缺乏等因素有关。并提出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而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导致远程教育教师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1.教学效能感低。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反映了个体教学成就感、自我价值感,作为中介因素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一般认为二者成反比,即教师体验到教学效能感越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小。而远程教育时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分离,直接的教学反馈较少,另外远程教育教学评价相对于普通高校缺乏直接却适用的评价指标,教师对自身教学成效的评价缺乏直接反馈,从而导致教学成就感较难获得,自我成就感降低,相应地长期从事某职业而无成就体验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认同低。远程教育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知识的丰富性、易得性,成人学习零散化、自主化,导致教师从普通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变成辅助、督导,以及相对于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体验到的教师自身知识的匮乏,往往使得远程教育教师对自身作为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较低,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掌握感,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1]。

3.职业压力大。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能够引起工作倦怠,教师职业压力与情感衰竭、去人性呈显著正相关[2]。职业压力某种程度上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远程教育教师一方面承担着普通教师同样的教学管理任务,另一方面还具有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身份角色的多样性,教学任务、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督导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种类的繁杂,远程教育教师不堪重负,如果个体不懂得心理减负,则极易产生工作倦怠。

4.教师角色模糊。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使得远程教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统面授课教师,据陈丽和李爽的研究远程教育从业人员就有10中角色分类,需具备16中基本能力[2]。远程教育教师同事身兼多种角色,同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网络教学的设计者等,不同角色任务不同,胜任此角色所需要的特殊能力不同,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往往身兼多种角色而无明确细化分工,多重角色及繁杂任务要求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长时间的压力及角色胜任的无助感,往往导致远程教育教师习得性无助,加重职业倦怠。

二、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缺少对教师自身心理因素的关注,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教师职业倦怠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教师职业倦怠干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学策略

1.根据行为主义疗法,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教学互动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积极教学行为。一方面,建设完善远程教育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交互。通过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教师一方面可以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自身专业的成就体验,对自身工作的肯定,间接的对教师积极行为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建立多指标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教师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对教师积极教学行为进行直接强化。

2.依据是工作匹配理论,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匹配理论认为,如果员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导致他们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由于长期无法适应工作,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其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Halbesleben等(2006)研究发现,个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倦怠中的核心成份如情绪疲惫、个人成就感降低存量等会明显减少[4]。因此,除了对新入职教师增加岗位培训外,针对6-10年是职业倦怠高发期现象,对此年龄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访学、短期培训等提升自己的机会,减少职业倦怠存量,促使个体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3.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增加社会支持,提高工作投入。Blanc(2007)指出,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是工作状态的两个极端的,如工作特定需求较多而工作资源匮乏,那么个体更容易工作倦怠。如果个体得到这些群体的支持,就丰富了个体可用的工作资源,而丰富的工作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倦怠存量[5]。因此,增加团队协作与交流、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以及学校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方式等都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增强学校归属感,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Blanc(2007)认为参与度高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最终增强组织承诺,产生积极的工作投入,倦怠存量明显降低[6]。因此,学校管理增面上适当增加普通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认真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看法,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得教师热爱学校、热爱工作,为学校发展做出自身努力。

5.通过精神分析移情,弘扬师德、学生情增加工作投入程度,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提高职业角色认同。移情即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感情。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人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不足,结合远程教育的独特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去辅助和督导,另一方面热爱学生,增加对职业本身的理解,发挥敬业奉献精神,提高职业角色认同,增加职业卷入程度,寻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精神层面杜绝职业倦怠。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挥明星教师榜样力量,增进教学反思。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学习,从而达到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明星课程,拜读专家博客,听专家报告等方式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及教学水平,特别是慕课盛行的当下,利用慕课可以浏览与学习世界上著名大学公开课,领略世界大学的特点,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7.根据认知疗法理论,采用心理干预,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认知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职业倦怠者往往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存在消极认知,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职业倦怠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归因方式,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欣赏自我,辅助放松训练,改变不良认知和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工作的乐趣,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存量。

[参考文献]

[1]王彦亮,秦金亮.工作倦怠和工作卷入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9(4):802-810.

[2]黄琼.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13.[3]陈丽,李爽.中国远程教育领域从业人员分类和能力需求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27-30.

作者:公艳艳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省远程教育研究中心